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要說發展之本,貴在人才。上回說到,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以極為嚴格的考核和重視臨床的教學理念,在震旦醫學院和「廣慈護校」培養了大批醫護人才,他們成為了打造一流醫院的重要基石。業精於勤荒於嬉,前輩們胼手胝足,勤勞發奮,廣慈醫院得以聲名鵲起,名揚滬上。
說起那段艱苦創業的一幕幕歷史,裡頭不只是奔波忙碌的老瑞金人,也有著一位位特殊的見證者。它們靜靜地佇立,任憑歲月流轉,依舊忠於職守保存著瑞金的記憶。
它們是廣慈的老建築,是瑞金醫院裡凝固的歷史。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有些建築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而有些依舊挺立,向人們訴說那些崢嶸歲月。
抗戰時的生命聖地:傳染病房樓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衛生醫療條件很落後。1949年前,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左右。衛生條件差,傳染病經常肆虐橫行,霍亂、天花、傷寒......人們往往談之色變。
「為病患謀幸福」是醫者的誓言,救治傳染病人的同時,為了確保其他病人不被傳染,必須設立專用的場地予以安置。於是,傳染病房樓應運而生。
1931年春,廣慈醫院傳染病病房大樓建成,那會兒曾是上海灘上時髦的設計。病房樓設施齊全、配置豐富,從落成那時起,這棟大樓裡上演著一幕幕救死扶傷的動人劇目。
(傳染病房樓,由建築師Leonard和Veyssere設計)
1938年夏,一場無聲的戰役在上海打響,廣慈醫院站在了第一線。
彼時,日寇的鐵蹄碾過上海,設施多遭破壞,租界由於難民湧入變得人滿為患。設施被毀、難民擁擠、天氣酷熱,這些條件讓霍亂弧菌有了可乘之機。
霍亂這個主,可謂惡名昭彰。這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症狀是嚴重的嘔吐和腹瀉,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短時間內嚴重脫水而死。
死亡率高還不說,這個病傳播還很迅速。要知道,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只是乙類傳染病,而霍亂卻是甲類傳染病,其恐怖可見一斑!
1931年,上海曾經出現了霍亂大流行,染病者往往迅速死去。在三十年代,上海市民中間盛傳霍亂「七年輪迴」的謠言,疫情宛如懸在市民們頭上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而抗戰進行的1938年,正是「七年輪迴」到來之時......
1938年夏天,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霍亂再度流行,死神又揮舞起了尖刀,上海瞬間變為陰雲密布的瘟疫之城。
為了挽救城市,公共衛生運動被發起,海報、小冊子、兒歌齊上陣,向人們宣傳衛生知識。而廣慈醫院作為聲名遠播的大醫院,也成為了抗擊疫情的橋頭堡之一。為了防止相互交叉感染,隔離病房還闢出了專門的區域用於收治霍亂病人。
(上海街頭接種疫苗)
1938年7月,隨著疫情形勢愈加嚴重,病房還特別抽調了2名中國醫生專門負責夜班救治。由於救援措施得當,大量病人都得以康復出院。此外,醫務人員還深入到各級行政機構、工廠、學校、商業場所和難民營等人員集中的區域進行霍亂疫苗預防性接種,在高峰期每天注射接種量超過2萬人,此舉有效地控制住了霍亂疫情。
從1938年7月初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內,廣慈醫院傳染病病房共收治患者1115例,最終106例死亡。
霍亂、天花、白喉,這些曾經嚴重危害老百姓健康的疾病,在廣慈醫院的隔離病房中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說,這就是當時民眾希望之院。
歲月鬥轉星移,往事點點遠去,這些老建築也多半成為了歷史。但那一幕幕艱苦創業、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並不會消散。院史館中,照片和實物得到保留,繼續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熠熠生輝的往事。
解放後,廣慈醫院交由中國人自己打理,新的創業史徐徐展開,那更加波瀾壯闊,令人心生豪邁。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原標題:《1938年的疫情,它們見證了歷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