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出身平凡的人,他們不是幹部、不是醫生,他們可能是平時在樓下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可能是住你隔壁的年輕人,他們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愛而匯聚,與社區基層幹部一起,用血肉之軀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退伍軍人化身疫情防控的「多面手」
「我是軍人,疫情不退,我不退!」說這話的是建華社區志願者王啟祥,他今年60歲,是一名退伍軍人。從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到現在,他始終堅守在戰疫一線。
在疫情嚴峻時期,社區設置卡口,限制居民外出,住在建華c區的王啟祥親眼見證社區工作人員連軸轉的辛苦,「我是軍人,我要發揮餘熱為社會做貢獻!」2月,看到社區發起團購,他主動前來幫助分菜、送菜,化身居民蔬菜供應的「快遞員」;居民有買藥需求,他立馬回應,幫助居民購藥,化身居民健康的「守護人」;四月份,武漢解封,但是卡口工作不容放鬆,天沒亮他就來到AC區卡口,引導居民掃碼、測溫,化身小區的「守門員」;武漢三十多天的零新增,讓居民放鬆警惕,他化身疫情防控「宣傳員」,遇到不戴口罩的居民親切提醒,遇到扎堆的耐心勸導,增強居民防控意識。
「王師傅,你不怕嗎?」有居民問。「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這是王啟祥的回應,也是一名軍人的本色。
年輕志願者綻放「疫」線的青春力量
「我們建華小區有很多老年人,小區封控後,我覺得要站出來做點什麼。」建華社區B區門口卡點,有一位年輕志願者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建華社區志願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郜凌志。
每天早上六點半,郜凌志準時到崗。他穿著紅馬甲,站得筆直,手拿著溫槍,對著來往的居民進行測溫登記,這樣的日子他堅持了一個多月。「疫情當前,年輕人更要有責任和擔當!」因為心懷使命,每天重複地引導居民測溫、掃碼、登記並不使他厭煩。
卡口值班工作雖然不複雜,但是也不簡單,由於進出都需要掃碼,一些爹爹婆婆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掃碼強行要外出,面對這一情況,郜凌志耐心跟老人解釋,宣傳疫情防控政策,提醒老人當下形勢仍然嚴峻不能馬虎,對於非必要外出的老人予以勸返,對於因需要看病、購藥的老人引導其到社區登記。
郜凌志的耐心、細心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讚賞,大家都稱讚:「這個小夥子蠻負責,蠻紮實,現在的年輕人真不錯!」
大學生志願者戰疫一線顯擔當
「他穿著紅馬甲,戴著口罩,穿梭於小區各個角落,這段時間為我們跑腿買菜購藥,雖然看不清臉,但感謝他們做的一切。」社區86歲的肖爹爹說道。
在戰「疫」隊伍中,湧現出一批有責任、敢擔當、講奉獻的大學生志願者,彭炎聰是其中之一,他是長江大學的一名大學生。寒假回到家鄉,看著武漢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他心中焦急萬分,總想做點什麼。二月份,他看到社區在招聘志願者,立馬就報了名。在疫情最嚴峻時期,他穿梭在小區的各個樓棟,統計居民需求,為居民送菜購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讓大家可以安心呆在家。
「身為大學生更要有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責無旁貸。」他時刻不忘教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幫忙團菜、代購藥物到門崗值守,每天早出晚歸,奮鬥在戰疫前線,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從沒叫過苦、喊過累,他用自身的行動展示著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
寶媽團長架起蔬菜團購的「連心橋」
「在這非常時期,我待在家裡也是閒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大家有菜吃,我也感到很高興。」建華社區志願者李慧娜對記者說道。
在疫情最嚴峻時期,由於交通管制,居民購菜成了難題。轄區居民眾多,團購菜種類繁雜,每戶需求不一樣,單次團購體量大,李慧娜根據居民菜品和需求不同自製小程序統計物資,在線付款「一條龍」,以前統計數據加上收款,得兩三天時間,通過這樣方式,半天工夫就能到位,團購更精準、更有效。每次團購蔬菜一到,召集社區志願者開始卸菜、分類、清點、發放,整個過程井然有序。
疫情,讓群眾的心牢牢聯繫在一起。在戰疫的四個多月裡,建華社區四十多名居民志願者挺身而出、不計回報參與到疫情防控中,團菜、購藥、值守、消毒、測溫、掃碼、登記……冰冷深夜間、滂沱大雨中、烈日當空裡,他們不畏艱險、不懼困難,用平凡的身軀譜寫不平凡的故事,用大愛奏響鄰裡互助的樂章。
編 輯:劉文婷
通訊員:黃友凱
設 計:張宇瑄
審 校:饒 迅
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