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頓郵報娛樂版推出了「奧斯卡預測」欄目,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15年2月22日,娛樂主編Christopher Rosen和娛樂編輯Matthew Jacobs將仔細研究頒獎季,並與大家討論哪部影片將在第8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大獲全勝。
其中一位今年最受好評的導演費了12年去打造他的電影,另一位花費1.65億美元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星球跟超前的維度。還有一位僅花費了數周和300多萬美元就製作出來一部有關爵士樂如何令人狂熱的影片。如今他們都有可能出現在奧斯卡的入圍名單上,而今年最佳導演結果可能會創造歷史:比如Ava DuVernay也許會成為第一位非裔女性入圍導演,以及如果加上安吉麗娜·朱莉的話,將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兩位女性導演同時入圍該一獎項的情況。不過不像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主角,這一組合的機率更像是一場賭局。無論如何,在2015年1月15日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前,以下20位導演都有機會:
魯伯特·瓦耶特 《賭棍》(The Gambler)導演魯伯特·瓦耶特在某種程度上像是重拍了卡雷爾·賴茲(Karel Reiszm)在1974年原版電影中的一些片段,其中由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扮演的吉姆·貝內特(Jim Bennett)從多對白的場景轉換到另一種。瓦耶特因全體演員的出力表演而收穫好口碑,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和麥可·威廉士(Michael K.Williams)飾演的一對沉著的搶匪得到最高分,但是來自威廉·莫納漢(William Monahan)的世俗、可笑又深奧的劇本可能會使整部影片黯然失色。
雷德利·斯科特 《法老與眾神》(Exodus:Gods and Kings)三次入圍最佳導演獎的雷德利·斯科特最後一次進入候選名單還是2001年的《黑鷹降落》(Black Hawk Down),他拍攝的大多數影片一直不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記得《黑金殺機》(The Counselor)嗎?也許這次《法老與眾神》的命運也不會改變,除非奧斯卡評委會想再回到他的《角鬥士》時代。在今年十月,20世紀福克斯公司曾小範圍公映了這部電影的40分鐘片段,反響不錯,以至觀看者都說它令人想到了《賓虛》、《阿拉伯的勞倫斯》還有其他優秀電影,而這些影片都是奧斯卡的大贏家。這一年內好萊塢出品了大量的宗教電影,至於這部講述摩西與致命瘟疫搏鬥的傳說具體如何,我們將在12月12日拭目以待。
蒂姆·波頓 《大眼睛》(Big Eyes)在《大眼睛》之前,由蒂姆·波頓導演但是並沒有用約翰尼·德普主演的真人電影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大魚》,以至於它賦予了《大眼睛》(但,顯然這不是《大魚》的續集)一絲明顯的回歸意味,導演此前還從未入圍過最佳導演獎(雖然得到過兩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垂青)。不過,有關這部最新的波頓作品,我們也只知道這是一部有關畫家瑪格麗特·基恩(Margaret Keane)的傳記,主角由艾米·亞當斯(Amy Adams)擔任,還有一貫以誇張著稱的克里斯多福·瓦爾茲(Christoph Waltz)。
J·C·陳多爾 《至暴之年》(A Most Violent Year)如果J·C·陳多爾想要成為下一個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至暴之年》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導演的第三部電影【前兩部分別是接著《利益風暴》(Margin Call)和《一切盡失》(All Is Lost)】。根據標題「至暴之年」,這應該是一部類似《緩慢燃燒》(Slow Burn)、以紐約為背景的驚悚片,這種電影西德尼·呂美特在1981年本可以做到(那一年呂美特製作了《城市王子》Prince of the City)。不過,這種冥想式的地區驚悚片顯然不對奧斯卡金像獎的胃口,所以陳多爾可能不得不勉強接受再度入圍最佳原創劇本名單(上一次是他的《利益風暴》),希望獨立精神獎能對他的指導方向表示認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上一部入圍最佳導演的作品是2006年的《硫磺島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那已經是他四年裡第三次入圍,分別是2003年的《神秘河》(Mystic River)和2004年的《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後者為他贏得了獎項。同時,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個人史中也塞滿了失敗的奧斯卡入選影片(《換子疑雲》、《成事在人》、《胡佛傳》),以及令人意外的替補(《老爺車》)。正是《美國狙擊手》讓這位84歲的老先生以最極致的方式重回舞臺。電影描述了美國軍事史上最致命的一個狙擊手(由布萊德利·庫珀扮演),對這部軍事驚悚片早先評論大都很支持,並視其為下一部《拆彈部隊》,畢竟那部電影為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贏得了最佳導演獎,因此,讓我們至少考慮下將伊斯特伍德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吧。
