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的死亡三重奏:史達林一邊批判他,一邊需要他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對於蕭士塔高維奇來說,與其讓恐怖的交響曲在腦海中迴蕩,不如將它寫在五線譜上,讓音樂演奏出來。他在音樂上是個反叛者,但在政治上只能是個懦夫,因為他要活著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在我死後,在我死後」,晚年的蕭士塔高維奇經常這樣說。1974年11月,他再一次將學生所羅門·莫伊謝耶維奇·伏爾科夫叫到他的家裡,這位年輕的音樂家曾經數次坐在他的身邊,傾聽他講述自己的往事和心路,並且將它們記錄整理出來。現在,蕭士塔高維奇要鄭重地最後一次叮囑他,那件無數次叮囑過的事情:他的回憶錄必須在死後才能出版。因為這是他唯一無所隱藏的內心獨白。

「關於往事,必須說真話,否則就什麼也別說。追憶往事十分困難,只有說真話才值得追憶。」就像他在回憶錄開篇所說的那樣,「這將是一個見證人的證詞」。那是他所真實經歷、所真切感受的一切:革命、恐怖,還有死亡。

 

 

 「我的童年沒有任何非同一般的大事。一個作曲家的傳記最沒有意思的部分是他的童年,前奏曲全部差不多,讀者不耐煩地想看賦格。」如果1905年發生的一切不是革命的序曲,只是一段突如其來的快板間奏,而帝俄時代的古老進行曲一如往昔,那麼蕭士塔高維奇也許就像他自己所坦誠的那樣以一位有音樂才能的小布爾喬亞終其一生。然而他孩童時代輕輕奏響的音符卻匯入了越發激昂的革命序曲之中,成為這場聲勢浩大的交響樂中的一部分。

約1925年,年輕的蕭士塔高維奇和他的貓,他剛剛完成了《第1號交響曲》作為畢業作品

這個11歲的少年曾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了革命。1917年3月23日,為革命受難者舉行的盛大葬禮行列通過彼得格勒(即聖彼得堡,一戰時因為這個名字太有德國氣息而被改為俄國化的「彼得格勒」,革命成功後又將其改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又改回聖彼得堡)的廣場,11歲的蕭士塔高維奇也站在圍觀的人群中目睹了這一肅穆的送葬隊伍。那天晚上,他在鋼琴上彈奏了《革命犧牲者的葬禮進行曲》:

「時刻必到,你的犧牲有了代價,

時候近了,暴政敗亡人民起,偉大而自由!

再會了,兄弟們,你選擇了一條高貴的路,

在你的墓前我們誓言抗爭,致力於自由與人民的福祉!」

「我最初的童稚作品都題獻給了革命,並且都來自於它的啟發」,晚年的蕭士塔高維奇毫不避諱革命給他帶來的影響,「我深信,是這場革命使我成為作曲家的」。在蕭士塔高維奇關於1917年革命的第十二交響曲中充滿了革命標配的雄壯和輝煌,宛如一曲英雄的合唱。但這些表面上的華麗背後卻隱隱暗藏著戲謔、暴戾以及不安。

內戰、戰時共產主義、被遺棄的房子裡長滿了苔蘚、街頭倒斃的馬匹被偷偷切下的死肉、身穿黑色皮夾克和高筒靴子的契卡以革命之名射向後腦的子彈……難以逃避。一份1920年的物價清單足以顯示出革命後的嚴酷境況:麵包,24000盧布一公斤;小麥,55000盧布一公斤。1922年2月,蕭士塔高維奇的父親去世,在去世前,老蕭士塔高維奇的中產階級理念已經完全崩塌,整個家庭只能靠他堅強的母親在標準局當打字員來維繫。

「1923年初,我染上支氣管和淋巴結核病。醫生建議我有必要前往克裡米亞療養,我從克裡米亞回來後,我們必須還清債務。就這樣,我在1923年底,不得不在一家電影院裡工作」,1927年,蕭士塔高維奇在他的第一份個人自傳中如此寫下自己的窘困境況。他對電影院裡的工作深惡痛絕,乃至到了晚年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仍然憤憤不平:「這工作又討厭,又令人筋疲力盡。工作很累,工資低微。可是我幹了,哪怕是那麼微薄的錢也是我巴望著想要的。當時,我們就是這麼困難。」

