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變腦電波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2020-12-17 金臺資訊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睡前、學習等需要靜心的場景下收聽療愈音樂。喜馬拉雅發布的《2020療愈音樂收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超過8300萬人在喜馬拉雅收聽療愈音樂,晚10點後幾千萬人會在療愈音樂裡入眠。截至今年11月底,療愈音樂的相關專輯就被播放超25億次之多。

療愈音樂是什麼?為什麼音樂會起到療愈的效果?科技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療愈音樂什麼樣

在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中,所謂療愈音樂就是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等音樂家創作的古典音樂作品。這是一種誤解,療愈音樂是一種全新概念,有其特殊之處。

武漢科技大學藝術治療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音樂治療專業學者張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療愈音樂指在音樂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參與下,根據不同患者的治療需求,因人而異選用的治療音樂。而當下人們關注比較多的療愈音樂(用於減壓、放鬆的音樂),則是節拍在60—70、頻率在8—14Hz範圍內的α腦波音樂。這類音樂的特點是旋律舒緩、節奏簡單、音量適中,有些還配有流水、海浪等聲音,以強化冥想、催眠效果。

「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據喜馬拉雅耳界沉浸式聲音療愈團隊相關負責人(以下簡稱喜馬聲音療愈團隊)介紹,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用戶常聽的療愈音樂包括3D腦波音樂、大自然實錄白噪音、治癒鋼琴曲、古風禪樂等。在他看來,「療愈音樂是舒緩、平靜、不複雜的,音色需要柔和,避免過於沉重的低頻,也不具有刺激性的高頻,目的是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感。這種音樂一般沒有完整的音樂結構,只是一些簡單的旋律,有一些模糊和不太明確的情緒表達,但是讓人聽了之後會感到非常放鬆,同時又不被旋律所幹擾。」

音樂真的能治病

事實上,不光是療愈音樂,所有的音樂都有治療的效果。

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音樂能對對人體內臟及軀體功能起主要調節作用的神經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於每首樂曲的節奏、速度、音調、音色不同,因此可以表現出鎮靜、興奮、鎮痛、調整心率和降低血壓等作用。通過對心電、肌電、皮膚電反應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音樂能減輕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對緊張的生理反應,降低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和血壓,降低術後和帶呼吸機病人的呼吸頻率,也可減少健康者和術前緊張病人體內的皮質醇水平,增強病人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近期的研究還表明,在聽音樂的時候,人的腦垂體會分泌出一種名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之後,人就會感到歡欣和愉悅。

不過具體什麼樣的音樂對什麼樣的病人有效,還需要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治療目標選用有針對性的音樂。

張勇指出:「不同個體會對不同音樂產生一定的共鳴,同一首音樂會引發不同人不同的生理、心理效應,這與人的音樂愛好程度、文化背景、年齡層次等都有一定關係。因此,沒有通用的音樂處方,因人、因病、因樂而異,是開展音樂治療臨床實踐遵循的基本原則。」

不僅用於醫學和心理學領域

記者了解到,人們對於音樂在臨床醫療中價值的系統研究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的。由於留聲機的誕生,人們可以把音樂錄製下來並反覆播放,使音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於是一些醫院開始使用音樂來幫助病人睡眠,減少病人在外科手術過程中的緊張和焦慮,並用於麻醉和止痛。

「音樂治療的應用對象相當廣泛。」張勇指出,包含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心理減壓、焦慮症、抑鬱症、恐懼症、各類人格障礙等;醫療領域中的各類生理疾病康復治療、疼痛控制、臨終安寧、老年安養及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特教領域中的各類身心障礙者如智能障礙、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語言障礙等;近年來由於一般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音樂治療的運用也拓展至壓力紓解、個人成長及自我探索等領域。

喜馬聲音療愈團隊負責人進一步補充道,現在音樂治療不僅僅用於醫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也可以在學校教育、社區活動、公司團建和刑事司法等領域使用。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音樂治療研究的深入,音樂治療的應用範圍還將進一步擴大。(科技日報記者 唐 芳)

