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不久的「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美國人掀起了一陣「血拼」狂潮。而接下來的星期二從此以後也許也會帶上一個特別的名稱——「給予星期二」(Giving Tuesday)。這項由美國多家慈善機構和大企業發起的倡議意味不言而喻:揮金之後別忘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給予星期二」將成為美國首個全國性慈善日,並拉開聖誕季慈善捐贈的大幕。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美國人的慈善熱情似乎有所降溫,這一活動也試圖通過展示社交媒體的慈善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助力慈善事業。
「給予」的不僅是金錢
「給予星期二」由紐約一家非盈利的文化與社區建設機構「Y大街92號」發起。活動的官方網站上顯示,另外有45個共同發起者,既包括美國紅十字會、「救世軍」等大型慈善組織以及數十個中小型慈善機構,也包括摩根大通、微軟、索尼等大企業和《金融時報》、《赫芬頓郵報》等媒體。
有2000多個組織在「給予星期二」這天發起各種慈善活動。位於加州杜阿爾特的癌症研究和診療中心「希望城市」是100個最早報名參與的組織之一。「希望城市」為市民提供了4種參與「給予星期二」活動的方式:觀看一部時長2分鐘的宣傳片,在「希望城市」獻血,捐款並由美國3M公司等額配捐,以及給癌症倖存者一個擁抱。
洛杉磯歷史建築保護組織「守護洛杉磯」從一份慈善雜誌上了解到「給予星期二」活動,決定投入活動。除了接受捐款之外,他們還建議人們通過就某一問題項目向地方議員寫信以及在自己最喜歡的當地歷史建築內部或附近拍照並上傳到社交網站的方式,參與他們的事業。
「關切非洲」是一家致力於打破非洲農村貧困循環的華盛頓非盈利機構。在「給予星期二」當天,這家機構組織了一場捐贈者和受助者之間的網絡對話。該機構主席達利埃斯·曼斯說:「我們想借這個機會讓人們看到,個人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
促年輕一代獻愛心
「給予星期二」倡議的發起之時正值美國近年社會慈善捐贈趨弱。專門為非盈利機構作籌款諮詢的美國Blackbaud公司調查發現,美國捐贈人數的增長率在過去的幾年中呈現下降趨勢。在最近一份調查中,將近一半的現有捐贈人表示他們打算在這個聖誕季減少捐贈額或捐贈對象,只有13%的人說自己會捐贈更多。與此相比,「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拉動的個人消費熱情倒是有增無減。
該公司「創意實驗室」負責人史蒂夫·麥克拉夫林指出,美國目前慈善捐贈人的平均年齡為65歲,年輕一代的捐贈者則普遍希望更好地與他們支持的慈善事業互動。或許正因如此,此次「給予星期二」的不少活動借用社交網站平臺,以期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慈善事業。
事實上,許多慈善組織已經在利用各種網際網路渠道做公益創新。在「桑迪」颶風過後,「佔領華爾街」運動組織發起了致力於災後重建援助的「佔領桑迪」項目,他們利用大型電商網站亞馬遜的「禮物註冊表」服務開了一個「婚慶註冊表」,開列出災民所需毯子、手電筒、牙刷等物品的清單,購買者一旦下單,物品就會被直接配送到某一靠近災區的物資中心,然後再由志願者分發給災民。有些評論開玩笑說,亞馬遜被「佔領桑迪」「黑」了一把。(陳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