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寶庫中,成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的正確使用,不僅能讓文章增光添彩,而且還能一針見血地說明事物實質。平時多了解成語,也能增強各方面的知識。然而,有些成語確實比較生僻怪異,久而久之,用的人少,也就鮮為人知了。比如「狖軛鼯軒」,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個成語的四字,除了最後一個字是氣宇軒昂的「軒」相對熟悉外,其餘三個都比較生僻。遇到這種情況,直覺告訴我們,「認字認半邊」。如果這麼做,確實也不會差得離譜,它讀作yòu è wú xuān。
相對於那些動不動就出自先秦的成語,它的誕生比較晚。在晚唐時,有位叫羅隱的詩人非常不得志,雖然才高八鬥,但參加了十餘場進士科考試總是落第。當同樣科舉不利的黃巢將唐朝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他卻歸隱林泉,後來在吳越國錢鏐手下出仕,做了一些小官。
別看羅隱當時失意,現在的名氣也不大,但他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言。比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狖軛鼯軒」就出自他的《巫山高》:
下壓重泉上千仞,香雲結夢西風緊。縱有精靈得往來,狖軛鼯軒亦顛隕。
《巫山高》是漢樂府的曲調,大致從宋玉《高唐賦》、《神女賦》延伸而出感嘆巫山神女朝雲暮雨的主旨。在羅隱之前,有南北朝的王融以及唐代的盧照鄰和李賀等人做過此題,在羅隱之後,還有範成大寫過。平心而論,羅隱的這首詩藝術成就並不算高,但也貢獻了這個生僻成語。
其實,從羅隱的詩中,我們就不能理解這個成語含義。詩的前兩句都是說巫山的險峻和場景縹緲,後兩句是羅隱在感慨,即便是精靈能夠來往自如,但輕巧的車馬也免不了顛簸損壞。
所以,這個成語指的就是極其靈巧的車馬。想想這應該是汽車廠商很好的廣告詞,但就是因為每個字都比較生僻,所以那些做廣告的文案鬼才們不得不將其捨棄。作為好事者,我們還是有必要更深入了解一下。
這個成語其實是並列結構。軛和軒都與車馬相關,其中「軛」指的是
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明確指出:「軛,轅前也」。它的作用大概是控制車馬的方向,所以又引申為束縛、控制之意。比如梁啓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說:「義大利之大部被軛於奧國。」當然,這個字在成語中,只取本意。
別看現在很多古玩店、飯店甚至茶樓都取名為某某軒,但其實軒最早的含義是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兩座馬車天下聞名,其中被命名為二號銅馬車的就是「軒」,也叫安車、轀輬車。《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出巡,多次提到了安車。
狖在古籍中,大部分是當作黃黑色的長尾猿猴,也有認作像狸的野獸。「鼯」指的是松鼠類似的動物,這個字其實在古代詞彙中用得並不少,比如鼯猱被用來蔑稱南蠻部落的人,鼯技指的是雕蟲小技,而且還有一個成語叫做鼯鼠之醜,比喻醜陋低下的才藝。然而,在此處的成語並沒有貶義,僅僅借用鼯的靈活。
無論是狖軛,還是鼯軒,顯然都可以看作是靈活的車輛。這個成語的詞義並不複雜,但因為羅隱先生太愛掉書袋,將它的形式弄得複雜。所以,儘管也是成語,也頑強地存在了近一千年,但卻始終沒有火起來,我看未來也很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