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應《魅力蘭花》主題徵文「我心目中的國花」,故本文所闡述的對象是中國幽香型地生蘭,簡稱中國蘭花或國蘭。
中國蘭花栽培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與水稻種植史一樣地久遠,距今約7000年。在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眾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給一種五片葉的植物,葉間有花蕾含苞待放,下部又刻一長框的圖案。據考古專家考證,器皿上所刻繪的那株植物是箬(ruò)蘭,即浙江產蘭科植物中的蝦脊蘭。這是考古發現已知最早的蘭花圖案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的器皿上。這充分說明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由物質文明在向精神文明轉變。
春蘭「定緣梅」2019年開品
往遠裡說,又如在神話傳說中的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就已經認識了蘭花,並由倉頡創造了「蘭」、「蕙」等字。文字起源與文化起源同步是毋庸置疑的。
《路史》中說:「堯帝之世有金道華養蘭」。《拾遺記》中說:「上古時須彌山第九層有仙人種蘭」。這些雖是傳說和神話,然而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國蘭文化與我國文化是同時起源的。而且起始之時將蘭視作仙草,以致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認為蘭花非一般凡花俗草。
只有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時這才會考慮到精神層面上的需求與享受,這是亙古不變的。通過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生活器皿上蘭花圖案來研究分析,蘭花在那時已經成為栽培對象,這才會被人們銘記並鐫(juān)刻到生活器皿上去,由此可見其栽培史還可以往前面延伸,只不過通過出土文物為憑據作為一個時間段的記錄而已。
春蘭「梁溪梅」2019年開品
在石器時代人們製作的物件容易損壞,能夠有一點點蛛絲馬跡的保存,已屬不易。時光飛逝,朝代更迭,黃河兩岸遠及南方沿海諸島,中國地生蘭與炎黃子孫一同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連綿不絕。人,黃皮膚,黑頭髮不變。蘭,半氣生,幽香不改。
不過,那個時候受交通限制,蘭花的栽培範圍也可能只限定在生長區域一帶,隨著後來的馬車等交通工具漸盛,略有向北延伸。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後就有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與享受,像長江口岸與沿海口岸經濟是最為繁榮的地帶,以及茶馬古道的絲綢文化在共同呈現繁榮富庶,這奠定了蘭文化盛行的基礎。
春蘭「集圓」2019年開品
自從人們開始使用簡牘後,關於蘭花的記載才會陸續增多,例如:《左傳》記載「燕姑夢蘭生子」的故事,《詩經·鄭風·按語》中有秉蘭之詩句。這證明在孔子「蘭為王者之香」之前,就已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從《詩經》、《易傳》、《左傳》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蘭花記載,可見當時植蘭之盛已蔚然成風。
像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猗蘭操》,類似於這樣的以蘭喻志不在少數。《孔子家語》如是云:「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窮而改節。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又曰: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再有,勾踐植蘭於蘭渚山立救國之志,屈原的《離騷》借說蘭道蕙在寫實,這都堪為經典,並給後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春蘭「逸品」2019年開品
蘭花不僅僅是孔子筆下的不以無人而不芳,還有高雅的氣質。如元朝餘同麓在其《詠 蘭》詩中寫道: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元末明初的張羽在《詠蘭葉》有贊:
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
而後他在《詠蘭花》中又贊: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餘同麓與張羽把王者之香與蘭花典雅的身姿寫得出神入化,給人以無限的聯想。植株不大可以隨入居室,不佔天不佔地,平時養護澆以清水便可生長良好,對光照的需求亦少,卻能生長良好,應時吐蕊。一朵花開,即可滿室幽香縈繞,在沁人心脾清神醒腦的同時還給人帶來無限的美好。欣賞者如痴如醉立即便被帶入到至高的遐想空間,那是一種人蘭合一的境界。另外,蘭花給人以清心寡欲不貪不縱,好氣節!故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其與菊花、水仙、菖蒲並列為花中四雅,可見更是賞識者的心頭之好。
春蘭「翠一品」2019年開品
蘭花有王者之香君子風範,作為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可見蘭花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之高。蘭花雖是纖纖細草,承受疾風的摧殘卻能堅韌不拔屹立在山石與草叢之間,是名至實歸的勁草。疾風知勁草,故也!「雜草叢中深不見,忽覺幽香陣陣來!」當置身在有蘭花生長的山林間恰逢花開時,幽香襲鼻,令人陶醉其中,那種感覺是無限美好的,這真是:「尋香覓蘭成花痴,世俗之人哪能知?」又:「同是碧綠纖纖葉,卻開諸色不同花。形態高矮多豐富,花香四季卻幾重。」至此,不禁讓我多有感嘆:「天下植物千千萬,唯獨蘭花算奇葩。」這真是:世界真奇妙,蘭花算一絕!
