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投票決定,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舉辦權。
今天,距離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準備工作一直在積極推進。幾天來,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走訪了北京冬奧賽區部分場館、延慶賽區和河北張家口賽區,看到水立方在綠色奧運精神指導下,正在「變身」為服務冬奧的冰立方;看到延慶賽區為建設高山雪道移出來的一萬多棵喬木,在延慶冬奧森林公園找到了新家;看到河北張家口賽區的冬奧賽場,正在成為帶動當地冰雪旅遊經濟的發動機。
為了踐行綠色奧運理念,2022年冬奧會場館建設正在使用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讓低碳環保成為主要發力方向,讓綠色成為北京冬奧建設的底色。
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留下了基礎設施、場館等物質遺產,也有豐富的精神傳承。北京2008年奧運會「綠色、科技、人文」的辦奧理念,已發展為「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北京冬奧新理念。
高科技製造綠色奧運
綠色意味著環保,清潔。北京冬奧場館在用電,製冷等方面,依託高科技,打造清潔環保的奧運理念。
據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家峰介紹,隨著今年6月世界首條50萬伏張北柔性直流輸變電工程投用,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能等綠色清潔電能正式進入北京。到2022年所有場館將實現100%使用綠電。
正在建設中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外景
冬奧場館在製冷技術方面也考慮了節能和環保的需求。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介紹,北京冬奧會將在速滑、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場地以及冰球訓練場地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相當於減少近3900輛汽車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劉新平說。
據國家速滑館製冰工程專項設計負責人馬進介紹,二氧化碳製冷方式,不僅環保,也是最先進的製冰技術。整個場館12000平米的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度以內。
同時,國家速滑館將製冷產生的餘熱用於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等,一年可節省200萬度電。
「冰水交融」服務大眾
一屆奧運會後,總有人要給組委會算一筆經濟帳。對於2022北京冬奧會來說,大量利用夏奧場館,實現冬季項目與夏季項目的轉換,是北京的一大特點。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說,北京賽區所有比賽場館,都具備了冬季、夏季項目場地轉換功能,實現了比賽和群眾體育雙輪驅動的運行模式。
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在改造期間保持遊泳健身和嬉水樂園常規開放的同時,進行了場地結構、溫度、溼度、照明、聲學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關。
水立方負責人楊奇勇介紹,國家遊泳中心為強化賽後運營能力,在南廣場新建了運營面積達8千平米的冰上運動中心,包括一塊1830平方米的標準冰場、一塊含四條45米*5米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及配套服務區域。
工人正在國家速滑館施工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賽後也將為群眾性健身提供硬體支撐。國家速滑館冰面採用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進行製冰。平時可接待超過2000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
可持續理念指導場館建設
在建設和改造場館方面,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北京冬奧會在場館規劃、建設、運行和賽後利用全過程中,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建設或改造場館和設施。
目前北京賽區充分利用2008年奧運會遺產,張家口賽區充分利用雲頂滑雪場現有雪道;北京冬奧組委總部充分利用了北京市首鋼園區設施。
冰立方負責人楊奇勇介紹,冰立方目前綠色電能使用率達到100%,場館贏得三星級綠色照明標識證書,比改造前照明節電率達到60%,推動了場館運營降成本。
在新建綠色場館方面,據劉新平介紹,所有場館都要通過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包括冰上場館和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的3個冬奧村,執行國家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
地處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針對自身特點,研發出「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其賽道遮陽棚結合賽道形狀、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陽屋頂,採用全球首創的鋼木結構,實現了傳統木結構與現代鋼結構的完美結合,大大減少陽光直射,起到節能保溫作用,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確保賽事高質量進行。
攝影/新華社記者張晨霖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褚鵬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