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在歐聯杯資格賽中艱難獲勝,距離歐戰正賽又進了一步。
越是讓人發愁的困境,越是能考驗一支球隊的成熟度。對陣博多格林特賽前,賽季剛剛起錨的米蘭遇上了賽季第一道坎:伊布病缺,雷比奇停賽,主力中鋒位置上數來數去只有剛滿18歲的小將科隆博。更要命的是狀況突發,皮奧利甚至沒有時間去謀劃方案來做調整。這讓球迷們心中都不由打鼓:以此殘陣出擊,米蘭能順利趟過博多格林特這一關嗎?
博多格林特利用一次簡練的反擊輕鬆撕開了米蘭防線。
屋漏偏逢連夜雨。進攻端缺兵少將,防守端又開門宴客。博多格林特在第14分鐘兩名球員之間的簡單突破傳中,就在米蘭的5人防線中打開了缺口。攻防兩端都看不到希望,讓人一度懷疑上賽季初期那支攻不成守不就的米蘭又回來了。按照這樣的劇本下去,誰能為主隊找回場面?
答案在兩分鐘之後揭曉:恰爾汗奧盧。土耳其在禁區外的遠射敲開客隊城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說情理之中,是因為在核心伊布缺陣之後,恰爾汗奧盧已是米蘭最可倚靠的力量;說意料之外,則在於誰也沒想到挪威人對於恰爾汗的盯防如此粗陋,以致於米蘭10號獲得充足的調整和擺腿射門空間。以恰爾汗奧盧的射門水準,這樣的機會已是十拿九穩。
博多格林特對恰爾汗奧盧的盯防不緊,導致米蘭10號獲得了充足的活動空間。
事實上,這並不是挪威人本場對恰爾汗盯防的唯一疏漏。恰爾汗在下半場的第二粒進球,射門機會獲得甚至比上半場來得更為輕鬆:米蘭10號射門瞬間,周圍半徑2米內完全沒有一名防守隊員。角球開出時落位大禁區的恰爾汗奧盧徹底被對方防守無視了。
恰爾汗奧盧的第二粒進球。
說明什麼?博多格林特的防守完全是半吊子水準,事先沒有經過針對性部署,在比賽中也沒能拿出有效措施遏制恰爾汗奧盧的發揮。這樣的防守失誤放在挪超賽場上,可能一來對手沒有這樣多的戰術套路,二來也沒有這樣穩定把握機會的能力,但碰上腳下技術本就十分出色的恰爾汗奧盧,立馬露怯了。
周末聯賽輸球之後,博洛尼亞主帥米哈接受採訪時直言:「輸球很正常,因為我們沒有伊布。」同樣的總結,也使用博多格林特。放任恰爾汗奧盧的活動空間,是博多格林特輸球的重要原因所在,也說明這支球隊確實在經驗上距離歐戰標準還有距離——挪威人的打法以我為主,忽略了自身在實力上和米蘭之間的差距,結果被恰爾汗奧盧上了一課。
恰爾汗奧盧本場表現十分出色,兩射一傳直接導演了球隊的勝利。
拋開對手在防守上的失誤,恰爾汗奧盧本場的表現也的確出色。米蘭10號延續了上賽季複賽以來的良好狀態,在從左路改到中路之後,他的個人腳法有了更多發揮空間,傳球和組織能力也有了更大提升。他和本納賽爾在場上的調度和轉移,成為球隊拉開進攻寬度的重要手段,也讓米蘭的進攻越發立體化。
根據《米蘭體育報》的最新消息,伊布將缺席球隊接下來的三場比賽,這意味著恰爾汗奧盧將要繼續承擔伊布的進攻核心地位成為球隊進攻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歐戰附加賽的賽場上,米蘭將面臨進軍正賽的最後一道關卡,恰爾汗奧盧的狀態和表現,將是米蘭的重要倚仗。
特奧在比賽中明顯顯露出一絲疲態,如何對陣容進行調整,是皮奧利面臨的大問題。
對於米蘭而言,伊布缺陣帶來的影響儘管嚴重,但等到雷比奇歐戰禁賽期滿,鋒線的問題將不會成為球隊最大疑難。恰恰相反,皮奧利對於防守和整體陣容的應用,才是決定的課題。
