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 俄羅斯 情結,是那個時代,中蘇友好的產物.他們從初中開始,就學習俄語,高中還是如此.社會生活中,接觸的是 俄羅斯 文學,和詩歌。 比如 俄羅斯 偉大的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著名詩集< 和平 頌>,其中很多詩篇都非常知名,如<燈光>,<卡秋莎>等;熟讀了很多 俄羅斯 文學巨匠的作品(作家太多了,只能省略),特別是中,百無聊賴的日子,讀 俄羅斯 文學,這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除了 俄羅斯 文豪的經典著作外,還讀了一些新翻譯的著作,如<多雪的冬天>,<茹爾賓一家人>,<州委書記>等等.
看到的,特別是那些在美術館舉辦的油畫,大多也都是有關 俄羅斯 畫家的作品,也看了很多 俄羅斯 知名畫家的畫冊,很熟悉列賓,列維坦,謝洛夫,還有森林之王希什金,熟悉他們的作品;聽到大部分外國歌曲,大都是前蘇聯和 俄羅斯 歌曲,上初中,就買了<外國名歌200首>和<外國名歌200首續編>,會唱很多,直到現在仍然每星期還在唱.
在很多記憶中,在文學,繪畫,電影,歌曲中,白樺林,都是永恆的主題.當影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畫面展開時,蜿蜒,伸展的白鏵林,把你帶向遙遠的戰爭年代,讓你想起那群美麗的,如白樺林純潔般的女兵,和她們偉大的獻身精神;當你看到森林之王—希什金的作品,從畫家大量的關於森林題材的作品中,你能感覺到畫家對生活,對大自然,和森林的熱愛,一幅一幅的白樺林永遠是畫家的創作的源泉;當你耳邊響起歌曲<小路>時,腦海裡不也浮現出一幅畫面嗎。
一條小路,在白樺林中,通向遠方,那裡有親人,正在同法西斯匪徒,進行浴血奮戰,我要沿著小路,到他的身旁,幫他包紮傷口;有一次,偶然聽到一首歌曲<白樺林>,立刻被它吸引,樸樹的白樺林, 俄羅斯 的旋律,展現了他父輩那一代的情感和追求。這就是白樺林, 俄羅斯 的旋律,我們的青春的記憶。
這次我們的 貝加爾湖 之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白樺林,很觸動我內心的 俄羅斯 旋律,引起我情感的波動.在如畫般的 俄羅斯 原野上,我耳邊響起<故鄉>的優美的旋律,響起<三套車>那悲傷,和悽涼的歌聲.這一切都如 俄羅斯 天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名作: 如歌的行板.
我在伊爾庫斯克,在街邊的出售油畫的小攤上,看到的很多繪有風景的油畫中,很多也都是對白樺林的記憶. 在 俄羅斯 買油畫,過海關,帶回來很麻煩,需要文化部門的證明.也只能放棄了,好在我的鏡頭,幫我記下了 俄羅斯 的旋律,如歌的行板 --- 白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