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關於它的神秘傳說似乎從未間斷,除了大眾所熟知的金字塔和木乃伊,它的王朝歷史、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也一直吸引著無數的人們為之著迷。
而要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埃及藝術就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埃及神廟、壁畫、雕像,甚至是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器具,得以讓我們從不同的側面對古埃及藝術一探究竟。
那麼到底該如何欣賞古埃及藝術呢?它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感染力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接下來就讓我們從3個不同的側面,一起來了解古埃及人如何「藝術」他們的生活。
在了解古埃及藝術之前,我們大抵可以記住2個原則,一是古埃及藝術形式不管是造型、色彩還是構圖,不管王朝如何更迭,都體現了古埃及人對傳統的重視;二是古埃及藝術所有表現的內容都源於大自然,幾乎不會出現抽象概念的圖像和主題。
我們都知道,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它由南向北流向地中海,將埃及分為東西兩岸,形成了河谷和沙漠的自然地理環境,這種二元對立分明的特徵也逐漸孕育了古埃及人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經過長期的戰亂和兼併,古埃及形成了兩個獨立王國,包括南部尼羅河谷的上埃及和北部尼羅河三角洲的下埃及。直到約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統一,形成了最早的古埃及王國。
沿尼羅河兩岸世代定居的人們逐漸形成農業文明,航運技術的發展也造就了國際貿易,並加速了社會階層的分化,而穩定的水域生態加深了古埃及人對環境的依賴,進而成為信仰與文化建立的基礎。
古埃及人將觀察到的環境元素基於自己的理解和需求進行重新組合,並運用隱喻的方式解釋另外一些無法直接解釋的自然現象,這就是古埃及藝術的基礎形式。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埃及神祇的造型或功能,其實都與大自然有直接的聯繫,正如中國的漢字造字一樣,神同樣是基於象形、會意、轉借和形聲的方式從自然中獲取元素,然後塑造為古埃及人所理解的神的形象,形成了古埃及文明的基調。
另外,古埃及人並不在意畫像是否符合透視法,而是用最具代表性的角度體現人或神的完整性。比如神祇的頭通常是側面,眼睛和身體是正面,雙腿是側面。另外,在處理多個人物形象關係的時候,古埃及人會用身份來決定人物的位置和大小,同樣不會考慮透視關係。
神祇手持象徵力量的沃斯權杖和象徵生命的安卡
男神膚色比女神深,雙腿錯開,女神雙腿併攏
用「象形」方式塑造的阿努比斯是死者的引路人,也是木乃伊的守護神,以胡狼頭和人身的形象出現,因胡狼是常在墓地搜尋腐食的野狗,所以古埃及人便以胡狼與人形塑造了阿努比斯,向它禱告,保護死者。
以「會意」方式塑造的瑪阿特代表正義女神,頭戴鴕鳥羽毛,因為古埃及人認為每根鴕鳥羽毛都一樣,由此來象徵公平正義。
阿米特是埃及神話中一頭擁有鱷魚頭,獅子上身及河馬下身的生物,統統都是古埃及人認為最危險的動物。死者若生前做了壞事,在冥界的死亡審判時心臟會被它吞下,永遠不得安息。
正如中國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的創世神話一樣,古埃及也形成了主要的三大創世神話,而其中最受推崇的赫裡奧波利斯神學體系,講述了這樣一個傳說:奧西裡斯(Osiris,冥王)統治上埃及,被統治下埃及的弟弟賽特(Seth,混亂神)謀殺分屍,在他的妻子伊西斯(Isis,守護神)的努力下找回屍體,但仍然少了一塊,所以無法復活只能統治冥界,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奧西裡斯都是兩腳併攏的木乃伊形象。最後,奧西裡斯和伊西斯的兒子荷魯斯為父報仇,統一了上下埃及,也正因為如此,荷魯斯也成為了法老的守護神和王權的象徵。
兄弟姐妹通婚現象在神話中並不奇怪...