蘭花以草木為伍卻清心高潔典雅,不與群芳爭豔,不畏霜雪欺凌,其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剛毅氣質是吾所喜!蘭花喜清淡,清靜,清幽,無貪心奢望,在雨露滋潤雲蒸霧繞的環境下生長良好,應時放花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王者之香。懸崖上,山澗邊,一叢幽蘭綻放,葉姿隨風搖曳,頓有仙風道骨之感,這就是世間的仙草,人間的奇花異草。
春蘭「大龍胭脂」2019年開品
中國蘭花有祖香、香草、朵香、國香、王者香之稱等。國香,乃國之首也,天下第一香,世界之最也!她集香、型、色於一體,含高雅、聖潔於一身,古往今來,被歷代人們所喜愛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她不求高大而爭鋒,不求花碩而顯俗,不以矮小而自卑,不以擁有王者之香而自傲,不欺凌,盡顯包容之態與草木共茂。空谷幽蘭,淡雅脫塵,虛懷若谷,故被儒、釋、道敬為貴重之品,尊為聖潔之物,這就是中國蘭花。
幾千年以來,人們對蘭花的溢美之詞枚不勝舉可見高雅聖潔自非言虛。人們借蘭花的聖潔高雅以示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因此生成了與蘭花相關的成語,例如:金蘭之契、蕙質蘭心、空谷幽蘭、金蘭之交、芝蘭玉樹、蘭桂齊芳等等,並用蘭章來形容好文章,蘭臺來形容藏書閣,蘭德來形容品德高尚之人。
春蘭「虎蕊」2019年開品
在古代,蘭花珍稀名貴,多數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商賈等不愁生計的有錢人在賞培的,像四季蘭「魚魫大貢」還作為貢品被進貢到皇宮裡,故此得名。平頭百姓忙於生計舉步維艱哪裡有錢購買昂貴的蘭花來栽培陶冶情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中華盛世,國富民強,處處安居樂業,因喜愛蘭花而栽培者不計其數,並且規模化與專業化栽培在部分省份亦已蔚然成風,這從每年的蘭事盛會猶如雨後春筍般在舉辦,可見一斑。當今的蘭花隨國運昌盛而走出亞洲飲譽全球,在歐美市場是一苗難求,這真是:「外人難得此花魁,乃是天下第一香。」
中國蘭花的清心、幽靜、聖潔、高雅、內斂,特別符合中國人的中庸處事之道,含蓄而不張揚且溫文爾雅,這樣的精神值得吾一輩子去學習,生為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榮幸,鑑於對蘭花的諸多感情與高度契合,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國花。
春蘭「老文團素」2019年開品
PS:中國地生蘭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品種,目前已知的有春蘭、蕙蘭、寒蘭、春劍、蓮瓣蘭、送春、建蘭、墨蘭、紅香妃、綠蘭、秋芝、秋榜等。這些品種大部分布在亞洲東南部地區,從中國黃河以北沿邊60公裡左右,現今山西省境內就有野生蘭花分布,並出土了「絕蘭碑」可見因寒而止,由此向南遍及東西及沿海山脈。向北,止於太行山脈南部,向西止於橫斷山脈,東、南止於海域。另外,鄰國越南、寮國、緬甸有少量分布,日本有少量芳香味的寒蘭分布。鑑於幽香型地生蘭是亞洲僅有,故是世界蘭科植物中極為珍稀種,被列為世界一級保護植物,禁止走私偷運。另外,在中國版圖上幽香型蘭花品種資源佔全亞洲的95%以上,這是中國之幸,中國之福!因此,特別希望國家主管部門珍之,百姓愛之,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不被浪費更是蘭花愛培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春蘭「鄭同荷」2019年開品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第一次發現於(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遊流域氏族的情況。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春蘭「大富貴」2019年開品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居陽武,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2019年08月03日萬雲坤於國香居
說明:本文配圖是春蘭銘品2019年開品
2019年09月05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