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是個大清的第九任皇帝,他剛當上皇帝的時候,也是血氣方剛,想有一番大作為,所以他重用曾國藩等漢臣,讓他們去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這個時期的大清,呈現出了中興之象,但只不過曇花一現,在列強面前,大清還是不堪一擊。
鹹豐在位後,對內的治理頗有成效,但是對外關係的處理,一塌糊塗,被迫和英、美、法、俄等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鹹豐十年,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英法聯軍,清軍毫無抵抗之力,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鹹豐只能以「木蘭秋獮」為名,從北京倉皇逃亡熱河。
鹹豐留下了恭親王奕訢,負責和英法聯軍議和。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搶劫了圓明園,又逼迫大清和英、法等籤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這才選擇了撤軍。
英、法撤軍後,鹹豐有了迴鑾的打算,但是由於和列強「親遞國書」一事的禮節沒有談妥,導致鹹豐害怕見到外國使臣,所以放棄了回京的想法。在熱河期間,鹹豐認識到他沒有能力拯救大清,所以開始自暴自棄,將批閱奏摺的事物都交給了慈禧,他則躲在行宮,沉迷於酒色之中。
但是不久後,鹹豐就患了重病。雖然此時,鹹豐才年僅31歲,但他已經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安排載垣、端華等8人為自己兒子載淳的輔政大臣。同時,鹹豐為了牽制顧命八大臣,還給了慈安和慈禧「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安排好一切後,鹹豐就撒手而去。
對於鹹豐的早逝,人們感到非常的惋惜,不過隋麗娟教授說,鹹豐有這3個習慣,早逝很正常。
一是鹹豐縱情女色
鹹豐是皇帝,所以他的後宮嬪妃很多,他才活了31歲,但是皇后就要多達3位,皇貴妃2人,貴妃2人,妃4人,嬪4人,常在3人,這加起來就要18人了,能被封為皇后、貴妃的女子,大多是深受皇帝寵信的女子。鹹豐除了這18位嬪妃之外,還有不少其他女子,可見其好色程度。
鹹豐剛當上皇帝時,有銳意圖治之心,他工作很勤奮,每天都要下達許多諭旨,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硃批、硃諭。這個時期的鹹豐主要精力還都放在了國事中,他想成為有為之君,但是攘外失敗後,讓鹹豐看不到振興大清的希望了,所以他開始自甘墜落,厭倦政務,沉迷酒色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逃到熱河後,鹹豐更加的自暴自棄了,他將奏摺批閱等工作都交給了慈禧,鹹豐則「置敗軍於不顧,攜妃嬪遊覽行園中,寄情於聲色既聊以自娛,又自我麻醉」,鹹豐在兵敗之後,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現狀了,所以他只有通過沉迷酒色,來自我麻醉,逃避現實。
二是鹹豐嗜酒如命
酒和色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兩個事物,好色之人,大多好酒。根據野史記載,鹹豐特別愛喝酒,每次喝醉酒之後,必定會大怒。這個時候,他身邊的一兩個侍女或宮女就會遭殃,甚至還有鹹豐寵愛的嬪妃,被醉酒後大發脾氣的鹹豐下令處死了。但是清醒之後,鹹豐就會感到後悔,厚賞宮女嬪妃,以此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但鹹豐認錯不該錯,他還是經常喝醉酒,發怒殺後宮女子。
酒是傷身之物,少量飲酒,可以怡情,但是喝多了,以及經常喝,特別傷身體,而鹹豐嗜酒如命,對身體的損害可想而知。
三是鹹豐吸食鴉片
在近代社會,鴉片對我國人民的毒害不可謂不深。英法等國為了獲得巨額利潤,開始向大清販賣鴉片。這導致大清的大量白銀外流。同時,鴉片也損害了國人的健康,導致很多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軍隊戰鬥力堪憂等,清廷認識到鴉片的毒害後,開始禁菸,但因此引發了鴉片戰爭。
鴉片對大清的毒害非常深,大清皇帝應該對其避而遠之,但是鹹豐為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社會中的苦惱,也開始吸食鴉片,這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再加上沉迷酒色,鹹豐31歲去世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