上下埃及的統一形成了古埃及早期的神話和歷史記憶,並一直延續千年。
另一方面,古埃及人用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蓮花和禿鷹來代表上埃及,眼鏡蛇和紙莎草代表下埃及,通過上下埃及元素的結合來表示國家統一,而這些元素在古埃及藝術中頻繁出現。
圖坦卡蒙頭頂有禿鷹和眼鏡蛇裝飾
荷魯斯頭上的紙莎草與白色皇冠的結合,神廟柱子的蓮花和紙莎草,圖坦卡蒙頭部的禿鷹和眼鏡蛇,哈夫拉王座等,都使用了這些元素。
有趣的是,古埃及認為隼是最能接近太陽的動物,所以荷魯斯除了擁有代表國家統一的王冠,還以隼頭人身的形象出現,而太陽神拉與荷魯斯的區別就在於前者頭頂太陽和眼鏡蛇。
法老守護神荷魯斯與太陽神拉
由於古埃及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守護神,所以在國家分裂與統一的過程中,勝利一方的神就成為了國家守護神,而戰敗一方的神既可能逐漸消失也可能成為地方神,從而導致了神祇關係的複雜化。
國家級守護神的信仰由國王與祭司負責,將宗教所產生的氛圍帶給人民,增加國家的穩定與思想的和諧,這些神大量出現在神廟、宮殿、陵寢中。
而為了貼合平民百姓工作和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需求,也出現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的神,比如孕婦保護神塔沃裡特(Taweret)、家庭守護神芭斯特(Bastet)。
塔沃裡特(左)和芭斯特(右)
直到新王國時期,國家級守護神才逐漸往下滲透,和平民的民間神的交融更加緊密。
古埃及認為透過死亡可以來連接永生,即靈魂和肉體是分開的,人死後靈魂還在,在冥界進行死亡審判後,靈魂進入身體(木乃伊),並進入天堂獲得永生。
根據古埃及人對葬禮的認知,死者去天堂後會繼續在田野裡勞作。而貴族和祭司一生中從未做過這些工作,他們很快想出一個辦法減輕自己的義務:在陵墓中放上被稱為「沙比提」的小雕像,需要履行職責時,它們可以代替死者勞動。
作為僕人和管理僕人的沙比提
《亡靈書》則是另一個典型代表。古埃及人相信,亡靈進入冥界後,要面對各式的惡魔和黑暗,而亡靈書可以幫助逝者「在來世跨越所有阻礙並獲得永生」。在古王國時期,亡靈書主要出現在金字塔銘文和棺木中,幾乎是國王專用;到新王國時期出現了書寫在莎草紙的手卷,常被放入死者的棺內, 範圍也擴大到了王室成員及權貴人士。
亡靈書第125章:死者面對蹲坐的眾神,象形文字表示眾神認可他生前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阿努比斯帶著死者,並調整天平確認死者生前是否品行高潔(天平左邊為死者心臟,右邊為瑪阿特羽毛,若心臟比羽毛重,則會被阿米特吃掉),智慧神託特在旁記錄;通過審判後,荷魯斯將死者帶到冥王奧西裡斯前(背後是他妻子伊西絲和妹妹奈芙蒂斯,身前的蓮花代表永生,上面是荷魯斯的4個兒子,代表東南西北4個方位,負責看管木乃伊的內臟;上方為荷魯斯之眼,同樣也代表永生。)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斯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古埃及藝術中的主角和支配者就是人,即便是我們能看到的神祇也是人形象的延伸,用來回應無法直接解釋的大自然現象或命運問題,而人形象的複雜性也足以反映現世中的社會階層關係。
所以,說到底,古埃及藝術,本質上就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大敘事。
當然,「藝術」這個詞本身在古埃及並不存在,今天所謂的古埃及藝術都是基於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審美和價值觀去理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穿越時空去欣賞它的美,這也許就是藝術本身的獨特魅力吧。
ME學院開設的《穿越時空的古埃及藝術之旅》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博士,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研究員,國際埃及學家協會會員的黃諮玄老師主講,這門適合8歲及以上大小朋友學習的課程,以美術史作為出發點,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古埃及人文化創造的歷史脈絡和主要藝術形式。
古埃及藝術,看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古埃及」和「藝術」兩個詞組在一起,說的是「古埃及的藝術」。
雖然古埃及是早已逝去的文明,但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於古埃及人的創造,不論是神廟、壁畫、雕像還是珠寶,甚至是古埃及人穿的衣服和坐的椅子,都依然能感受到不可思議的美。
古埃及人,雖然和我們時隔幾千年,但是,他們也會開心也會難過,也會有生老病死,而這些,本質上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我們能欣賞各式各樣的古埃及藝術,那我們的生活也會增添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
10節音頻&圖片課,開啟古埃及藝術之旅
單獨購買¥39,2人拼團僅需¥9.9/人
長按識別圖片,立即拼團
▼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古埃及藝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