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裡,有這樣一個詞條,叫「巴拉克定律」。
這個詞條被解釋為:「有德國球員米夏埃爾-巴拉克參加的足球大賽決賽,他所在球隊就不可能奪取冠軍。為此,米夏埃爾-巴拉克拿了十三個亞軍。」
無數次失敗後依然向命運抗爭,無冕英雄將遺憾也變成一種唯美,也讓人們記住了德國隊傳承不變的鐵血。
英雄不問出路,但遺憾總有緣由。
沒有什麼悲壯是命中注定,一切只是這個時代的悲鳴。
誰說巴拉克沒拿過冠軍?
似乎悲壯就是巴拉克職業生涯的主旋律,德意志鐵血戰車縱橫十數載,輾轉多家豪門,沒有人否定他在中場的統治力,然而,一切曲終人散,回首卻發現孑然一身,陳列櫃裡沒有一座極具說服力的獎盃。
這是大多數人對巴拉克的印象,但這不過是媒體渲染過後的球迷談資罷了。
2002年世界盃半決賽對陣韓國,巴拉克攻入制勝一球。
如果說一位職業球員,跟隨三支球隊獲得過兩項不同頂級聯賽的冠軍,都要被冠上「失意者」的帽子,那在世界足壇又有什麼才算得上成功呢?
不僅如此,巴拉克本人還是「凱澤斯勞滕」奇蹟的親歷者。
1997-1998賽季,以升班馬身份進入德甲的凱澤斯勞滕就神奇般地奪得了聯賽冠軍,那也是巴拉克的第一個德甲賽季。
人們口中巴拉克的「悲情」,始于勒沃庫森時期。在那個夢想就意味著一切的年紀,正值盛年的巴拉克曾經無數次功敗垂成。
2002年歐冠亞軍,2002年世界盃亞軍,2006年世界盃季軍,2008年歐冠亞軍,2008年歐洲杯亞軍……從勒沃庫森到拜仁慕尼黑再到切爾西,巴拉克不是沒有拿過冠軍,只是距離歐冠、世界盃和歐洲杯這等足以讓一位球員名垂青史的榮譽,他總是只有一步之遙。
就像明明玉樹臨風,家境殷實,靠著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一片天地,但就是一直苦求伊人不得,還被當成備胎,最終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姑娘被別人擁入懷中。
所以,你便能理解,為什麼在09年和巴薩的歐冠半決賽中,面對一個爭議手球,巴拉克為什麼如同瘋了一般地怒不可遏——又有新男主上線搶走了女主的心。
巴拉克慶祝拜仁奪得2004-05賽季德甲冠軍。
個中苦澀,只有心碎的人自己知道。但冠軍頭銜的屢次旁落並不能算是巴拉克的最大遺憾,武士用盡蠻力後卻依然壯志難酬的孤膽與落寞,才真正叫人心疼。
波爾蒂那記響亮的耳光
對德國足球來說,巴拉克的出現很尷尬——他在傳統德國足球盛極而衰之時走上舞臺,又在多元青訓浪潮的席捲中黯然離開。在那個青黃不接的時代,巴拉克和卡恩是德國足球僅有的代名詞,也是鐵血足球最後的扛旗者。
2006年世界盃,被德國人譽為是「夏天的童話」,在克林斯曼的大力提拔下,以拉姆、施魏因斯泰格和波多爾斯基為首的一批新人開始成為國家隊的中流砥柱。卡恩選擇功成身退,正值當打之年的巴拉克卻選擇留下。
但明明是為黑暗中的德國足球照亮著前行的道路,巴拉克自己卻沒有等來夜盡天明的一刻。
接過克林斯曼的教鞭,勒夫同樣大力推行老搭檔留下的「青春風暴」,2008年歐洲杯後,弗林斯、施奈德和庫蘭伊等老臣被逐漸邊緣化,巴拉克成為老球員中最後的堅守力量,傳統與新貴的矛盾,在德國足球的前進與換血中,逐漸變得尖銳起來。
2009年4月,世預賽德國2-0威爾斯,波多爾斯基掌摑巴拉克。
2009年4月,世界盃預選賽,德國對陣威爾斯。或許是覺得比賽不怎麼重要,波多爾斯基在場上有些心不在焉,氣得場上隊長巴拉克大喊:「專心點!在幹什麼!」
波爾蒂:「閉嘴吧!管好你自己!」
作為更衣室的老大哥,見小弟如此,巴拉克氣不打一處來,上前理論。巴熊推了波爾蒂一把,後者直接揚起手掌,「啪」地一聲打在巴拉克的臉上。
巴拉克懵了。
然而,更讓他茫然的是,賽後國家隊和德國足協完全站到了波多爾斯基這一邊。雖然波爾蒂也道了歉,但德國足協主席茨旺齊格居然稱讚波爾蒂「知錯就改」——這場戲未免演得也太尷尬了一些。
巴拉克得到的指示是,這件事「到此為止」,明眼人能看出來,此時的巴拉克在德國國家隊內已經被架空了。但這位不屈的孤膽英雄並不願意為新人讓路:我還沒到退出江湖的時候!
