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7點不到,平和打包廠內的鵝社書店藝術館內,坐滿了等待的人群。12月18日晚,馮翔籌劃了一年多的專場音樂會「紅梅花的菜」,終與歌迷們相見。現場如馮翔預想的那樣,「一把箱琴,幾句心聲,二十首歌謠」如約奉上,沒有臺上臺下,沒有藝人觀眾,有的只是圍爐夜話,聽聽音樂聊聊人生。
馮翔專場音樂會現場。 記者 許魏巍 攝
邊說邊唱觀眾大呼「好聽」
馮翔唱得好眾所周知,事實上,他口才也了得。控場能力一流的他,音樂會常常是演唱會加脫口秀的結合。「紅梅花的菜」現場亦是如此,「你們猜這把琴比那把琴貴多少?」在如此家常又與音樂密切相關的話題下,音樂會緩緩進入正題。「我第一次決定用民族的音調去寫一首歌,這首歌叫《窗》。」舊作拉開帷幕,觀眾隨即墮入馮翔用音樂和文字搭建的世界裡。
馮翔專場音樂會現場。 記者 許魏巍 攝
「我好幾年都沒有做過正式的專場,今天我們聚在一起,聽我這些年寫的歌,有些歌很老,我自己都不太記得歌詞寫了些什麼。」《東去列車》等一批如今在音樂平臺上都難以找尋的歌曲,重現在音樂會現場。「別看我現在唱歌這樣,以前我很搖滾的。」說罷,馮翔一連演唱了幾首風格激昂的舊作片段,以證自己的「搖滾歲月」。觀眾也相當默契地第一時間大呼「好聽」,寥寥幾句「彩蛋」,已讓現場氣氛漸入佳境。
觀眾花式圍觀成現場風景
「『紅梅花的菜』是武漢的酒令,唱起來有武漢人的性格。」與構思於疫情防控期間的新歌同名的音樂會,是滴酒不沾的馮翔特意而為之。「會唱老歌,但唱法跟以前都不太一樣,可能都像『喝了點』似的」,也因此,《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等他人的作品會「亂入」音樂會。「也可能中途停下來跟觀眾商量兩句,更隨意、隨性,就像老友聚會那樣。」果真如此,馮翔如何「棄醫從藝」的細節背景,都與在座觀眾分享得明明白白。
馮翔專場音樂會現場。 記者 許魏巍 攝
馮翔自嘲,「創作並非年紀大了才開始懷舊,年輕的時候就是這個風格」。但在與觀眾分享音樂觀點時,從廣場舞音樂到時下排行榜上最受歡迎的Trap風格,馮翔都如數家珍,足以見得音樂視野的廣闊。與之相對的,還有馮翔音樂的受眾,上至年近古稀的老人,下至豆蔻少年。百十來號座位自是容納不下鍾情馮翔音樂的同好,站著聽的,在書店溜達著聽的,觀眾們的花式圍觀也成了音樂會現場的一道風景。
臺下臥虎藏龍漢劇來助興
《漢陽門花園》是馮翔每一次亮相時觀眾最期待的作品。「紅梅花的菜」音樂會現場也不例外,前奏一起便是全場合唱。當歌曲接近尾聲,吉他泛音餘韻未散,全場觀眾並不著急鼓掌,而是和馮翔的呼吸保持一致,感受弦外之音的無盡志趣。
多年在田野間的採風,讓馮翔對流淌在民間的傳統音調充滿敬畏,也讓他多年來致力於方言民謠的寫作。在和觀眾閒聊提起本土的地方戲曲漢劇時,臺下一陣轟動。原來,來自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的漢劇演員李愛就坐於臺下,在觀眾們的慫恿下,李愛也索性登上舞臺,帶來一段漢劇經典《貴妃醉酒》中的「海島冰輪初轉騰」,此番助興也引發全場沸騰。
和先生、女兒一同走進鵝社書店藝術館的李愛,已經是第三次現場聽馮翔的音樂。「馮翔老師的歌,讓不了解武漢的人身臨其境,對於武漢人來說,則是回到了兒時記憶裡的武漢,有著滿滿情懷。」今年9歲的女兒對馮翔歌詞中的武漢不甚了解,但對民謠的曲風和歌詞中貫穿的童謠充滿興趣,「好聽、有趣、朗朗上口」的馮翔的音樂,成了一家三口共同的愛好。
(長江日報-長江網 記者梅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