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力促經濟綠色增長(國際視點)

2020-12-22 人民網環保

  核心閱讀

  為盡快走出疫情陰霾,歐盟將推動綠色轉型作為經濟復蘇計劃的核心之一,在「綠色新政」框架下持續推出多項新的政策舉措,旨在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近期,歐洲議會與歐盟成員國最終就「下一代歐盟」復興計劃達成一致,這項總額超過1.8萬億歐元的長期投資計劃中,37%的資金將投入到與綠色轉型目標直接相關的領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把綠色轉型作為歐洲經濟新的增長戰略,將促進自身向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有助於歐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綠色復蘇政策持續出臺

  歐洲議會最近投票決定,進一步提高氣候法減排目標,支持將歐盟2030年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降低60%,這已是歐盟相關機構在短期內第二次調整減排目標。外界認為此舉顯示歐盟自身在綠色轉型問題上的決心。未來一年,歐盟將繼續加快氣候和能源立法進程,並將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改革、調整能源稅等作為工作重點。

  自疫情發生以來,歐盟已推出多項扶持政策力促經濟綠色復蘇。今年3月,歐盟公布了新的產業政策,重點加大對鋼鐵、水泥能源密集型工業領域實行現代化升級改造,同時通過可持續產品政策,提高紡織品、塑料、電子產品等領域的回收率和重復使用率。歐盟還公布了旨在提高存量建築能源效率的建築翻新計劃,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對3500萬棟建築進行節能改造。

  針對疫情下歐洲金融市場壓力增大的困境,歐盟計劃在下一階段設立多個特別基金,支持綠色科技創新。歐洲投資銀行行長霍伊爾表示,在綠色復蘇過程中金融領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公共金融機構,歐洲投資銀行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高經濟的韌性和包容性貢獻力量。

  比利時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專家西蒙尼·塔格利亞佩特拉表示,歐盟推出的經濟綠色復蘇計劃涵蓋工業、農業、貿易、金融等各個方面,將對歐盟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投資方向產生重要影響。

  相關綠色產業逆勢增長

  受疫情影響,今年歐洲經濟整體疲軟,但相關綠色產業則呈現逆勢增長的良好勢頭。

  在能源需求整體下滑的同時,歐盟可再生能源佔比創歷史新高,其中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歐盟能源結構正逐漸從以傳統化石燃料為主向多元化結構轉變。

  根據歐委會近期發布的年度能源報告,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總消耗中的比例預計將達到22.8%—23.1%,並有望在2030年進一步增加至32%。未來10年,歐盟將在智能電網、近海可再生能源、氫能源等相關綠色經濟領域迎來快速發展期。

  另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最新報告,受歐盟新的排放標準和各成員國政府刺激政策的影響,202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歐盟範圍內第三季度電動汽車銷量佔整體新車銷量比例達9.9%,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達27.3萬輛,預計2020年歐盟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有望實現翻番,總銷量將超過100萬輛。截至目前,歐洲大約共有200萬輛電動汽車,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超過4000萬輛,歐洲電動汽車行業已進入發展快車道。

  歐委會預測認為,截至2050年,僅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就可在2020年基礎上多創造300萬個就業崗位。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在歐盟範圍內與可循環經濟相關的就業崗位高達350萬個,如果未來循環使用率從目前的50%提升至70%,整體還將增加50萬個就業崗位。

  發展綠色經濟意義重大

  馮德萊恩表示,推動綠色轉型、促進疫情後經濟復蘇,將在未來數十年發展中重塑歐洲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架構,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歐洲議會綠黨黨團的研究報告,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歐盟對外依賴程度,提升經濟的韌性和供應鏈安全,還將為歐盟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研究表明,發展綠色經濟將使歐盟對外出口每年增加至少250億歐元,每年可節約能源成本高達3500億歐元。資源效率的提升將大幅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效提升歐洲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綠色轉型還將帶來整條價值鏈的升級整合,創造數以百萬計的新的高質量就業機會。

  有專家指出,歐盟力推綠色轉型過程中也將面臨資金不足等制約因素。根據歐委會的評估,倘若如期達到2030年氣候目標,歐盟平均每年需要增加2600億歐元的額外投資,而歐盟自身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在每年1000億歐元左右,需通過鼓勵成員國政府和私營企業加大投資來彌補資金缺口。此外,民眾對歐盟相關政策的接受程度也對綠色轉型能否成功至關重要。

  比利時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專家本麥克·威廉士認為,制定符合綠色轉型的相關標準和市場導向對歐盟經濟實現綠色復蘇十分重要。政策制定者需要通過刺激政策釋放明確信號,使投資者意識到低碳經濟投資的收益預期更高,從而有效吸引私人領域投資。對歐盟來說,進一步改革碳排放交易體系、調整碳排放價格以及制定能源稅指導意見等都將是有效刺激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支點。

