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今年的小組賽,各類「經典要素」紛紛上演:再次做了「天秀」操作背景板的G2,已經可以熟練地在推特上調侃自己;LGD踉踉蹌蹌來到小組賽,然而還是「復刻」五年前的命運,遺憾止步;餘霜和Rekkles的互動,依然是觀眾樂於調侃的場外趣事……
在大家熱議抽籤與期待比賽到來的同時,我們猛然發現,LCS賽區「又倒了」!
文 / 韓榮迪
三號種子TL以入圍賽小組頭名進入小組賽,儘管小組賽第二輪TL接連戰勝SN、G2等隊,但是開頭0-3的「天坑」讓後期無力彌補;二號種子FLY與TES和DRX同組,面對強敵3-3的成績也算贏回臉面;而作為一號種子來到上海的TSM,分到實力差距較小的「死亡之組」,卻以0-6兩輪全敗的戰績,離開S10的賽場,著實令粉絲大跌眼鏡。
雖然在國外社交網絡上,關於EU>NA還是NA>EU的爭論,仍舊是歐美「大兄弟們」喜聞樂見的話題,但是,縱觀近幾年的世界賽成績,LEC賽區戰隊連續兩年闖進冠亞軍決賽階段,而LCS的最好成績則是S8時C9進入半決賽,成為四強。孰強孰弱,相比之下大眾心裡已經有了定論。
作為擁有高人氣且賽事發展時間較早的北美賽區,為何在近幾年漸漸掉隊?跟著筆者的文字,讓我們一起看看LCS賽區這些年的世界賽之旅,或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思考。
01
LCS的S賽,總是差那麼一點
2010年4月,CLG戰隊在美國成立,當時隊裡就擁有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及教練,同年還有一支北美戰隊Epik Gamer與它共同參與到2010WCG北美賽區預選賽。最終CLG成為2010WCG英雄聯盟項目的冠軍,而北美地區英雄聯盟戰隊的數量也開始逐漸增長。
2011年,LCS一代「幻神」TSM也加入進來,成為在瑞典Dreamhack舉辦的第一賽季總決賽中三支北美賽區代表戰隊之一。這一年,僅有八支戰隊參與的世界賽上,TSM與EG分獲季軍與殿軍。也是這一年,EG隊中首次嘗到世界賽滋味的Doublelift還不知道,未來世界賽帶給他的並非只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失敗的無奈與痛苦。
第二屆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來到了美國南加州,本土作戰的北美戰隊佔盡天時地利,並且那一年拳頭拋出當時最高電競賽事獎金,冠軍將獨得100萬美元。這一屆參賽名額擴張至12個,然而三支北美戰隊中DIG與CLG.NA折戟小組賽,由於一號種子可以直接晉級八強,TSM則是以八強身份離開S2。自此,北美賽區戰隊離冠軍越來越遠。
2013年,LCS賽區成立,北美賽區為NA.LCS,歐洲賽區則為EU.LCS,這也是這麼多年NA與EU之爭的開始。那時候大家都活在LCK戰隊統治世界賽的陰影裡,但是相比之下,EU.LCS的戰隊常能突破封鎖,進入四強;NA賽區則是常常觸發小組賽全軍覆沒劇情,即便戰隊突破小組淘汰困境,八強劇本就立刻被安排上了。
作為北美賽區的粉絲,首先就是要修煉出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接受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有粉絲就曾調侃地說到,喜歡北美戰隊就是享受一個賽季的快樂,接受世界賽兩個月的痛苦,當然前提是你支持的戰隊可以進入S賽。
想必這個賽季C9粉絲的心情有些複雜,沒能進入世界賽的失落與不用糾結世界賽成績的解脫,對每一個未能進入世界賽戰隊的粉絲來說,這份感觸大抵是相通的。今年LCS宣布春季賽成績不計入積分,一切以夏季賽為主,但是賽場瞬息萬變,即便C9貴為春季賽冠軍,也沒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在LCS三支戰隊全部確認出局後,「觀眾想念C9」這種調侃也重出江湖。畢竟LCS在S賽上的最好成績就是來自C9,多次在同賽區其他兩隊小組出局的情況下成功晉級,儘管大多數時候都是止步八強,但是「同行襯託」之下,還能苛責什麼呢?
就是這樣一個從《英雄聯盟》上線起,便積極參與到各項電競賽事中的賽區,並且與LPL同時開始啟用席位制,在LPL蛻變成「第一賽區」的情況下,大眾忍不住疑惑,LCS的賽區究竟怎麼了?為何成績不見起色?
