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陣理財子公司,浙商銀行也來了。
11月26日晚間,浙商銀行公告稱,擬出資人民幣20億元,全資設立理財子公司,暫定名「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杭州。目前,此事已獲該行董事會審議通過、還需有關監管機構批准。
對於此次擬籌建理財子公司,浙商銀行方面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該行順應監管要求,規範理財業務發展,積極布局淨值型產品體系,此番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既然有助於加快轉型,也利於防範風險,推動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國已有23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相比往年很大的不同時,今年多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均有了實質性進展,當前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有招商、興業、光大、華夏、中信、平安、廣發、浦發這8家已獲批籌建、成立理財子公司並相繼開業。浙銀理財今後若獲批成立,意味著這一隊列再次拓寬。
「理財子公司的特色產品作為理財子公司對多元化資產配置、主動管理及主題理財產品等方面的嘗試,或成為未來理財子公司拓展產品體系的重要方向。」行業人士認為,各行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在產品布局節奏上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對於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受制於客戶資源有限、投資運營能力不足等因素,可以選擇先代銷、後自主的產品研發途徑。
浙商銀行個人理財佔比逾9成,謀求資管科技、風險管理等轉型
布陣理財子公司,浙商銀行加入「戰局」。11月26日晚間,浙商銀行公告顯示,該行董事會已經全票通過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20億元,該公司持股比例100%。該事項還需最終以有關監管機構的批覆為準。
根據公告,今後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範圍包括: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理財產品,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理財產品,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理財顧問和諮詢服務。」
作為資管(理財)業務起步速度較快的股份行,浙商銀行的理財業務一直以來都備受市場關注;尤其是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過渡期內銀行理財存量業務壓降、淨值化轉型、同業業務規範等,都是業內關注的重點。
浙商銀行布局理財子公司的腳步可追溯到2019年3月。彼時,浙商銀行高管曾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該行布局理財子公司的規劃,同時也進一步強調正在調整優化資產管理業務結構,上述調整成效逐步顯現。
2019年年報顯示,浙商銀行同業理財資金已逐步壓降清零。因此在銀行業內人士看來,「在完成調整後,此次浙商銀行宣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可謂水到渠成」。公告中,浙商銀行也強調,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規範開展理財業務,強化理財業務風險隔離。
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銀行理財產品餘額2926.69億元,較年初降幅為11.44%,其中公司和同業客戶資金佔比進一步下降,個人、機構客戶資金佔比分別達到91.14%、8.86%。今年上半年,該行累計發行理財產品3787.50億元,同比上升 6.49%,受到積極推進資管新規和轉型的影響,該行上半年資產管理服務手續費同比明顯下滑至0.90億元,延續了2019年的下滑態勢。
在今年3月30日浙商銀行業績說明會上,該行財務長景峰稱,「行內整個理財業務在2019年面臨的壓力和大多同業基本一致,即在規模增長上處於較為平穩的水平,同時在中收上同比波動較大。不過,自資管新規出臺後,近幾年浙商銀行也在著力新規落地後的應對、轉型和改造。」
當時,對於轉型的方向,浙商銀行透露了四個方向:構建全面、完整、有側重和特色鮮明的產品線體系,提升產品銷售能力與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持續投入後臺運營和IT系統資源打造新資產管理系統,加強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對於此次擬籌建理財子公司,浙商銀行方面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浙商銀行順應監管要求,規範理財業務發展,積極布局淨值型產品體系,此番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既有助於加快轉型,也有利於防範風險,推動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將在傳承母行穩健經營基礎上加快業務創新,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創新轉型、合規經營、防化風險、提質增效』五項經營原則,依託母行平臺化服務戰略優勢,著力服務實體經濟,提高母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立足浙江,面向全國,防風險、迎挑戰,為投資者提供更優質的財富管理產品,推動資產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上述人士稱。
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加速,特色化成競爭核心
作為布局泛資管領域的重要平臺,銀行理財子公司備受重視。2019年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之稱,包括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在內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2019年相繼開業。到了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仍然在不斷擴容。記者據公開披露信息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3家理財子公司獲批,包括2家中外合資機構,其中21家已開業。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當前批設理財子公司速度穩中有進,大行發揮「頭雁」效應,股份行及頭部城商行積極跟進;理財子公司與資管部並行,但是與資管部職能定位等有所差異,母行層面對理財子公司提升大資管板塊整體競爭實力寄予厚望、所以戰略規劃各有特色。
而梳理過去兩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建開業過程裡,今年的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無疑更放異彩。浙商銀行之外,今年以來,信銀理財、華夏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相繼開業,廣發銀行理財子公司、浦發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相繼獲批籌建。
今年7月,廣發銀行獲準籌建全資理財子公司廣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地在上海浦東,註冊資本50億元,籌備期為半年。今後的業務定位上,廣發銀行方面表示,將落實「重振國壽」戰略布局,依託母行在資產管理領域豐富經驗和保銀協同的渠道優勢,全力引理財資金活水支持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實體經濟。
今年7月22日,在揭牌十多天後,券商中國記者從信銀理財獲悉,其設置了股權與資本市場投資部、固收與多資產投資部、財富管理與解決方案部三大投資事業部——「按照內部細分的七個風險等級,發布十六項產品,涵蓋貨幣、純債、固收+、多資產、權益靈活配置、量化多策略、權益類、項目類、股權投資、工具類、養老產品、外幣及跨境產品等十二條基本產品線,以及全權委託、家族信託、資產配置投研服務及線上AI配置服務等四種理財顧問服務。」
今年8月12日,浦發銀行也公告稱,旗下浦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銀保監會批准籌建。截至2020年7月末,浦發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近1.5萬億,其中,淨值型產品規模已近9000億。
今年10月,華夏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區開業,這也是首家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30億元,將積極布局權益投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投資和另類投資等領域;在產品體系方面,華夏理財將標準化理財產品、定製化理財產品以及理財顧問和諮詢服務三類產品服務。
自理財子公司逐漸入場以來,其發展成果已初步顯現。截至今年6月末,已披露財報數據顯示,理財子公司均實現盈利,同時開始承接母行存量產品與新產品發行有序銜接。
而加快完善產品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理財子公司的共識。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顯示,從理財子公司目前布局情況來看,其產品體系整體表現出三大特點:一是以固收類為主;二是初期主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探索布局權益類投資;三是產品體系規劃凸顯差異化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
「理財子公司產品雖然處於發行初期,產品特徵共性明顯,但也不乏特色化產品。」在王一峰看來,「理財子公司的特色產品作為理財子公司對多元化資產配置、主動管理及主題理財產品等方面的嘗試,或成為未來理財子公司拓展產品體系的重要方向。」
就理財子公司產品布局節奏,上述報告也指出,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首先圍繞自身優勢,打造核心產品,最後不斷豐富產品線,滿足多元化需求。對於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受制於客戶資源有限、投資運營能力不足等因素,可以選擇先代銷、後自主的產品研發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