  歐洲綠色經濟問題專家格裡高利·克雷斯表示,歐盟需要通過有效引導經濟發展模式及產業現代化發展方向來實現經濟轉型,同時在經濟復蘇過程中的短期經濟需求和長期結構性改革之間尋求平衡。

  (本報布魯塞爾11月15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6日 16 版)

(責編:李昉、連品潔)

相關焦點

  • 【專題】蕭志偉促推大灣區綠色經濟
    複合版包含2篇【專題】報道,分別為:1.蕭志偉促推大灣區綠色經濟2.學者冀藉人口老化發展銀髮產業澳門社會及經濟增長以及澳門人口及旅客大量提升,連帶土地、水資源、電力耗費及空氣問題日益突出。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只有與大灣區共同推動環境管治建設,方能解決上述問題。
  • 接連成多個經濟體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據外媒報道,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連續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對於中國接連成為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受訪專家表示,主要原因還是得益於疫情防控得力,經濟恢復迅速。這在短期內對世界貿易的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中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也要看到,中國外貿在2020年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也是因為疫情這一特殊原因。
  • 【綜合新聞(6大看點)】廣東民間投資上半年增長10%
    據法新社5日消息,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當日表示,由於歐盟的「頑固態度」,英國很可能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離開歐盟。報導稱,福克斯向表示,「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目前是60%。「我認為委員會的頑固態度正在推動我們朝著『無協議』方向發展」,他說。福克斯還將「無協定」脫歐的責任歸咎於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
  • 王建民:臺灣經濟形勢如何?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日前對中評社記者表示,2017年以來,臺灣經濟確實在回溫,形勢比之前好,但是這不是蔡英文經濟改革達到的效果,而是新一波國際經濟復蘇和大陸經濟良好表現帶動的,但臺灣經濟受制於兩岸關係變差等因素,還有潛力沒有釋放出來。另外,臺灣缺電、缺水問題嚴重,成為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風險。
  • 五年增長近五成 「十三五」棗莊外貿快步跑
    在利用外資方面,2019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1.45億美元,比2018年翻一番,同比增長110.8%。而今年1—10月份,全市實際使用外資2.33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利用外資總額,同比增長228.67%,增幅居全省第2位。 2016—2019年,全市省級經濟開發區注冊企業達到了2426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667億元,年末單位從業人員31.37萬人。
  • 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
    2020年臺灣經濟保持增長,與大陸臺胞臺企貢獻、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紐帶密不可分。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大陸的發展機遇、在大陸臺胞臺企的發展,有力拉動島內經濟發展,增進了臺灣同胞福祉。兩岸同胞加強合作,臺灣經濟才有更好前景,臺灣同胞才能更多獲益受惠。   朱鳳蓮介紹,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2020年兩岸經貿往來總體穩中有進。
  • 2021年香港經濟展望 寒冬將逝 春天不遠
    如果2021年新冠疫苗在全球主要國家得到大規模使用,全球經濟會從危機深淵中逐步恢復,IMF最新估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反彈至5.2%,所有經濟體都將踏上漫長的復甦之路;WTO也預計2021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7.2%。貨幣政策方面,預計2021年全球主要央行仍將維持政策利率在歷史低位,直到經濟全面復甦或通脹達到央行目標水平,部分央行也會因應經濟復甦進度調整資產購買結構,以更好地支持經濟。
  • 【盤點】2017香港經濟十大新聞
    ,本港市場亦現「新大時代」,港股曾一度突破3萬點大關,樓市更創新高紀錄,市場一片榮景,港府上調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至3.7%。2、證監叫停多宗IPO 廉署介入查「謎網股」  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也是鱷魚潭,「老千股」橫行,香港證監會2017年初已叫停多隻新股上市,掀起了這輪「監管風暴」的序幕。到5月份,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 5月列出「50隻不能買的港股」名單,這些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且關係複雜,形成一張撲朔迷離的「關係網」。
  •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2010年獲增補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現係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教授治學嚴謹,貢獻超凡,聲望崇高。他涉獵經濟學的大部分研究領域,精擅於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研究。
  • 北緯28度的中國奇蹟 長沙—古老文明與現代經濟融合的星城之夢
    2017年,長沙常住人口791.81萬,城鎮化率77.59%,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535.51億元,比上年增長9.0%,步入「萬億俱樂部」行列,2018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區生產總值達11,003.41億元,比上年增長8.5%。
  • 香港舉行亞洲金融論壇探討世界經濟新格局
    中新社  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十四屆亞洲金融論壇18日開幕,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環球主要金融城市之一,具備強大的根基及獨特的優勢,相信香港在疫情過後將會有龐大的機遇。
  • 「小臺北」崑山臺資經濟逆勢增長
    有著「小臺北」之稱的江蘇省崑山市,以優質服務穩存量,以精準招商強增量,以創新轉型提質量,面臨疫情嚴峻挑戰,臺資經濟逆勢實現新突破。1至3月,該市新批臺資項目30個,增資項目14個,新增投資總額超10.788億美元,新增注冊資本4.28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