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涵和章鑫磊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議,三人將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服刑期滿將驅逐出美國。
霸凌案發生的羅蘭崗公園
2015年3月28日發生在洛杉磯附近羅蘭崗市的中國留學生校園霸凌案已有定論,在此之前,中國社交網絡上以「中國留學生霸凌案在美國被判終身監禁」為題被廣為轉載。
人們唏噓於中美差異和刑罰之重。其實,終身監禁的說法來自於此案涉及到加州刑罰206條第12022.7款,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在今年雜誌封面的採訪時,代理律師鄧洪告訴本刊記者,終身監禁的可能性不大,但依舊面臨著非常嚴厲的刑罰,並且刑滿之後被驅逐出境。
案發之時正值春假,三名中國留學生以癲狂的凌虐同學來填補狂歡節的時間。翟雲瑤、張鑫磊等人先是把同學麥嘉怡叫到僻靜處毆打一個多小時,用菸頭燙胳膊,把臉打腫。又在隔一天之後用這種殘酷手段折磨同學劉怡然,扒光她的衣服,用高跟鞋猛踢頭部,用菸頭燙乳頭和屁股,還用打火機燒頭髮,酷刑折磨五個多小時。
庭審現場
案件的惡劣程度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也讓中國人愕然。可其實校園霸凌一直像陰影一樣籠罩在青春期,不分國界。從生理上講,青春期的青少年因為腺體的發育,內分泌十分旺盛,大腦時常處於興奮狀態,導致他們情緒興奮性高,容易衝動。但是,因為大腦皮質尚未成熟,欠缺自我控制力。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皮藝軍告訴本刊記者,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時常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但是青春期的危機是一個基本規律,它是能夠自然治癒的,這是一個成長過程。
青春期需要成年人的看護。即便是眾人眼裡開放自由的美國,對子女的管束並不鬆懈。Cathy告訴跟看記者:「中學家長要參與的事情太多了,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學,去俱樂部,周末還經常要和孩子去做志願者,完成學校的社會服務課程。即使是幾個孩子約著去看電影,每個家長都要把他們送到電影院,看完之後再接回來。美國的公共運輸不發達,路上幾乎看不到人,家長不會讓孩子在無人照料的情況下,在大街上遊蕩。」
留學環境造成的看護真空讓霸凌的爆發概率增加。根據美國的法律,未成年留學生在美國必須有寄養家庭作為監護人。可把孩子託付到陌生家庭裡情況很複雜。鄧洪告訴本刊記者,在加州,寄宿家庭的收費標準是每月1200到1500美元,並沒有太多盈利空間。對小留學生的監護全憑自覺。早期很多激素家庭以發展教徒為目的,多是受過大學教育的中產階級,現在更多是為了錢。在孩子身上投入多少關注,無法用合同衡量。
有經驗的留學中介會建議用一些硬體指標來彌補無法評估的問題,比如住在人均收入高、犯罪率低的社區、父親是消防員,因為在美國消防員這個職業非常崇高,或者是名校畢業、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家長。
這樣的寄養家庭並沒有被翟雲瑤等霸凌案主角遇到。翟雲瑤在14歲空降到異國他鄉,她在父母眼裡是個個性獨立的普通女孩,她初中同學雖然不喜歡她,但對本刊記者評價她時,也只是高冷、愛罵人。可她到了美國卻變得暴戾。她的某一任寄養人透過中間人告訴本刊記者,看到翟雲瑤的新聞一點也不驚訝。翟雲瑤經常也不歸宿,當翟搬走的時候,她覺得如釋重負。
英語始終不好,愛情不順,無心學業。她也不喜歡寄養家庭的監護人,曾經在網上寫過跟寄養家庭的矛盾。另一個參與霸凌的女孩楊玉菡本來是遊學時被斯坦福所傾倒,立志進入這所頂級大學。可她作為小留學生到美國讀高中後,受到欺負,被剪去頭髮。
人生的不順在青春期到來,沒有負責任、貼心貼肺的成年人耐心指導,翟雲瑤、楊玉菡等小留學生選擇以暴制暴的方法來抱團取暖。連這次殘暴的霸凌起因都沒有個具體的、或者一條一條縷清楚的矛盾。麥嘉怡被打是因為給同學打抱不平,劉怡然被打是因為在FACEBOOK上罵上海人,而翟雲瑤本人和玩的好的朋友都是上海人。罵成仇之後,翟雲瑤的朋友在網上曬了一張跟男孩的合影,劉怡然說,那個男生是她不要的,徹底羞辱了對方。
雞毛蒜皮的矛盾導致了這次霸凌,也讓翟雲瑤等人的錦繡前程戛然而止。很多中國人驚訝於刑罰之重,在美國國土上,當然要遵守美國社會的規則。
美國在很長時間裡對霸凌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是成長的代價。直到1999年科倫拜校園槍擊案,有關機構調查發現校園槍擊案兇手三分之二是霸凌受害者。2015年4月,所有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美國形成了對待霸凌現象的專業體系,老師、家長發現霸凌傾向如何制止、如何減少學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徵來避免受欺負,遭到霸凌如何應對、如何做好受害者的心理幹預。
中國的認識走在後面。數個青少年犯罪專家告訴記者,早些年做實證研究都困難重重,因為沒有校長願意承認自己的學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人看來,這可能沒有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重要。小孩子打架、無傷大雅,家長之間協商解決,學校給個處分而已。所以,本案發生後,有中國家長聯繫受害人私了,因為涉嫌賄賂證人被抓。
這個廣為傳播的極端案例,希望可以普及人們對霸凌的認識和警惕。在富裕之後的中國,「惡」與「惡作劇」別人已經劃分出清晰的分界線,我們不應再模糊下去。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