但在音樂史上,這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偉大創作的起點。1925年,他以《第一交響曲》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被視為作曲神童,兩年後,他的《第二交響曲》即《獻給十月革命》也贏得了一片讚譽。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藝術家們信仰革命,認為革命之神已經取代了舊時代的繆斯,給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1927年蕭士塔高維奇根據果戈理諷刺小說《鼻子》創作的三幕歌劇就是一個典型的嘗試,被認為「拋棄了古老的歌劇創作形式……用新的音樂語言來創作歌劇」,它是一顆「無政府主義的手雷」,「為蘇聯歌劇建設」掃清了道路。

然而這幕歌劇總共只上演了16場便被宣告禁演。最主要的原因是蘇聯國務和黨的活動家謝爾蓋·基洛夫對這幕戲劇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直到44年後,這幕歌劇才再次上演。這是蕭士塔高維奇第一次感受到盤旋在藝術之上強大的政治力量。

 

創作中的蕭士塔高維奇

 

「謝謝你的幫助,約瑟夫·維薩裡昂諾維奇(史達林的名字)。我將日夜為你禱告,求主原諒你在人民和國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會原諒你。我把錢給了我所參加的教會。」

 

當蕭士塔高維奇從鋼琴家尤金娜那裡聽到她給史達林寫的這封回信後,理所當然地感到異常恐怖。沒有人膽敢給史達林寫這樣一封斥責他罪惡的信,蕭士塔高維奇將其稱之為「自取滅亡」。在他看來,只有尤金娜這樣具有「顛僧」氣質的人才會做出這樣讓人恐怖的事情。那是在1948年的某一天,史達林突然指示要一張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的唱片,恐懼的下屬們找來了更恐懼的指揮,讓他在一種異常恐怖的環境下進行指揮。但他們太恐懼了,以至於換了3個指揮才錄好這張獨一無二的唱片,呈送給史達林。史達林指示給尤金娜送上2萬盧布以為酬金,而尤金娜卻寫了這樣一封回信。

蕭士塔高維奇不喜歡尤金娜,但卻能理解其中的恐怖的意義,因為他就是這首恐怖賦格曲中一個戰戰兢兢的音符。

1947年10月,莫斯科,蕭士塔高維奇(右一)在理論課上彈奏鋼琴向學生演示

「你也知道,列寧在他的《政治遺囑》裡說史達林只有一個缺點——粗暴。其他一切都好。現在我們都知道得很清楚了,黨領導之所以認為沒有必要把史達林從黨的首腦的地位撤下來,是因為按他們的看法,粗暴算得了什麼缺點?相反,粗暴簡直等於勇猛。」蕭士塔高維奇在他的回憶錄中如此評價史達林,他認為史達林是「粗暴與殘忍永遠聯繫在一起」的例子之一。他在回憶錄中直言自己「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粗暴」。但這些直言不諱的批評只能在他死後出版的回憶錄中出現。

他的第七交響曲,於1941年在古比雪夫避難期間完成。此時二戰的炮火響徹俄羅斯大地。他所摯愛的城市列寧格勒已經被重重包圍,寒冷、飢餓、戰爭和死亡正在毀滅著這座城市,絕望插著恐怖的翅膀降臨在每個人的頭上。1942年3月5日,這首交響曲在古比雪夫文化宮首演,人們注意到出現在臺上的蕭士塔高維奇「似乎忍受著極端的苦痛」。這種苦痛來自於竭力承受的巨大哀傷,「這哀傷深到眼淚已經流幹了」。這是蕭士塔高維奇為飽受恐怖和戰爭的俄羅斯人民寫的一首安魂曲。任何一位用心聆聽這首交響樂的人都會理解:它撕開了恐怖的面孔,從而將希望的陽光帶到這個幾近毀滅的國度。

 

1953年3月5日21點50分,史達林死了。

根據某個來源不明的傳言。在他死亡的那一刻,屋子裡迴蕩的正是尤金娜演奏的那曲獨一無二的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這多少有些隱喻的意味:音樂最後還是戰勝了恐怖。就在這一年的12月17日,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蕭士塔高維奇的家鄉列寧格勒演奏了他的第十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奇將其視之為他最完美的成就,也是他用音樂給那位「已死的暴君」一次諷刺性的復仇。因為這首交響曲刻畫的正是他內心中的「史達林的音樂肖像」:「憤怒、暴戾、猛烈的敲擊、絕對的殘酷無情」,它是邪惡勢力的音樂化身。