保羅·託馬斯·安德森 《性本惡》(Inherent Vice)橫跨《性本惡》和下一年的奧斯卡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這部黑暗迷幻喜劇同託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的原著小說一樣千變萬化。在紐約電影節試映後收到的評論相對正面,不過對廣受好評的安德森來說也許還不足以收穫第二次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像2007年的《血色將至》)。即使有一些得體的表現以及與《不羈夜》的共鳴,電影仍很難受到傳統奧斯卡評委的青睞。
維斯·安德森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奧斯卡評委的記憶通常不太好,這對維斯·安德森很不利。這位挑剔的電影導演至今拍出了他最具雄心的一部電影,但是上映的時間太早了(3月7日)。奧斯卡頒獎公關現在才開始,已經過了這部電影最新鮮的時段。但是平心而論,《布達佩斯大飯店》是這個強迫症美學導演的飛越之作,也是一部典型的維斯·安德森作品。
詹姆斯·馬什 《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詹姆斯·馬什最大的困難是他導演了一部圍繞男女之愛的傳記片,所以當人們討論《萬物理論》時,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和菲麗西緹·瓊斯(Felicity Jones)的愛情成為這部影片的主題,超過了傳主史蒂芬·霍金本身的主線。這就留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得者(《走鋼絲的人》(Man on Wire))馬什一個很大問題,他要如何回擊這一類關於電影的議論。《萬物理論》很有可能獲得最佳影片,不過這並不意味馬什在導演領域配得上相同的榮譽。
邁克·李 《透納先生》(Mr.Turner)邁克·李以1996年的《秘密與謊言》和2004年的《維拉·德雷克》兩度入選最佳導演候選名單,這也是兩部倍受青睞的英國電影。《透納先生》是一部關於在19世紀出名的畫家J.M.W.透納的傳記片,它的時代比之前幾部電影的嘗試更為復古。這部具備美學成就的影片參加了今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角逐,片中演員蒂莫西·斯波因而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而且幾乎跑遍了今年每一場主要電影節。不過到了現在,這些已如同過眼雲煙了。
羅伯·馬歇爾 《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在十年裡拍出像《九》、《加勒比海盜4》這類平淡無奇的電影,羅伯·馬歇爾新作最大的挑戰會是如何找回當年《芝加哥》時的聲望,其中一個障礙是來自作曲人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樂迷的考驗。在線電影雜誌Deadline的彼得·J·哈蒙德(Peter Hammond)在這周的第一次媒體播映會後就表示迷上了這部影片,但是對整部電影的評論目前仍被禁止。迪士尼公司已經將媒體的目光吸引到《魔法黑森林》上來,也許工作室還在彌補去年《大夢想家》的遺憾,也許這當真是一部具有誠意的當代經典之作,就像米拉麥克斯影業當初投資拍攝《芝加哥》一樣。不管怎樣,這部電影在聖誕節首映,檔期還是非常之好。
克里斯多福·諾蘭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克里斯多福·諾蘭自身已經兩次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不過還沒得到最佳導演獎的垂青。對於《星際穿越》的意見兩極分化,也不知道會不會實現他本人的「零的突破」。上映前,諾蘭就已事無巨細地準備好發布會上的言論,如今相關討論也多圍繞劇情是否符合科學規律,以及產生哪種敏感事件。也就是說,的確有很多人相當欣賞諾蘭的視角,畢竟美國導演工會(這家投票組織其中部分評委與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的成員重疊)已經將諾蘭又一次歸入其獎項的最終入圍導演名單《記憶。
貝尼特·米勒 《狐狸獵手》(Foxcatcher)貝尼特·米勒的前兩部電影《卡波特》與《點石成金》曾在奧斯卡上多項入圍,不過索尼電影公司將不得不對《狐狸獵手》花更大力氣。評論人士同意在這部描述大富豪約翰·杜邦精神錯亂劇情的影片中,史蒂夫·卡瑞爾、查寧·塔圖姆和馬克·魯弗洛分別展現出了職業生涯最突出的一次表演,不過有些表演仍然挑戰了作為傳記影片的還原程度。儘管如此,還是要把米勒算入名單,因為今年5月他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如若米勒獲得提名,算得實至名歸。
讓-馬克·瓦雷 《涉足荒野》(Wild)讓-馬克·瓦雷通過去年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爆發,並為馬修·麥康納毫不費力地爭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次,在這部號稱改編自「十年來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電影中,瑞茜·威瑟斯彭得到了「新生的機遇」。《涉足荒野》中的女性主義聲音被認為非常合適,而且導演瓦雷還在這部奧普拉盛讚的回憶錄中,運用原始又強大的技巧捕捉到有關謝莉爾·斯瑞德徒步太平洋山脊小道(Pacific Coast Trail)與事實的細微差別。
