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09:57:46 來源: 江海晚報網
以設立包括崇川區鍾秀街道盛和花半裡居民小區的「垃圾箱房」事件為標誌,我市25個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管理試點正式啟動。職能部門在推進這一利國利民實事好事的同時,也熱切期盼各方以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其中,讓南通更靚麗。
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從上海開始到全國46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已逐漸展開。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國,眼下為何加速推廣垃圾分類?因為我國是一個垃圾生產大國!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達4億噸左右,且以大約每年8%的速度遞增。
在南通,個別人偷倒亂倒各類垃圾的事件也時有所聞,小區內特別是一些老小區垃圾成堆的現象,並不鮮見。
可以說,南通要建成綠色城市、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垃圾處置量,減少焚燒和填埋等處理行為,能最大限度保證垃圾處理的正常運行以及控制環境汙染,還能夠減少可回收垃圾造成的汙染,循環利用這些可回收物質,保證資源再生。」我市城管相關人員表示,此舉意義重大。
市民生活習慣要轉變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一個最重要的著力點,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南通市城管局垃圾分類管理處處長施麒華告訴記者,「市民生活習慣的養成和改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我們即將推出的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指導員』將承擔較為艱巨的引導職責。」
施麒華介紹,過去,市民們習慣於將家中的各類垃圾混合打包,往居民樓下的垃圾桶裡一扔了之。這一行為,已經延續多年,習慣成自然。實施垃圾分類後,這就不行了。要扔的垃圾,必須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四個類別先行分類,然後再帶出家門,扔進我市25個先行「定時定點定人督導」垃圾分類管理試點的「垃圾箱 房」內,由專人在專門的時間點回收處置,這才算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全流程」。
這個流程,雖然最後也是「一扔了之」,但挑戰卻不小。
首先,要改變市民原有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扔垃圾的行為模式;過去,想扔就扔,不用考慮垃圾分類和扔的時間;現在,要先了解並區分何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然後分門別類打包,再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投放垃圾,市民第一反應是「繁瑣」「麻煩」。
其次,不少人仍「傻傻分不清」;年輕人接受新生事物快,通過宣傳引導很快能掌握並自覺踐行;可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市民來說,這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亞於給他們的生活出了道全新「考題」。
「試點初期,負責現場督導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將面臨不小的工作壓力,因為他們將承擔每天對市民進行現場指導和引導的職責,任務重大,」施麒華說,「所以,上崗前的培訓,同樣非常重要。」
尋策清除工作「攔路虎」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早在2000年,垃圾分類工作就在國內啟動。
業內專家介紹,調查發現,分類知曉率低、分類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三低」問題,是垃圾分類「攔路虎」。
在北京市南三環一個小區,居民李大媽提著一袋廚餘垃圾走到樓下,面對標有「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毫不猶豫地將袋子扔進「其他垃圾」。在廣州,市民許小姐困惑:瓜子殼,是廚餘垃圾還是其他垃圾?用過的溼紙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其他垃圾?
回到南通,此次發生在我市崇川區鍾秀街道盛和花半裡小區的問題,目前還僅僅停留在「擇址而建」這一階段,下一階段,「分類入箱」,才是重大考驗。
「下一步,我們將配合街道、城管做好宣傳教育和幫助引導工作,」盛和花半裡物業經理謝軍表示,「只有居民自覺接受並養成習慣,這項工作才算到位。」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後李長軍告訴記者:「中國垃圾分類在20多年實踐中涉及很多問題,如對居民垃圾分類進行獎勵、二次分揀、前後端銜接、混合收運等。在新一輪垃圾分類政策實踐開啟的當下,非常有必要對這些問題系統總結,避免再走彎路。」
我市已意識到相關難題。崇川區、開發區等地採取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方式,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和教育方式,藉助不同平臺,對市民進行豐富多彩的垃圾分類指導和引導……
南通市政府則明確要求:加強亂倒亂堆垃圾管理,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巡查,對居民隨意傾倒垃圾等違規行為,做好規勸引導;保潔員應做好分類收集及駁運,即時反饋每日分類情況;對經反覆教育仍不聽勸阻、不支持主動分類的居民,採取必要的曝光、通報等措施。
垃圾分類是趨勢也是必然。每位市民個人參與的一小步,將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步。
記者周朝暉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