1941年,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成員在參加消防演習,身著消防隊員制服的蕭士塔高維奇(右)拿著水槍參與其中

悲愴的復仇只能在史達林死後才能達成,如果他活得更加長久,那麼蕭士塔高維奇的命運幾乎可以肯定會以悲劇收場,只是遲早的問題。他在第七交響曲的短暫成功之後,很快就再次成為批判的對象。1948年,他再度被史達林點名,受到公開鞭撻。反人民的形式主義的帽子被牢牢扣在他頭上。史達林讓他活著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可以為那些給史達林歌功頌德的電影譜寫輝煌壯麗的配樂。就像他在1949年為電影《攻陷柏林》所做的組曲,在片尾,雄壯的旋律中,扮演史達林的演員走下飛機,接受群眾演員聲嘶力竭的山呼萬歲,終曲在史達林向民眾做出的「你們將擁有幸福和快樂」的許諾中落下帷幕——這是蕭士塔高維奇唯一的用處,因此史達林才讓他以御用配樂師的身份苟延殘喘。直到史達林的猝然死亡將他解脫出來。

然而這自由恐怕也只是死亡迫近前的點綴,越來越多的榮譽像鐵屑一樣吸附在他的身上。他不願離開這片他生活和熟悉的土地,但又難以抑制自己看到這片土地被殘酷蹂躪的哀慟。「回頭看,除了一片廢墟,我什麼也看不到;只有屍骨成山。我不想在這些廢墟上建造新的波將金村。」

「死亡的權力無邊」,他如此寫道。他曾經一再地逃避死亡,抗拒死亡,但他現在「已經看到了死神的眼睛」。他所擔心的不再是被死亡突然攫住,他甚至不擔心死後的湮沒,讓他擔心的是死了還要被人操控:

你知道,死人有個毛病,就是涼得太慢,他們太燙,所以給他們澆上紀念的湯汁——最好的膠質,把他們變成肉凍。

1945年,蕭士塔高維奇(中)與蘇聯作曲家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左)、阿拉姆·哈恰圖良(右)

為了防止變成肉凍,他做了最後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把他所經歷的一切口述記錄下來,交給學生伏爾科夫,讓他在他死後想方設法出版,讓人們看到他所經歷的一切。只有這樣,死亡才不會成為被利用的肉凍,死者才能在記憶中一次次地對活人講述他生前躲藏的秘密,死亡才不會是最終的結局,而是一首餘音不絕偉大的終曲。

1975年8月9日,他終於等到了那個時刻,旋即被澆上「紀念的湯汁」:「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列寧勳章與蘇聯國家獎章獲得者,共產黨忠實的兒子。」伏爾科夫發現安臥棺中的蕭士塔高維奇臉上帶著微笑,「超脫、安寧、平靜、滿足,似乎他又回到了童年。似乎他已經逃脫了一切」。而他的音樂將說出真相。

