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在大同大劇院觀看了由大同市歌舞劇院演出的原創歌舞劇《北魏長歌》。
這實在是一場意料之外的觀劇體驗。因為我沒想到,一個不久前剛剛排演了民族歌劇《江姐》的市級藝術院團竟能又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時間點,排演出一部歷史題材大劇。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防控疫情的需要,我省文藝院團正常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當疫情剛剛穩定之時,大同市歌舞劇院立馬投入到緊張的藝術排演中,就在這麼一個大多數院團處於演出停滯、打磨內功的階段,他們拿出了這部舞臺藝術作品,可見藝術創作之熱情,愈發飽滿、愈發強勁。
我省近年來湧現了很多北魏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關於鮮卑族「立子殺母」的傳統大多都有所提及,但像《北魏長歌》這樣作為全劇的唯一事件來展開的,該劇當是首部。《北魏長歌》緊緊圍繞北魏王朝的執政者——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的傳統陋習「立子殺母」是否存廢為全劇的核心事件、唯一事件,通過這一歷史問題的轉折式解決,上演了一部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思想價值、時代價值的精彩演出。
可以說,這是我省文藝陣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的一份具有創新性的藝術答卷。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文物是不會說話的,雲岡石窟的石刻固然精彩,但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我們不能把文物簡單地視為文化的全部,而只有把文物背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時代價值深刻闡述,才能真正呈現我們的文化形象,完整的理解認識文物,理解歷史,真正地做到堅定文化自信。雲岡石窟就是在北魏開放融合、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背景下成就的藝術精品,如果沒有開放融合、文明互鑑的思想,就不會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有著羅馬廊柱、希臘雕塑、印度佛教和中華文明相融相匯的雲岡石窟。
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而在以往的文藝作品中,我們都過多強調了它的一體,而對中華文化的多元展現得不夠,《北魏長歌》即展現了多元和一體的轉換、融合、相匯。《北魏長歌》沒有簡單地作為雲岡石窟的藝術宣傳品去創作,而是切入北魏改革、融合、開放的歷史背景,選取了圍繞「立子殺母」這一鮮卑族反人性的傳統糟粕,與中原文明和人類共通的道德倫理,兩者間的抗爭、抉擇,最終糟粕被文明取代,殘酷被人性感化,這正是歷史的抉擇,也是歷史發展、進步的縮影。
全劇以巧妙順暢的戲劇架構,緊扣核心事件,層層遞進而沒有延伸出更多枝蔓,卻具有代表性地展現了北魏時期的這種文化改變。全劇第一場即展示了拓跋濬的親生母親因「立子殺母」而死去,緊接著拓跋濬的內心獨白可謂深情控訴了這一傳統的罪惡、和他本人無可奈何的痛苦。第二場是拓跋濬與馮燕相遇的場景,對白鹿的憐憫更加突出了拓跋濬和眾多人一樣向善的本質。第三場是該劇的重點,也是戲劇矛盾與衝突的集中場次,拓跋燾要立馮燕之子為繼承人,按照「立子殺母」的傳統,拓跋燾希望拓跋濬殺死自己的妻子馮燕,以此激發拓跋濬的狼性氣概,以盼他能夠更好守護北魏的統治。而拓跋濬對這種做法深惡痛絕,堅決不肯。拓跋燾便讓拓跋濬選擇,讓拓跋濬殺了自己,或者殺了馮燕,陷拓跋濬於兩難之地。在拓跋濬拔劍指向拓跋燾之時,馮燕捨命阻攔。三人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陷在了一種「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衝突當中,三個不同的角色即是代表了不同的勢力、不同的文化。最終,拓跋濬沒有陷在這種糾葛之中,而是將這種泯滅人倫的傳統糟粕予以廢除,同時也成為北魏在改革融合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改變和象徵。
全劇重點塑造了拓跋濬、馮燕兩個人物形象。馮燕既能感知到因為「立子殺母」逝去生命的拓跋濬之母的悲慘遭遇,又能感受到拓跋濬的痛苦和無奈,同時又感同身受地深陷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即將被這種傳統糟粕而左右,且認識到了這一弊病如果繼續保留後將會對後世的影響。而她,深深地影響了拓跋濬,拓跋濬正是在馮燕的影響下,最終成為這一弊病糟粕的破除者,沒有成為一個鐵石心腸、泯滅人倫的野獸,最終成了北魏休養生息、親民減負、恢復佛教、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的改革者、執政者。
「立子殺母」是一種殘酷的制度,是為了封建王朝專制的需要,防止外戚幹政而設。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做法最早濫觴於西漢之武帝,北魏一度流行,廢除之後,在北魏孝明帝元翊繼位期間,其母胡太后(宣武靈皇后)便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專擅國政,且內官結黨營私,同小叔子清河王元懌等人淫亂宮闈,最終竟與人合謀鴆殺親子孝明帝,自己也落得了個身死國破的下場。
一部舞臺藝術作品的成長需要經歷不斷的打磨,從《北魏長歌》的彩排演出來看,該劇目前已經較為成熟,同時也讓人期望該劇在當前基礎上,精細加工,使其更具藝術性、更加藝術化地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比如,要更加準確地確定舞臺藝術類型,從目前來看,在增加舞蹈內容的基礎上,較適合以音樂劇為演出形式來打造該劇。完善劇本,突出主題,提煉思想,在情節推進中注重戲劇邏輯、和對歷史總體的把握,對拓跋濬抉擇的心理活動進行更多開掘展現,強化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矛盾性、複雜性。應該加強舞臺的流動性,讓演員、人物在舞臺上流動起來、調度開來,運用肢體語言對情感的表達,營造戲劇效果。音樂也要更好為戲劇發展服務,強化起伏跌宕,使其更有張力、表現力、震撼力。
馬克思曾有一重要論斷,野蠻的徵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徵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徵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北魏長歌》是一部借史鑑今,照亮未來的藝術作品,它既展現了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多元多樣,又展現了傳統糟粕在經歷文明交流互鑑、一體融合之後的歷史進步,即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始終都是朝著更加和善、文明的方向不斷接力,一脈相承,以此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萬邦協和的大同世界,這為我們當下增強文化自信作出了很好的藝術表達,起到了有益的價值引領作用。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