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瑾經濟人 徐瑾經濟人 收錄於話題#個人成長3#經濟趨勢15
1
最近,凡爾賽文學或者說問題很火。
估計看徐瑾經濟人的,很多都是經濟圈金融圈的,時間比較寶貴,我簡單科普一下。
核心就是看似抱怨,實則炫富。
比如「為了給車充電,只好買了個別墅。」
又比如住別墅太麻煩了,一次清潔,得請10個阿姨,或者從廚房到客廳要三小時。
搞笑的段子也出爐了,各種是十五分鐘梗,你家到火鍋店只要15分鐘,我老公收購公司也剛好只要15分鐘之類之類。
網友總結典型的段子還有下面——其實我覺得不是凡爾賽文學範圍,超綱了。
馬雲——我對錢沒有興趣
撒貝寧——北大還可以
劉強東——我根本不知道她漂亮不漂亮
面對各種熱點,多數人會轉發跟隨。在徐瑾經濟人,我們不如再想想,去探究背後的社會趨勢動蕩。不去簡單評價凡爾賽文學對錯,思考下它為何走紅?
2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如先看看凡爾賽文學的主要生產者和消費者。
其實並非土豪階層,恰恰多屬於軟階層——所謂軟階層,我在新書《趨勢》中,將其定義為未來階層位置可能下滑的城市中等收入群體。
我覺得,從打工人走紅到凡爾賽文學,本質起源於軟階層時代的到來——面對階層下滑的可能性,大眾對於階層反而顯然更敏感的比較。
其次,凡爾賽文學,真是門新學問麼?
這樣欲揚先抑的自我表揚,難道不是熟悉的味道?凡爾賽文體,不就是各種網文霸道總裁的段子版,或者朋友圈的加強升級版?
說到底,炫耀是人的本性。
在真正凡爾賽的年代,男人們的假髮、絲襪、高跟鞋和劍,都是炫耀的資本——所以有人說,「至於在整個動物界裡,雄性往往也比雌性更豐富多彩、裝飾誇張,像是孔雀的尾巴和獅子的鬃毛。」
當然,在凡爾賽文學中,主角變為女性,炫耀主體無非是依附或者身邊的男性,這其實也自古以來的俗氣套路。
凡爾賽文體走紅,和拼多多名媛一樣,是一種不走常規的炫耀。本來,大家都在曬,都在炫耀,酸也是默默的酸;突然之間,凡爾賽文學一出,殺傷力卻提升了十倍百倍。
大家發現,有人不按照常規套路,直接鄒捷徑,於是,引來一片憤怒了。
3
既然如此,炫富的主體多少是軟階層,看的也是,無非彼此傷害,軟階層何苦軟階層?
對於凡爾賽問題的走紅,我最開始是很意外的,有三個居然——
居然有人願意這樣犧牲自己當炮灰娛樂大眾,居然有圍觀群眾當真,居然有人真的會受傷。
如果只是娛樂性,凡爾賽文學其實沒啥傷害,只有娛樂,為何為何那麼多人批判?答案還是在於人性。
和炫耀一樣,比較也是人類的慣性。
問題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或者說,過度的比較,只能帶來過度的傷害。
我曾經總結軟階層一大特點,就是「不放過在朋友圈曬娃曬工作曬背景的機會,或者關注別人曬的機會」。
比較可以讓人進步,但是過度的比較,會讓人陷入焦慮,甚至被評價的地步。國外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就給個案例。
先說生理吧。拿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再與我們身體尺寸比較,並用心體會差別。在比較時,多數人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心情極為低落。
其次,說成就。當列舉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十二歲時的成就,無論音樂還是語言,大家心裡是不是很汗顏?
至於財富的比較,就等而下之了。所以結論是,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熱衷於比較,其實也熱衷自評判甚至貶損。
然而,在社交媒體時代,比較無處不在,這恰恰是多數人天天刷微博朋友圈也不快樂的原因。
4
如何走出不斷比較不斷低落的怪圈?首先,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要善於和自己過去比。
徐瑾經濟人最近在開始內測小圈子招募,陸續開始面試。社群有個姐姐就讓我印象深刻,她從體制內辭職,創業兩年年,最終損失不小的一筆錢,蟄伏在家。可以說,這段時間流年不利,尤其對比他人。
但是,她並沒有低落,也沒有自己的經歷或者別人的成就而低落。她覺得自己辭職這步不後悔,走出舒適圈,告別過去一眼望穿的生活;而因為讀書圈養成的讀書習慣,她在家期間,也能安靜下來,讀書反思。
她現在狀態,反而比過去有更多生命力。她說,人生這個遊戲,只有一次,自己玩得不後悔,比過去好就行。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和自己比。
看得多了,就知道逆境順境有運氣成分,也是咎由自取。
我們要學會,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一點,今年比去年好一點,未來比現在好一點,這就很了不起了。
面對炫耀,反擊就輸了,笑而不語好了——因為只要啟動鄙視鏈,總會發現,自己此刻在鄙視鏈頂端,下一秒就是在低端。
只要開始比較,一山還比一山高。
你歷數自己的奮鬥史,得意於買了深圳灣的房子;他則是直接全款買了面積最大風景最好的別墅;有人則會隨口說道,我在國內做了一個小項目,叫深圳灣。
至於硬階層,會在乎談房子麼?都是軟階層,何苦彼此為難。
原標題:《凡爾賽文學,軟階層何苦為難軟階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