長按圖片,支持國曆君

註: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歡迎轉發朋友圈。

【國家人文歷史】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我們要向寫歌功頌德作品的蕭士塔高維奇學習啥?
    第二個證據是,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剛死,蕭士塔高維奇馬上就開始寫了《第十交響曲》,而且當年就演出了。這才是他對史達林獨裁極權真正的控訴,證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他沒有做官方御用的奴才。  《第十》首演後的評論眾說紛紜,有人說寫的是戰爭與和平,又有人說寫的是其它等等,而他本人守口如瓶,隻字不吐。當然,出於人們都能理解的原因,他也是過了好多年才說出這是寫史達林時代的。
  • 蕭士塔高維奇:一個精神上的流亡者(上)
    將蕭士塔高維奇列入流亡者的行列,又再妥當不過,作為一個精神上的流亡者,他從不曾真正融入祖國的生活。正所謂「小隱於山、大隱於市」,一個真正的流亡者是不需要通過地域的改變,就能將靈魂自由放逐的。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梅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將蕭士塔高維奇投入了深淵。1936年,史達林觀看了這部歌劇。我們很難知道他是抱著何種心情走進劇場的,或許吃晚飯時出現的胃痙攣讓他身體不適,又或許剛剛和妻子的吵架讓他心情不好,再或許他滿腦子還在想著該把下一次政治批判的矛頭指向誰。總之,蕭士塔高維奇很不走運,歌劇結束時,領袖憤怒地離開了劇場。
  • 俱往矣,蕭士塔高維奇(下)
    他試圖避免用悲劇來描寫人類的高貴,改用喜劇來揭示真理——真理常係荒誕的。此曲音樂透明、清晰的情調主導,愉悅、無憂無慮還夾帶著惡作劇的語法,加上結尾空洞的勝利,使得當局大失所望,成為蕭士塔高維奇第二次被批鬥的禍端。1948年,俄國作曲聯盟開會,點名批判蕭士塔高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認為他們忘掉了服務人民的責任,提醒他們作品一定要激發鬥志,紓解人心。
  • 蕭士塔高維奇是個英雄,因為他是個懦夫
    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是蕭士塔高維奇去世後僅四年(1979年)就誕生的那本號稱是他「口述自傳」的《見證》。這本書撕下了蕭士塔高維奇「官方喉舌」的外衣,露出深櫃異見者的面目,讓他成了一個戰場。40年後的今天,《見證》的真偽還未辯清,蕭士塔高維奇身上的硝煙依舊。音樂界向來以不問政治自詡高貴,若是被政治問了,也只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姿態和下場:要麼是寧為玉碎的英雄,要麼是但求瓦全的懦夫。
  • 【好文分享】殺戮中的吶喊——陳玫君談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交響曲
    我記得蕭士塔高維奇在世時,他跟鮑羅丁四重奏的關係十分親近,當時的人很難從蕭士塔高維奇口中親自挖到某個作品該怎麼處理,因為他都不想說,結果有一次鮑羅丁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手就替他說:「My music says it all!」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蕭士塔高維奇希望大家好好地聽他的音樂,不要管他受過什麼迫害,也不要覺得因為他受過迫害,寫出來的東西就一定很沉重、有特殊的背景,他認為是不必要的。
  • 蕭士塔高維奇:史達林—日丹諾夫時代
    在這篇作品裡,這位 49 歲的諷刺文學 作家暗指,關在動物園裡的猴子都還比蘇維埃人民在「鐵欄外」的生活要來 得好。左琴科曾受官方斥責,不久就發現自己和作品同被挑出來公開羞辱。     在 1946 年 8 月 14 日的中央委員會的決議中,他和列寧格勒的女詩人安娜·阿 克瑪託娃(她的家人有的慘遭處決,有的遭到囚禁)受到嚴厲的攻擊,原因 是他有「中產階級的墮落」。
  • 7+7,一邊是球隊一邊是兄弟!塔克談保羅:交易後他就在期待覆仇
    7+7,一邊是球隊一邊是兄弟哈登對保羅處之淡然,但火箭隊中有一人,卻無法像哈登一樣鎮定,因為一邊是球隊一邊是兄弟,雖然會幫助球隊全力以赴,但是對待兄弟,同樣抱之最大的理解!沒錯,這個人就是塔克了!塔克大概率要去對位亞當斯,一個身高2米11的大中鋒,塔克與之相差甚遠,但是他需要用自己的強壯身體在籃下擠開空間
  • 從「解凍」期到衝破阻力再創新成就丨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脈絡(三)
    ——1、童年、少年和青年丨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脈絡(一);2、衛國戰爭年代、戰後及第二次重創丨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脈絡(二)「解凍」期 (1953―1961年) 史達林的去世為蘇聯藝術帶來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
  • 我一邊冷笑一邊問他,世界紀錄是多少篇?