然而,一場重傷讓德國隊的隊長巴拉克告別南非世界盃,勒夫挑選了新的隊長,拉姆。
就像忠勇的武將只知在場上拼殺,身後的謀士卻已經在朝堂翻雲覆雨。一場「政變」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政變」的目標,便是已經戴了6年德國國家隊隊長袖標的巴拉克。
世界盃期間,巴拉克堅持隨隊督戰,他想和球隊站在一起。在他的理解中,拉姆只是一個「救火隊長」,這支球隊真正的領袖還是他自己。
2010年南非世界盃1/4決賽,巴拉克看臺觀戰。
其實不然。
或許是對巴拉克這種「如影隨形」感到不滿,半決賽前的新聞發布會,被問到隊長的話題時,拉姆直言:「我很享受,還想繼續當隊長,不會自願放棄袖標。」
轟地一聲,猶如驚天一聲雷,巴拉克陷入了無盡的憤怒與不甘之中。明明痴心一片,卻不料最終落成孤家寡人。他知道,如果沒有勒夫的授意,平易近人的拉姆是不會再公開場合講出這種話的。
巴拉克覺得自己被騙了,第二天他就飛回德國。半決賽,德國被西班牙0-1擋在決賽大門外。
更諷刺的是,徹底擺脫巴拉克後,勒夫決心對德國國家隊大換血。2014年,經歷了四屆大賽的功敗垂成後,德意志戰車終於站上了世界之巔。
德國人上一次拿到國際大賽的冠軍,是1996年的歐洲杯。而巴拉克開始徵戰職業聯賽的那一年,是1997年。
最樸實的德國男人
巴拉克身上帶著非常典型的東德人氣質,勤勉、樸實、沒什麼幽默細胞,同時也是死腦筋一個。
2008年歐洲杯決賽,巴拉克帶傷出戰。
這個傳統的德意志球員認為,足球運動員就應該專心踢球,關注的應該是足球本身,而不是費心力去討好球迷和所謂的贊助商。可在這個足球商業化的時代,連作為國家象徵的成年隊都無法避免,更何況是俱樂部這樣本身就帶有盈利色彩的地方。
巴拉克不止一次抨擊過德國隊過多的商業活動,這也讓他和德國隊領隊比埃霍夫一直關係緊張。
2008年歐洲杯,嚴於律己的巴拉克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扔在了倫敦,隻身來到了訓練營。結果,到了瑞士阿斯科納後,巴拉克發現比埃霍夫讓年輕球員的太太團們都浩浩蕩蕩進了酒店。
這個樸實的男人想不通,球員為什麼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踢球?
這不是比埃霍夫的錯,也不是巴拉克的錯,
這一代年輕人創造的足球盛世,本就是如此。場上的競技因素已經不再是足球唯一的考量,「球員」的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少地提起,更多人追求的是「球星」,強調的是個人IP的價值。
在巴拉克受教育的那個年代,這一切是無法想像的,也是被他所深惡痛絕的。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傑出的球員,他在場上的大局觀和節奏掌控絕對是世界級的水平,然而,不夠明顯的個人特徵,完全服從於團隊,還帶有一些「大男子主義」的性格,讓他在這個時代極其不討喜,也就快速被年輕人的浪潮淹沒。
這也就是為什麼巴拉克被人們貼上了「悲情」的標籤——因為他的人設實在是太不鮮明了。尤其在以穆勒為首的新一代德國足球偶像的映襯下,巴拉克們的離去只能讓人懷念德國鐵血足球的輝煌,對他個人的印象卻只剩一片蒼白。
2013年,巴拉克告別賽。
巴拉克和前妻西蒙妮的相戀也有一樁軼事。
還在凱澤斯勞滕時,西蒙妮是因為一條床單而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巴拉克一見鍾情,那條床單的樣式土得掉渣,但西蒙妮卻說:「由此我看出了他的樸實。」
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德國人,誤入足球新世紀的浮華,卻依然想做高潔傲岸的鬥士,照亮了德國足球黎明前的黑暗,卻無奈以一個「悲情」的背影離去。沒有鮮花,沒有告別,只有拉姆百場告別賽時的寒暄一笑,讓巴拉克和德國足協才得以冰釋前嫌。
如果巴拉克早生幾年,或許他會成為德國足球的功臣,或許會在96年歐洲杯上一戰成名,或許會拿到新千年之後第一個賽季的歐冠冠軍,或許會在02年世界盃半決賽中表現得更加成熟穩重,從而有機會和卡恩一起為德國拼下一座大力神杯。
然而,足球世界沒有如果,他最終成為了現在這個米夏埃爾-巴拉克。
帶著遺憾和不甘,他走下了時代的神壇。
生日快樂,42歲的巴熊!
文:丸子
更多閱讀:
33歲的C羅,我大概永遠也成不了他那樣的人
魔笛打破壟斷?梅羅夢幻10年後,足球回歸傳統
經典比賽:終結32年恐韓症,這一夜國足永世難忘
仗劍走天涯,伊布是上帝,也是自己的信徒
這麼有趣的二維碼,你不掃一掃加個關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