10歲那年,奧蘭多·瑟雷爾(Orlando Serrell)有一天被棒球意外擊昏。從那以後,他發現自己能夠準確記得這次意外發生之後的任意一天是星期幾以及當天的天氣,甚至是一些細枝末節的瑣事。
2002年,美國男子詹森·帕吉特(Jason Padgett)遭遇了一起惡性搶劫,腦部受到了嚴重震蕩。康復之後,曾因成績太差而從高中輟學的帕吉特突然變得酷愛數學、物理以及繪製幾何「分形」,他甚至還可以把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視覺影像化為公式。科學家們認為,帕吉特腦受傷之後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聯覺形式,他對事物的感知全是通過幾何圖形來獲得的。
圖:詹森·帕吉特頭部受傷後設計的作品
像瑟雷爾和帕吉特這樣因為受傷而獲得意外才能的例子還有不少,他們被科學家統稱為「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共同點就是在後天腦部受損後突然發展出「學者症」患者的特殊才能。
最初提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Darold Treffert。他認為,學者症候群是指個人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自閉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全然相對的,甚至十分驚人的心理運作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等等。
圖:電影《雨人》劇照
1988年的電影《雨人》的原型金·匹克(Kim Peek)就是學者症的典型代表。這個生於猶他州的小男孩從小就有超強的記憶能力,他能一字不漏落地記住超過9000本書的內容,還能憑數年前對看過的地圖的記憶指導別人在美國各個城市旅行。
具備學者症的人在外人看來往往有些「愚蠢」,50%天生有腦部缺陷,智商在70分以下;另外50%則患有自閉症。但是,他們在某一領域,例如演奏樂器、繪畫、計算等方面有卓異的天賦。這種症候有些「性別歧視」,更容易出現在男性身上,男女比例約為6:1。
圖:以上兩幅畫是由一位智商還不到50的孩子
畫出來的
與「雨人」相比,「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擁有的那些接近天才水準的藝術才華或智力技能往往是在患上痴呆、頭部受到嚴重撞擊或其他腦損傷之後才顯現出來的。
但這也提示我們,或許每個人體內都潛藏著藝術或才智方面的天賦,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住著一個「內在的天才」。如果真是這樣,也許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人們可以在無需患病或遭受腦損傷的情況下就能釋放這些被「封印」的才華。
學者症患者既然大多是天生的,那麼他們的大腦與常人相比有何不同?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發現,學者症患者們的右腦天生比左腦發達。
眾所周知,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和邏輯思維,右腦主要負責藝術和創造能力恰巧是學者症患者表現出的具有超強能力的領域。當左腦神經得不到充分發育時,右腦的神經元就會對它進行彌補。當富有創造力的右腦佔據上風,就壓制了左腦的邏輯思考和交流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學者症患者同時伴有自閉症傾向。
那些因為意外才get到新技能的後天學者症患者們的大腦和受傷前相比有什麼變化呢?醫學界大部分觀點認為,他們和天生的學者症的成因一樣,也是因為左腦受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家布魯斯·米勒對一些「學者症」病例進行了研究。這些人患有一種名為額顳葉痴呆(FTD)的退行性疾病,但在確診後卻平生第一次展露出了音樂或藝術才華,有的患者甚至稱得上技藝超群。(與阿爾茨海默病不同,額顳葉痴呆患者的神經退化僅發生在額葉,而非大腦的廣泛區域。)
FTD患者的受損腦區通常是大腦左前顳葉及眶額皮層。正常情況下,上述兩個區域會抑制位於大腦後部、負責處理眼部信號的視覺系統的神經活動。而FTD患者腦部的左前顳葉和眶額皮層可能無法發出抑制性信號,如此一來,大腦就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處理視覺和聲音。儘管額葉的損傷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病態的異常行為,但也將其藝術敏感性或其他創造力釋放出來。
對於學者症候群患者表現出的那些特殊才能——無論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因腦損傷所致,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才能和知識是以某種方式通過遺傳而來的。
或許,在生命之初,我們並非一張白紙,任憑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其他生活經歷在上面「寫寫畫畫」。相反,在我們出生時,大腦可能便預裝了一套「系統」,幫助我們處理眼睛看到的東西,或是理解音樂、藝術或數學方面的「內在規律」。只是「天才」比一般人更善於開發和利用那些與生俱來的才能。
看到這裡,你是否開始有了「一夜變天才」的美好遐想:既然這些與生俱來的才能可以在日後的生活中顯現,那是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且無需以腦損傷或變成痴呆為代價呢?
科學家們的確發現了一種可以將正常人身上潛藏著的一些特殊才能釋放出來,叫重複經顱磁刺激技術(rTMS)。它像一頂「思維帽」(thinking cap),可以「啟動」或「關閉」不同腦區以增強大腦的創新能力。
圖:放置在左側太陽穴外的線圈可以發射脈衝磁場,穿透顱骨,將左顳區處理詞彙和其他信息的大腦迴路關閉,從而使右腦負責空間任務的迴路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某些情況下,受試者只看一眼,就能更準確地說出大堆物品的確切數量。不過,這種方法只能短暫地關閉左腦迴路,左腦長期處在脈衝磁場的影響下到底會不會受傷害,現在也沒有定論。
除技術手段外,我們也可以用許多辦法來鍛鍊自己右腦的創造性。
比如多用左手,醫學觀察左右手和左右腦之間是交叉聯繫的,左撇子確實比習慣用右手的人更有發散思維,所以平時可以練習用左手拿筷子夾菜啊、塗指甲油啊等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冥想打坐來鍛鍊自己的專注力。有實驗表明,冥想新手在兩周每天30分鐘的訓練之後就能夠產生「大腦功能上顯而易見的改變」,專注力提升自然會帶動認知力的飛躍,接受新信息更有效率,對細節的把握也更精確。
——當然,這種建立過程都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
學者症候群提供了一扇人類窺視自身大腦無窮奧秘的獨特窗口。它對於大腦的可塑性,中樞神經系統的補償、增添及修補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對於如中風、麻痺以及老年痴呆症等多種不同病症的了解及治療都非常重要。
在了解大腦及人類潛能的路途上,學者症候群研究或將帶領我們走向前所未到的境界。
(資料來源:《環球科學》、壹讀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關於綠谷製藥作為一家以創新研發為驅動的生物醫藥企業,綠谷製藥秉持「大腦改變命運」的神聖使命,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糖藥物為基石,以大腦疾病及其他慢性複雜疾病發病機制為核心,以人工智慧為手段,開發創新藥物,打造大腦精準診療平臺,為全球患者貢獻以腦疾病為核心並延伸至其他慢性複雜疾病治療領域的創新藥物與健康方案。對疾病發病機制的深刻洞見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堅持走以原創為核心的自主創新之路,以全新理念促進生命科學發展,為人類提供嶄新的健康模式,改變患者命運,提升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