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文/音雄)一瞬間,2月9日在格萊美舞臺上大放異彩的薩姆•史密斯(Sam Smith),成了全球各個新聞客戶端的頭條。「出櫃」同志的他,故事被解讀成各種各樣的版本。然而作為少數既攻下美國市場、又獲得美國主流獎項肯定的英國男歌手之一,Sam Smith集「唱作人、同性戀、反俄分子」於一身的身份,給人以更深的思考和啟發。
做音樂,走自己的路
其實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音樂產業更發達的西方,創作人所面臨的某些糾結都是一樣的:你可以很容易做幾首「神曲」,不費什麼功夫就很快打開知名度;或者用心雕琢一張音樂作品,風險是可能被埋沒在每天數十張發行的新專輯中。一年前還默默無聞的Sam Smith也曾有過這樣的糾結。
「在這張專輯(《寂寞時分/ In The Lonely Hour》)之前,我真的做了一切努力讓我的音樂被聽到,我拼命減肥讓自己的外表更符合流行需要,我甚至還做了很多很爛的音樂。」2月9日,在拿到第二座格萊美留聲機——年度專輯獎時,Sam Smith在臺上敞開了心扉。圈裡人對他說,像他這樣外表普通,嗓音柔弱的歌手,根本不可能大紅大紫。暗示他只有不走尋常路,才是捷徑。
「但當我放棄這些不良的嘗試,開始真正做自己,順其自然做自己想做的音樂時,我發現,我的音樂開始被人們聆聽和喜愛。」Sam Smith說。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在這個快消費的年代,聽眾的耳朵固然會被一些「神曲」搶佔先機,但真正能讓聽眾長久銘記的,仍然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
當時的Sam Smith正值感情接連受挫,他喜歡的人從來都不喜歡他,他難過痛苦、所有的心境統統寫成了歌,成為了他的首張專輯《寂寞時分》。憑藉這張專輯,9日,他拿到了第57屆格萊美的4個獎項。
無獨有偶,在近十年格萊美嘉獎的英國歌手中,有兩個人和他十分類似。2007年,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將失敗的感情與音樂完美結合,融會貫通成了神作《Back to Black》,次年獲得5項格萊美大獎。2011年,阿黛爾(Adele)將失戀心碎經歷寫成專輯《21》,次年獲得6項格萊美肯定。且Amy、Adele與Sam的風格有著一脈相承之處,都是遊歷於Pop/Soul/R&B與Rock之間。
分析Sam Smith在格萊美成功的深層原因,可以說,他的成功一方面是作品的真摯動人,另一方面,是Amy於Adele已經將聽眾的市場打開。
同性戀,不怕去展現
即便在娛樂圈這個人盡皆知「基情無限」的地方,但真正敢於「出櫃」做自己的人少之又少。英國傳奇歌手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在出道20年之時(1988年),才敢於承認自己是「同志」。拉丁巨星瑞奇•馬丁(Ricky Martin)也是在職業生涯的第20個年頭(2010年),才勇敢「出櫃」。而Sam Smith,從一開始踏入我們的視線,就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牌,他就是「同性戀」,不同的是,他亮牌的方式不是聲明、不是採訪,而是他的音樂。
「我之前從來沒有戀愛過,一直都是我主動去愛別的男生,但從來沒有人給過我相同的回應」,Sam Smith說,「即便我現在戀愛了,我仍然會時不時陷入那時黑暗的心境,那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也不知道是難過還是開心」。於是他把所有的受傷經歷,都寫成了歌,成就了這張《寂寞時分》,更像是一份「出櫃宣言」
說來也諷刺,娛樂圈中,有人備受同性傳聞的影響,不敢「出櫃」,但有人就偏因出櫃而享受「同志紅利」。這就像美劇《摩登家庭》中同性伴侶Mitchell和Cam的「離奇遭遇」,劇中,二人因為同志家庭的原因,擔心領養的女兒在擇校中會受歧視,但事實上,每個學校都爭相搶他們的孩子,原因是這可以證明學校更包容。
回歸到格萊美舞臺也是如此,幾近六十「花甲」高齡的格萊美,評委平均年齡也都在40-50歲左右,他們不想自己都成為刻板、古板的守舊代言人。選擇嘉獎同性題材,恰好可以彰顯自己與時俱進、包容並蓄的形象。其實,前年的格萊美毅然將獎項頒給了說唱「同志」弗蘭克•歐申(Frank Ocean),這樣的風險比頒給Sam還要大,因為在說唱界,更容不下同性黑人的存在。
如果再聯想到格萊美舞臺上的經典現場——2011年Lady GaGa表演同志平權歌曲《Born This Way》,你就會發現格萊美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開放的得多。早在未成名前、視Lady GaGa為偶像的Sam Smith,曾買票在GaGa演唱會第一排瘋狂追星。大概那時候的他就已經知道,在娛樂圈,做自己永遠是最討巧的捷徑。
「反俄分子「,誓死不去俄演出
就在格萊美頒獎的前幾日,Sam Smith被打上了「反俄分子」的標籤,原因是他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稱「不管給多少億英鎊,我都不會去俄羅斯開哪怕一場小演出,因為那個國家反對同性戀」。
他說,他的一些俄羅斯同志歌迷在推特上給他留言,告訴他俄羅斯同志所遭受的歧視,這令Sam很氣憤。雖然他後來補充道「我並非憎恨俄羅斯,只是覺得那個國家對待同性戀的方式讓人噁心」,但「反俄分子」的標籤就此在他身上打上。
客觀說,不管是否有心,這樣一個標籤對於英國歌手在美國的發展,尤其是在主流社會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從國際關係角度看,美俄一直在角力,美國社會的反俄傾向也一直是主流。這種傾向潛移默化地導致了諸如奧斯卡、格萊美這樣的世界性的美國獎項,幾乎將俄羅斯拒之門外。人們很難想到有哪一部俄羅斯電影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想像不出哪個俄羅斯歌手曾登上格萊美的舞臺,或許根本沒有過。Sam Smith在格萊美開獎前的採訪中,亮明自己「反俄」的傾向,恐怕並非只是巧合。
但不管怎麼說,可以預見的是,集唱作人、同性戀、「反俄分子」三個標籤在身的Sam Smith,未來在美國的道路會越走越好,也會在世界上越唱越寬。我們也希望他不會被標籤限制住,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不是同志歌手Sam Smith。我是Sam Smith,那個碰巧是同志的歌手」。
>>>Sam Smith:男版Adele的美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