相關焦點

  • 可改變腦電波、影響神經系統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原標題:可改變腦電波、影響神經系統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睡前、學習等需要靜心的場景下收聽療愈音樂。喜馬拉雅發布的《2020療愈音樂收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超過8300萬人在喜馬拉雅收聽療愈音樂,晚10點後幾千萬人會在療愈音樂裡入眠。截至今年11月底,療愈音樂的相關專輯就被播放超25億次之多。
  • 改變腦電波、分泌內啡肽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原標題:改變腦電波、分泌內啡肽,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睡前、學習等需要靜心的場景下收聽療愈音樂。
  •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可改變腦電波、影響神經系統
    原標題: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睡前、學習等需要靜心的場景下收聽療愈音樂。喜馬拉雅發布的《2020療愈音樂收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超過8300萬人在喜馬拉雅收聽療愈音樂,晚10點後幾千萬人會在療愈音樂裡入眠。截至今年11月底,療愈音樂的相關專輯就被播放超25億次之多。
  • 改變腦電波、分泌內啡肽,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 研究表明:聽音樂可改變腦電波、分泌內啡肽,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 【音樂養生】老人聽音樂有什麼好處?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它就像一劑神奇的「藥方」,不僅可以幫助中老年人陶冶情操,還可養生健體、延年益壽,甚至還可以治療疾病。 如今越來越多中老年人隨身攜帶著一個老歌播放器,他們不管在家,還是外出晨練、練太極等,都會邊聽歌邊做其它事情,音樂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心情更加舒暢,這樣就可增強體質有效抵禦疾病。
  • 顏色影響人的腦電波,音樂可使人產生共振現象,兩者對治病有效果
    還有,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會不會像跟著音樂動起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體產生共振,很多地方也開始推廣音樂療法來治療一些疾病。一、不要輕視「顏色療法」的治病作用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魯沙市有座醫院,就應用了顏色療法。醫生們讓精神病患者看一塊塊粉紅色的布塊,結果病人安靜下來了。
  • 為何說喝茶能陶冶情操?老茶友:你把茶這個字拆開看看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更多精彩白茶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茶是好東西,喝茶能陶冶情操,可以修身養性,可以忘掉煩惱。我們言歸正傳,為何說喝茶能陶冶情操?其實原因很簡單,有老茶友曾這樣打趣到,你將茶這個字拆開看看。原來把【茶】拆掉,我們就可以得到這3個字:【草】【人】【木】。還有人將其稱為:人處在草木之間。這樣看,通過飲茶這種方式,似乎真的可以和自然進行溝通,進行感悟或者三省吾身。
  • 視頻︱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太極功夫扇表演來啦
    太極功夫扇使扇子的揮舞和太極的運動技巧靈活結合,使武術動作與中國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結合,揉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太極劍動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長拳、南拳、京劇舞蹈動作等等,內容豐富新穎,載歌載「武」,而且易學易練,確定是中老年朋友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的首選。
  • 陶冶情操!北京的寶藏畫室推薦!給周末的閒暇時光增添些儀式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攻略,ID:bjbdj01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除了千篇一律的展覽活動周末還能做點什麼才能更充實?體驗式油畫了解一下!適合當代年輕人的新興活動既能在閒暇時間修身養性又能多get一門技藝簡直就是一舉兩得呀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畫室真的太多了要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的還真不容易今天攻略菌就給大家整理了幾家不錯的畫室 日常陶冶情操的好去處還不快來解鎖周末新玩法!
  • 讓孩子多聽音樂有什麼好處?家長需要知道的有這些!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有些媽媽在懷孕的就會進行胎教了,例如用聽音樂做胎教,那麼孩子聽音樂有哪些好處呢?一起來看看吧!1、鍛鍊孩子的記憶力音樂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這是因為音樂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令他們的小腦袋變得更靈敏更協調。
  • 音樂療愈的真相:學空靈鼓竟然還能治病?!
    藥可以治病,但是音樂可以治病,你聽說過嗎?我國歷史上以音樂治病的典範事例之一是宋代孫道滋以「宮聲數引」使歐陽修的「幽優之疾」(抑鬱症)得到治療。歐陽修為此作「送楊置序」向他的朋友楊置推薦用音樂「平心」「養疾」。他在文章中說:「予嘗有幽優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
  • 修身養性利長壽,陶冶情操萬年青,你知道這個是什麼嗎?
    漂亮的盆景濃縮了自然的風景,讓我們在家中坐著的時候,可以看著它心曠神怡,陶冶情操是妥妥滴,我喜歡盆景,有共同興趣的朋友,點個讚,加個關注,我們一起交流討論,以景會友!
  • 書法:陶冶情操鍛鍊思維的寫字遊戲和了解文字風格的字體軟體
    寫字可以陶冶情操,讓人平心靜氣,如何將字寫好是一門學問,這裡可以推薦給大家練字的遊戲,以及幾種不一樣的字帖。從字體上來說,女生的字體和男生的字體一般不太一樣。男生一般適合楷書和草書、行書等字體,顯得大氣恢宏。當然也有這種字體寫得好的女生,而女生更適合瘦金體、奶酪體和卡通體,顯得小家碧玉。
  • 學鋼琴陶冶情操,還可以磨練孩子的意志,建立牢固的自信
    我想學琴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鋼琴的演奏技巧,培養對音樂的熱愛,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學琴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和毅力,磨練孩子的意志,建立牢固的自信,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音樂改變人生,鑄就人生,更能引領人生
  • 用閱讀繪畫陶冶情操,大學生志願者開展「世界青年節」公益活動
    大學生志願者用繪畫和閱讀陶冶情操,呼籲同學們增長才幹、走到一起、團結如一,積極向上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線上,大學生志願者們精心設計主題海報,發散思維,發揮想像力,以書畫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心願和內心感受。被採訪的大學生志願者表示,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
  • 專家:聽音樂不是唯一胎教方法,還有3種知道的人不多,但很管用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健康,因此在孩子還是胎兒時期就會注重於胎教,也有一些人對於胎教並不是很了解,認為胎教僅僅就是通過聽音樂來進行。要知道,胎教固然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很大幫助,但只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才可以。
  • ■聲音是如何改變你我的腦電波?
    一種聽了之後會產生吸毒效果的音樂  通過改變腦電波讓你產生快感  記者從網上了解到,「數碼毒品」又叫音頻毒品,英文名為「I-Doser」,翻譯過來是「聽的藥」的意思,其實就是一段段不同的音樂。最早是2008年從義大利等國的網站上流行起來的,後來流行到了韓國,接著又來到中國。
  • 中國女排前任隊長更微博,陶冶藝術情操,身材比先前圓潤疑似懷孕
    她說到:「本周主題,陶冶一下藝術情操,然後接著我的運動time,瞅瞅康復師給我列的疑難雜症,好了,不說了我去返廠整修了。」並且配上了很多自己的照片,不過細心的球迷從中發現了一大秘密,有球迷評論:「惠若琪圓潤了很多啊,看著像是媽媽樣子。」、」惠若琪該不會懷孕了吧,臉大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