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美國心理學家T.H.黧黑說:「如果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可以用他對後世的影響來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幾乎沒有一項探討人性的問題沒有被他觸及過。他對人類的本性和必然的災難充滿了悲觀的結論,但在這種悲觀的宿命論中卻存在著一絲的希望,希望人們能以理智面對自己的潛意識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轉人類的命運。」
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袖人物,他對於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教育理論的知識方面,我們著重需要了解的就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觀點整合
一、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二、本能理論
「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
三、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和人格發展兩個方面。
人格結構: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在晚期,他進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學說,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自我遵循快樂原則,本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人格發展: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0-18個月)、肛門期(18個月-3歲)、性器期(3歲-6歲)、潛伏期(6歲-11歲)和生殖期(12-20歲)。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