    去年 11 月我在極客時間開設了一個產品相關的專欄,轉眼間,我成為專欄作者也已經好幾個禮拜了,寫專欄之前躊躇滿志,池老師說你覺得自己可以寫多少篇,我一邊剔牙一邊冷笑一邊問他
  • 一邊自我懷疑,一邊咬牙堅持
    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能一帆風順;誰沒有被人看不起的時候;誰還不是一邊懷疑自己一邊咬牙堅持;誰還不是深夜痛哭後,擦乾眼淚,繼續追趕第二天的太陽。就來村上春樹都有極度懷疑自己的時候,就在他剛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他也不太確定日本當下流行什麼小說,也不知道該如何用日語寫小說為好,因為在他動筆之前基本上看的都是外國小說。
  • 如何一邊增肌一邊減脂
    核心提示:如何一邊增肌一邊減脂他平時可以選擇使用運動的方式,因為運動的方式能夠達到多少脂肪和熱量的目的,實體裡面如果脂肪特別多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身體特別肥胖的,你剛才所以為了達到不錯還是要注意合理鑑定計劃,在運動的方式選擇上可以選擇跑步等方式,減肥的時候效果也非常的明顯,還能達到增肌的目的。
  • 京粵大戰一邊打球一邊打人 他有多無奈?
    在這個特殊的賽季裡,林書豪跟他的隊友們經歷了很多事情,有歡快的笑聲有悲傷的淚水,有成就的滿意有被淘汰的失落。據於嘉回憶,他跟林書豪相識已經有10個年頭,2011年的時候他就跟林書豪兄弟相識。在這期間,於嘉多次採訪過林書豪,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2012年那一次。那一年稚嫩之色還掛在林書豪的臉上,而於嘉的臉龐也未被滄桑浸染。
  • 林書豪批評隊友:一邊打球一邊打人!
    林書豪批評隊友:一邊打球一邊打人,不擇手段為了贏得比賽,但是功虧一簣!林書豪批評隊友朱彥西把球場當戰場,背後重拳襲擊是想要杜潤旺人命嗎?這位首鋼核心點評半決賽時,直言隊友是一邊打球一邊打人。關於未來的去向,他表示在做決定前需要先做好心態的恢復。
  • 勇士格林一邊運球一邊跳腳指揮隊友跑位,他是真急了
    在比賽進行到第三節時,場上發生了搞笑一幕,勇士隊的進攻時間,追夢-格林帶球到前場後,一邊運球一邊跳腳指揮隊友跑位,他是真急了。勇士隊半場領先了20分,帶著如此巨大的優勢進入下半場,局面相當好。但在第三節前半段,勇士隊遭到了對手的瘋狂反撲,這是可以預見的,再不追分等到末節就沒機會了。
  • 人生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
    3、人生之所以精彩,是他願意全然的接受一切。生命之所以可貴,是他願意尊重一切的生命。天底下沒有廢物,只有不懂利用的人。貴人常常是別人,敵人肯定是自己。人生的意義,在於善用自己;人生的目的,在於成就他人。要知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每個當下。早安,朋友!
  • 一邊喝酒,一邊聽買票的粉絲唱給他聽
    今天英子要說的這位明星,他開演唱會不用自己唱,而且氣氛上來的時候,還能喝幾碗酒(當然這裡的幾碗是統稱,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到底要喝多少碗)。說到演唱會喝酒,相信大家就已經知道這位明星是誰了吧!沒錯,他就是著名搖滾歌手——伍佰。
  • 美國一邊渴望中國幫助,一邊又惦記追責中國?
    香港中評社7日發表評論員冬日的署名文章說,美國正深陷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感染病例已超過33萬,死亡人數已超過9600人,而且峰值尚未到來。且不論美國人指責中國的這些問題是否真的存在,也不論美國自己在應對新冠疫情時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就說這些美國精英一邊想要中國援助與合作,一邊歷數著他們認為的中國的所謂的「種種不是」,足以證明美國某些精英一貫的偽善與傲慢、無知與偏見。其潛臺詞仿佛是,「你的尾巴我都揪著,現在沒空掰扯,先來談合作吧」。
  • 一邊習慣孤獨,一邊渴望愛情的星座,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他一邊習慣了孤獨,習慣了獨自生活,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人做,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醫院,一個人看電影,但是他也很希望有個人陪著,但每當他一想到對方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離去,他就不敢再繼續下去,便收回他那顆想要去愛的心,這樣才會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
  • 一邊羨慕蔣勳,一邊接納馬男波傑克
    30歲沒有令人羨慕的事業家庭;40歲沒有淡泊從容的生活;……有的是無數歲月裡與我們身體裡藏著的樹先生、馬男波傑克為伍,討厭著連我們自己都厭惡的喪、怯懦、卑微……我們沒有蔣勳先生面對生活的勇敢和上天賦予他的溫柔
  • 美國男子在教堂外一邊開槍一邊叫囂「殺了我」,被15槍爆頭擊斃
    據《每日星報》12月13日報導,一名美國男子在教堂外一邊開槍一邊叫囂「殺了我」。由於當時現場有十幾名居民,當地警方為了保護民眾果斷開15槍將那名男子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