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世界盃,德國只是進球少,而且不夠好,外加沒表現出放手一搏的衝勁,已經夠好了。(哪支隊面對韓國能打出德國的數據,哪支隊用傳控的打法能比肩德國)。德國技戰術上的缺點:1前場穿插跑動不夠,導致沒有形成更多的好機會,這也是因為韓國密集防守,沒犯大的失誤。2沒能及時調整戰術,可以提早高舉高打。3密集防守不好破,高球、遠射、突破,球迷們都知道。德國也沒有及時做,還以為自己能進球呢。
看看世界盃的比賽:烏拉圭1:0埃及、葡萄牙對摩洛哥、法國對澳大利亞、阿根廷 對冰島對克羅埃西亞、丹麥對澳大利亞、巴西對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對日本,墨西哥對瑞典,都是強隊踢得不好,有的場面不好、運氣不好、結果不好。德國的平均輸出已經很高,而且穩定,是32隊裡一流的。足球,有運氣的成分。每個踢球人能做的是做好每個技術動作,攻防跑到位,不斷在勝利的天平上累加砝碼。球進不進真的真的偶然性很大。正如7:1不是實力的體現,0:2也不是實力的體現。
傳控戰術沒錯,但是對球員的能力要求很高。無鋒陣是瓜很喜歡的打法,無鋒的核心是前場頻繁的穿插跑位,就像籃球裡的五小陣容,弱化位置的概念,無限換防,機動性極強。而且瓜的巴薩陣容一直有世界頂級的前鋒。只不過瓜不喜歡傳統中鋒,巴薩的伊布,拜仁的曼珠,曼城的阿坤,都是他戰術的受害者。關鍵的問題是這麼多年勒夫從來用不好無鋒陣,德國在世界盃前半年裡一直進攻便秘,根本不適合無鋒陣,卻越來越固執的非踢無鋒陣。
不能否定克洛澤的功績,但是比賽進入僵局,能改變局勢的是變化,而不是這個人非要是誰,四年前,所有人都知道克洛澤能炸,所以我一直盯著你,當上了一個影鋒格策,突然一個高大的變成這個靈活的,中後衛才難適應,才有轉機。德國輸在肋部傳檔打不進去,中場沒有調度,光韓國隊的金英權就封堵了幾次傳中。瓜的傳控需要中場的調度,在傳控吸引防守扯出空當,哈白布的一腳出球,加上前鋒適當的強點跑位。昨天就厄齊爾傳出來了,德國隊根本沒人跑。磨合不到一起去,下半場德國還有中場嗎?韓國隊打了多少次防守反擊?中場打不出去跟瓜有什麼關係,該帶的人不帶,球員不適合,鋒無力,這次應當勒夫負主要責任。
德國一直都在控球,傳球。突破差,射門不穩,節奏慢,關鍵時刻沒有爆發力。比賽進入僵局需要變化,14年決賽,德國能在克洛澤之後做出變化,改為無鋒陣,而且那時候的德國隊就在打傳控,但不執迷於慢悠悠地倒腳。18年三場小組賽,德國的變化呢?無鋒打不穿,換上戈麥斯,依然催眠式倒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