達米安·沙澤勒 《爆裂鼓手》(Whiplash)達米安·沙澤勒是個如此偉大的年輕導演,他甚至可以讓爵士樂變得有趣。《爆裂鼓手》是一部緊張的驚悚片,也是一部黑色喜劇,影片對角色研究相當迷人,故事關於兩個非凡的男人在一次速成班上相遇。沙澤勒的電影風格,就好比《黑天鵝》算驚悚片卻並不包含超自然現象,《窮街陋巷》算黑幫片中卻不出現黑手黨一樣。因為邁爾斯·特勒跟J.K.西蒙斯的出色表演,顯得十分與眾不同、自信又令人振奮,它是2014年最常在被人們提起的影片之一。給這位29歲的導演一次入圍機會是一場風險很大的賭注,不過考慮到同齡中還有拍攝《南國野獸》的貝赫·澤特林入圍,也沒什麼好驚訝的。澤特林、沙澤勒在聖丹斯電影節上一登場就顯示出爆發的潛質,兩人都禁得住數月的獎項競爭者的考驗。澤特林得到肯定,是因為他的電影因簡單而被眾人喜愛,所以就看沙澤勒能不能完成這項艱巨任務了。
莫騰·泰杜姆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如果把達米安·沙澤勒與貝赫·澤特林放在一起比較,那麼能同莫騰·泰杜姆相比的就是湯姆·霍珀了。跟霍珀類似,在指導一部能與哈維·溫斯坦抗衡的奧斯卡影片前,泰杜姆也是一名相對默默無聞的電影工作者。跟霍珀類似,泰杜姆的影片是以二戰作為背景,描述一個克服逆境的男子的故事。不同的是,霍珀的《國王的演講》非常鼓舞人心,而《模仿遊戲》更加微妙而又低沉(的確,電影的結尾令人心碎)。不過這沒有關係,《模仿遊戲》的奧斯卡公關點映已經圓滿落幕,如果電影能夠受到廣泛支持,泰杜姆將有可能獲得一次入圍機會。
安吉麗娜·朱莉 《堅不可摧》(Unbroken)只有四位女性曾經入圍過最佳導演獎:裡娜·韋特繆勒(《七美人》)、簡·坎平恩(《鋼琴課》)、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凱薩琳·畢格羅(《拆彈部隊》),畢格羅贏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今年,多虧《堅不可摧》和《塞爾瑪》,安吉麗娜·朱莉和艾娃·德約列將有望壯大女性導演入圍名單。《堅不可摧》自從去年就獲得肯定,這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路易·贊貝裡尼的影片一直被認為有機會參與評獎。看過《堅不可摧》沒有公映,這讓很多人都認為一心要參加奧斯卡(如果真的不錯的電影,為什麼不公映並引發討論呢?)不過假定《堅不可摧》剛及格的話,作為演員的茱莉不得不捱過奧斯卡評委會委員的偏見。記住:《逃離德黑蘭》是評委們最喜愛的影片,但是本·阿弗萊克沒有被提名最佳導演。同樣是「萬人迷」的朱莉會不會面對相同命運呢?
大衛·芬奇 《消失的愛人》(Gone Girl)大衛·芬奇每次拍電影,他的名字總會光榮的進入預測名單。你支持他的《班傑明·巴頓奇事》和《社交網絡》,而他的《龍紋身的女孩》已經接近了最佳導演獎。作為今年最熱鬧的一部電影,《消失的愛人》的票房會超過以上三部的總和。芬奇不一定是最受歡迎的候選人,他已經為他之前電影的演員們做了宣傳(布拉德·皮特和傑西·艾森伯格都曾獲得提名),所以他的名字一定會以某種形式出現在名單中。更不要提《消失的愛人》的原著在文學上的成功,它是女作家吉蓮·弗林(Gillian Flynn)的最暢銷圖書,電影版本從一個黑暗的視角切入,並充滿著對當代生活的譏諷以及尖銳的喜劇段落。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 《鳥人》(Birdman)《鳥人》橫穿整個秋季放映檔,使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獲得了最廣泛的表揚。他上次在2006年因《通天塔》拿到提名,那一部舊作不如今年的題材容易拿獎,畢竟這是關於一個國企演員希望重新表演百老匯喜劇並找回事業巔峰的黑色喜劇,對投票者而言當然更吸引人。因為有關好萊塢的機制,就像比利·懷爾德的《日落大道》、羅伯特·奧特曼的《大玩家》、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的《藝術家》一樣,入圍最佳導演名單無可厚非,何況導演在單一連續鏡頭的拍攝下完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
艾娃·德約列 《塞爾瑪》(Selma)艾娃·德約列的《塞爾瑪》是一部集科技與感情智慧的作品,她成功的讓馬丁·路德·金成為普通人,沒有傳記片的陳詞濫調。致敬過去的作品已經有點過時了,《塞爾瑪》儘管不是這座獎項的最愛,不過仍是2014年至今最佳影片的有力競爭對手。這意味著德約列將成為第一位入圍的非裔女導演,也是第四位非裔導演(其他三位分別是約翰·辛格頓、李·丹尼爾斯和史蒂夫·麥奎因),影片是對奧斯卡最佳導演有力競爭者的喊話。她也許還會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非裔影視工作者。
理察·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Boyhood)《少年時代》的片頭:這是一部描述小孩子光輝歲月的故事。拍攝過程持續了近12年,並在小場景中拍攝完成,這已經足以使理察·林克萊特在最佳導演評選中排名首位。自從影片從7月開始試映之後,《少年時代》是一部感人的電影,不論年輕或年老的投票者都會感同身受,當然是今年最受好評的電影。IFC影業不需要做很多去鞏固林克萊特的名聲,在此之前他已經憑藉《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贏得過最佳劇本獎的首肯,如此,他早應該也將最佳導演獎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