02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此前各家公布的電競報告中,在2019年之前,北美地區長期佔據全球電競市場的第一寶座,此後雖然已經被高速擴張的中國電競市場所取代,但也不難看出,北美有著豐厚的底蘊並且有著一套自身的商業邏輯。
2019年11月5日,福布斯發布了2019年最具價值電競公司榜單,北美地區的電競公司包攬了前五名,C9與TSM以4億美元的市場估值並列第一。眾多周知,電子競技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贊助和投資,而北美賽區各家俱樂部的贊助商陣容也都頗為豪華,寶馬、本田、微軟、漫威……都是贊助名單上的常客,甚至C9此前曾與美國空軍展開合作。
比起俱樂部戰隊成績,對於贊助商來說,曝光量與宣傳效果更為重要。北美賽區各大俱樂部多數都是玩轉品牌營銷的老手,在與品牌的合作上有著多種變現方式。就如TL與漫威合作後,超英主題隊服獲得了不錯的評價,銷量也頗為可觀。
在成熟的市場大環境下,北美賽區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商業體系,成績對於俱樂部商業的影響正在減少。並且,英雄聯盟戰隊只是俱樂部的一個子項目,大多數北美電競俱樂部都會涉及多個電競項目,「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情況下,英雄聯盟項目的成績已經不再是商業的救命稻草,反而是錦上添花的「道具」。
根據OP.GG的統計數據顯示,《英雄聯盟》美服玩家數量大約在212萬左右,而西歐地區玩家數量則為381萬人,更不必說韓服人數高達 460萬人次。在科技高度發達、休閒娛樂方式眾多的北美,PC端遊的用戶可以說是少數派,主機成為了玩家的首要選擇。
北美賽區不乏有一些大牌外援,一些獲得過不俗榮譽的選手在職業生涯的後半段通常會選擇前往LCS賽區,高薪、壓力小讓LCS成了一些觀眾口中的「養老賽區」。只是高薪尋求外援背後,除了希望提高戰隊硬實力外,也側面證明著LCS賽區人才的凋零。
S10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數據,今年入圍全球總決賽的選手中,只有48%的選手此前參加過世界賽,LPL賽區四支隊伍中首次亮相S賽的佔了大多數。然而LCS賽區三支隊伍首發陣容中,只有五位選手是生面孔,更不用說還有幾乎年年與世界賽觀眾見面的Doublelift、Impact等人。
老將還在為夢想奮鬥的故事固然感人,但是遲遲不見新秀登場對於LCS聯賽來說,也不見得是件好事。缺乏後備力量的情況下,現役選手能否保持住競技水平就顯得越發重要。
與LPL、LCK這種競爭激烈的賽區比較,LCS賽區選手們的訓練強度並沒有跟上。而且北美觀眾給予選手的輿論環境也相對輕鬆,至少筆者還未聽說過給戰隊基地寄「禮物」的極端事情發生。
03
連鎖反應下,LCS前路未卜
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造成了今日LCS賽區的尷尬局面,而小組賽LCS戰隊全部出局後,C9俱樂部的CEO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失落之情,並認為LCS的戰隊們需要重新考慮自身的運營現狀。
同時,LCS賽區較差的戰績或許也會影響粉絲們後續對戰隊甚至整個聯賽的熱情。在流媒體競爭激烈,各大平臺「版權大戰」的影響下,觀眾們對於賽事的選擇變得多樣起來,其他賽區聯賽也可以同步觀看的情況下,更加激烈且精彩的賽事必然更吸引大眾的關注。
畢竟根據官方數據顯示,LEC夏季決賽收視率較去年增長超過70%,而LCS收視率儘管也在增長,但是速率就稍顯遜色,同比增長僅有30%。
並且,能在全球賽事上亮相的時間越長,留給那些想要加入電競營銷的新品牌的印象就會越深。即便LCS各戰隊有著豐富的品牌合作經驗,但是對於新品牌來說,押注有著更好成績的戰隊則更為保險。
北美的傳統體育產業經過漫長的發展,確立了自己的「老大哥」地位。借鑑傳統體育的成功經驗,LCS在商業模式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因此,北美地區的大眾有著更多的選擇,在其電競粉絲體量與選手儲備上相較於亞洲顯得規模不夠龐大。
如今,OPL聯賽宣布終止,該賽區的選手加入LCS賽區戰隊將不再佔用外援名額。對選手資源略顯匱乏的LCS賽區來說,當然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本土選手一直都是助推賽區前進的重要力量,LCS想要走出困境,仍然離不開選手的培養。況且,OPL賽區選手的實力也絕非左右戰隊成績的首要因素。
LCS的未來世界賽之旅仍然前途未知。
————
沒錯,成績不是衡量戰隊和賽區成功的唯一標準,但是,成績同樣也是判斷戰隊與賽區運營的一個主要因素。
我們仍然期待著LCS戰隊能在世界賽帶來更多精彩場面,可以在成績上獲得突破。畢竟,各大賽區實力相當,S賽的懸念會便升級,英雄聯盟電競的持續發展也會有新的模樣。
掃碼添加派醬
ECO電競派粉絲群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