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優衣庫又一次和極簡女王Jil Sander聯名創作「+J」系列,噱頭十足。
看看其出身,可以說沒有「+J」系列,就沒有今天優衣庫王牌U系列。
再來看看價格,設計師聯名系列,是平時優衣庫標價的好幾倍。以優衣庫往常的大衣價格為例,通常都在599元、699元,然而這次動不動就999元、1299元,甚至1999元了。
再說到其火爆程度,在官方小程序一上架,男裝女裝紛紛被搶購一空。
這些年奢侈品牌、知名設計師與潮牌、快時尚品牌之間組合式的聯名層出不窮。雖然每季很多新品已經被炒到近乎天價,但是從來不乏關注度,一經發布就被「搶空」。那麼,品牌「聯名」設計,真的是時裝領域的新趨勢嗎?
「聯名款」層出不窮 是擴大消費群體也是文化融合
阿迪達斯與STELLA McCARTNEY的合作,一做就是15年。人們才知道,原來運動服飾可以有更美的剪裁、更獨特的版型和更多場合的穿著。
波司登與時尚老頑童高緹耶的設計師聯名系列,將實用的羽絨服與特色的設計結合到底,讓人們看了只想「原地下單」。
北京市智慧財產權專家庫專家董新蕊表示:「從品牌方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品牌的消費者都有局限,或者都有一個框架,推出聯名款就是要往外衍生,去尋找新一群顧客。聯名款是要抓住大牌和親民品牌的中間地帶擴展消費群體,同時也是抓住大眾消費升級的風口。」
隨著時尚行業的發展,品牌的風格和品類越來越豐富。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品牌間不得不進行聯名、合作。奢侈品大牌與年輕街頭潮牌的結合自然是自帶熱門屬性,這些百年老牌們漸漸開始重視年輕消費者的喜好,通過與潮牌和快時尚品牌的合作,既能豐富產品線,又能快速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可見,品牌聯名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既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合作,也是不同文化間的融合。
「時尚聯名款究竟是物有所值還是坑,就要看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訴求了,針對的消費者是追求物美價廉,是追風趕時髦,還是追求一種文化訴求?」 董新蕊這樣說。
「限量」是噱頭 一味跟風只會被流行「綁架」
設計師們的「自降身價」,一方面讓更多個人實現「限量」的夢,另一方面也是品牌的下沉嘗試。
「聯名款」無論是從價格亦或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看,無疑是雙贏的。它不但吸引品牌自身客戶購買,也吸引了與其聯名的品牌客戶的消費,再加上推出時打上的「限量」符號,也讓那些誓與他人不一樣的人產生購買慾。聯名消息一經發布,追隨者們就摩拳擦掌,幻想自己能夠拿下這個限量款。
按知名設計師卡爾·拉格斐的說法,是因為貨量太少,「覺得這樣很不好,尤其對住在偏遠小鎮的人來說。」他原本是希望更多無法下手購買奢品的消費者可以買到超值的設計師作品,結果卻事與願違——反而讓更多買不到的人失望。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這原本是一件共贏的好事,但問題就怕品牌合作雙方不能把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只顧用所謂的聯名款謀取經濟利益,導致消費者花了知名品牌的價錢,卻只購買到親民品牌的商品或服務。有的商家聯合,實際上就是用親民品牌的品質貼一個知名品牌的標誌,產品或服務質量沒有任何改變,如果信息告知不充分或不夠醒目,還可能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聯名產品中,有多少真正做到了1+1>2?小到馬克筆、保溫杯,大到自行車、行李箱,在這種狂熱的追捧下,品牌也難免恃寵而驕,推出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產品。追逐流行本無可厚非,但若一味隨品牌而動、隨風潮而行,反倒會被流行「綁架」。
添衣需適度 保質保量才能成就品牌
拋去聯名的噱頭、設計師的光環,消費者或許沒有感受到這些系列與優衣庫的其他服裝有什麼不同。
的確,為聯名系列設計的服裝,必然沒法做到與自主品牌同等的完整和細緻,因為版師、工藝師、生產工廠都和自家品牌完全不同。快時尚品牌的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系列時,要求自然會比購買真正的大牌要低得多。同時,「一窩蜂」的狀態基本不允許消費者去試穿衣服,以上因素導致聯名款通常都缺乏設計感和造型感。
越來越多的聯名系列,名不副實的質量問題,在逐漸消磨消費者的熱情。
「推出聯名款可以實現品牌互補,原本是一件好事,關鍵是合作雙方要誠信守法經營,不能用普通品牌的產品或服務再標一個知名品牌去欺騙或誤導消費者,這樣導致消費者花了知名品牌的錢,卻只享受到普通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品質,明顯不公平也不合理。這樣的聯名款也終究得不到市場的認可,也註定了不會長久。」陳音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