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去臺灣環島自駕遊,挑選的第一站,竟然陰差陽錯地選擇了南投縣的埔裡鎮。因為埔裡鎮居於南投著名的景點清境農場和日月潭的之間,作為落腳點,埔裡還是很方便的。只是想不到埔裡小鎮是全臺灣唯一一處看不到大海的地方,而且它還是寶島的地理中心原點。
埔裡鎮,是南投縣下屬的四個小鎮之一。整個南投縣,地處臺灣的中部,也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說在南投看不到大海,真的不是誇張,當然埔裡也不例外。埔裡位於東經120.57度,北緯24.00度,是整個臺灣島的地理中心原點。當地人形象地說,找根繩拴在埔裡,就能把全臺灣島四平八穩地提起來。
正月初三的上午,我在桃園機場提了輛車,準備自駕前往南投的清境農場。從桃園機場到清境農場,全程不到300公裡,本來預計下午三點前能抵達目的地。誰知臺灣的春節,高速公路的擁堵程度讓人詫異,幾乎每個進出的地方都變成了停車場。臺灣人春節的假期,大多只到年初五,初六時孩子們開學,大人需要上班。所以初三、初四就成了出行高峰。
原本300公裡的路程,走走停停,到了下午五點還在路上蝸行這。這個時候農場估計已經打烊了,無奈之下,只得直接開車從小路奔向埔裡小鎮。因為當晚入住的酒店,就在鎮中心,第二天去日月潭景區,也就三十多公裡的路程了。
埔裡,是一處山間的盆地,鎮中心的外圍,被大山包圍著。小鎮內本身沒有什麼景點,除了有一處地理中心的標誌碑,也就是外界說的「臺灣之心」。但埔裡地處交通要道,比如從臺中去到日月潭、清境農場的話,乘坐的公車均要在埔裡轉車。所以埔裡也是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
埔裡小鎮的歷史很有意思,因為地處山區,這裡一直是島上原住居民居住的地方。從前這裡的原住居民結了一個「埔裏社」,因而地名也被稱之為「埔裡」。清朝的時候,因發生了著名的「抗清」事件,清朝政府只得在此地設立漢番碑界,不讓漢族人隨便進入這個地方。據說埔裡小鎮的居民大多姓「潘」,這個姓氏也是清政府賜予的。
作為一處交通樞紐,埔裡小鎮的道路卻遠沒有人們常見的寬敞,甚至在鎮裡也找不到一座立交橋。整個小鎮中心區域的道路,縱深的小巷橫豎分明、四通八達,有點類似「棋盤格」。一些狹窄的小道,甚至不能並排走兩輛汽車。所以鎮上居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燃油單車,走在街頭,時不時就有單車呼嘯而過。
埔裡,其實是一座沒有開發過的小鎮,像臺灣老電影中常見的鄉下的小鎮一樣。居民的住宅分布在街道兩則,基本都是二三層樓高。我曾在一條很僻靜的小巷內,見到了小鎮上最出名的「菜刀工廠」,也就是兩層樓的鐵皮房。據說鎮上居民家裡使用的菜刀,基本都是這家廠生產的。
埔裡最有名的企業,是一家酒廠,生產的紹興黃酒很受歡迎。所以在埔裡鎮的夜市上,經常能見到有人抱著一瓶黃酒,就著燒烤喝酒。埔裡的夜市面積不到一個足球場大,但卻十分熱鬧。來旅行的,或者本地人,晚上喜歡到夜市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我也去了夜市,還專門點了兩道海鮮。只是後來有人告訴我,埔裡不靠海,所有的海鮮都是從外地運來的,根本不新鮮。
埔裡小鎮的氣候很宜人,冬天沒有嚴寒,夏天也不酷熱,加上雨量豐富、雲霧多,而且沒有強風,是一處十分宜居的地方,所以外界也把埔裡稱之「小洛陽」。 埔裡小鎮為發展旅遊業,近年來以「4W」為號召,用好水(Water)、好氣候(Weather)、好酒(Wine)和好女人(Women)來吸引遊客。只是開車的緣故,對當地的好酒,居然都沒有敢品嘗一下。
在埔裡,雖說只待了一個晚上,但小鎮的恬靜,還是讓我喜歡了這裡。第二天離開埔裡時,特意開車上到山頂上,再轉身回頭望著處在山坳裡的小鎮。發現這座被青山環抱的小鎮,猶如一處世外桃源,特別是山間晨霧飄過時,那份清靜,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