51分鐘2球領先的局面到比賽最後階段的如履薄冰,反射出的是皮奧利在臨場調整和整體用兵上的遲緩。他在球隊錄得兩球領先的局面下對位換下表現出色的科隆博讓人不解,直到60多分鐘才撤下本場除去角球助攻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亮點的卡斯蒂列霍,換的又是克魯尼奇,更讓人無法理解老帥的用兵思路。他在本場的三次換人都值得商榷。
臨危授命的科隆博本場表現出色,以18歲零200年的年紀成為隊史最年輕進球球員。
57分鐘撤換科隆博,是皮奧利本場做出的第一次換人,用意何在讓人著實難以理解。表現上看,科隆博在進攻端起到了牽扯和站位的作用,作為中鋒製造了進攻威脅,幾度試圖利用隊友長傳斜插對方防線身後的打法也給對手後防造成了牽制。換科隆博對位用小馬爾蒂尼,這一思路本身存在疑惑。如果皮奧利是想利用生力軍來壓制對方後防,個人能力更突出、比賽經驗更豐富的迪亞茲顯然更適合。
事實上,從場上表現來看,本場上半場幾乎沒有任何發揮的卡斯蒂列霍無論是在拿球還是傳跑上都顯得不在狀態,皮奧利的首個名額,本該用在米蘭右路。直接對位換人的做法沒有給球隊帶來太多打法上的變化,反而打亂了前場攻擊組合本已逐漸形成的默契。
本場比賽卡斯蒂列霍表現平平。
卡斯蒂列霍不在狀態,這在上周末的意甲當中已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整個上半場45分鐘,他在球隊右路進攻端都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表現,甚至連簡單的停球動作都會出現失誤,這說明西班牙邊鋒需要時間來進行狀態調整。在這種情形下堅持讓他留到60多分鐘,雖然換來了一個進球,但整體上而言得不償失。一方面更多的比賽時間並沒有讓他在狀態上有所起色;另一方面他和同為右路進攻球員的薩勒馬科爾斯共同出場,會讓球隊在右路的用兵缺少輪換空間——一旦兩人中有一個受傷,右路就再無輪換人選。
另一層面,換上克魯尼奇的做法,在攻守兩端都沒有出現良好效果。皮奧利的思路是讓克魯尼奇去到左路,將薩勒馬科爾斯回到右路——又一次近乎對位的調整。對位頻繁調整的結果,是球隊在攻守兩端都需要重新適應,反倒讓比賽在最後15分鐘進入到了博多格林特的節奏當中。
皮奧利本場的調整難言成功。
一種本該被納入考慮的思路是:讓託納利獲得更多融入球隊的比賽時間,而讓運動能力更強的凱西去到他更喜歡的中場靠右的位置。這看上去比直接用克魯尼奇去打左路更科學,也更符合場上的形勢:託納利需要時間,凱西需要更好地發揮特長。
遺憾的是這樣的調整最終沒能出現,託納利直到比賽結束之前10分鐘才短暫登場,而從這樣簡短的時間裡,他很難在隊友們都進入比賽疲憊期的情況下完成彼此磨合,直到現在,他也沒有拿出去年在布雷西亞時的表現。在賽季逐漸進入正式周期,球隊面臨即將到來的密集賽程和依舊沒有解決的防守頑疾時,皮奧利的表現讓人失望,也同樣讓人不解。如果迪亞茲和託納利們的問題是還沒有融入球隊,那麼如何這樣有比賽經驗的即戰力儘快融入,從而豐富球隊的用人選擇,不該是皮奧利應該迅速解決的問題嗎?
從眼前來看,皮奧利顯然還沒有在短期內解決這一問題的想法。而對米蘭來說,另一個隱性的擔憂是:短期內已經出現3例感染者的情況下,球隊內部是否還存在病毒潛伏期的感染者。如果這樣的病缺再度出現,到那時再強行應變,就未免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