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庶
有人說:「任何東西都是越分越少,唯有愛是越分越多。」
但是為什麼有人會越愛越孤單?為什麼曾經甜蜜的戀人,彼此會越來越疏遠?為什麼苦心照顧子女,經營家庭,卻得不到愛的反饋?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孤獨?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以下幾類問題:
爭權:過於強勢或討好;
糾纏:指責、爭吵、攻擊;
疏離:愛無能、冷暴力、逃避、述情障礙;
生而為人,人人渴望被愛、被傾聽、被理解、被尊重,但若不懂親密關係的交往藝術,即使被愛著,也仍感覺孤獨;即使很在乎對方,也會因為相處方式不對,而互相傷害;當溝通出現問題時,我們與對方又很難建立聯結和磨合。關係也無從維繫,我們感受到的是缺愛、受傷、無助、失望、憤怒甚至是絕望。
在《與人親密》這本書中,心靈導師蓋伊·芬利就怎樣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親密關係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1
要感受到愛,就需要翻越內心那堵自戀的牆。
「幸知在線」CEO潘幸知說:「很多看似屬於伴侶之間的問題,其根源都在於自身過去發生而未解決的部分。過去的創傷使我們懼怕傷痛,形成厚厚的保護層,保護層太厚,愛的光就無法照射進來,也把我們的愛人拒之門外。」
小A回到家,總是習慣性的扔下包,往沙發上「葛優躺」,擺著一副苦瓜臉罵罵咧咧地說:「太累了,又要上班,又要帶娃。」小A期待的是:老公過來安慰下她,哄哄她。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和老公的相互比慘:「你累,好像別人不累似的,每天擺著一副臭臉,給誰看。」在婚姻關係中,我們習慣性的相互比慘,仿佛誰最慘,誰就是人生贏家。
而這種抱怨式,自戀式地比慘讓彼此的感情都陷入了指責、爭吵、攻擊、冷暴力的僵局。
大多數人在想攻擊別人的時候以及這麼做的時候,不是因為他們想引起痛苦,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受到傷害。所以,親密關係的真正敵人是恐懼本身,因為這種存在於未開化心靈中的黑暗狀態非常了解,能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是「首先」對他人吹毛求疵。
如果我沒有對你抱有期望,我還會對你失望嗎?
小A的吹毛求疵,無非是期待老公的關心、安慰。為什麼卻適得其反呢?愛情去了哪裡?
首先我們看在親密關係之戰中,爭論是怎麼產生的?
小A向對方拋出了一條殘酷的評論,或者一些意測指控的「炸彈」:你不關心我。
對方覺得有必要保護自己,於是就把它撿起來再擲給小A。於是爭論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挫敗感助長了這場爭論。
生活中的悲傷,其根源不在於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那些讓我們遭受痛苦的所謂「別人的缺點」,「別人的忽視」,其實正是我們尚未了解的關於我們自身的東西。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存在一個無意識的自我,這個自我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喜歡它所看到的一切。這個無意識的自我會讓我們的內心建立起一座自戀的心牆,把愛擋在牆外。
於是出現了三種痛苦模式:
痛苦模式1:持續對立
無數次,在你和伴侶之間一場看不到盡頭的爭執即將「結束」時,你要麼聽到對方說過這樣的話,要麼你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讓我們求同存異吧。」我們在社交場合中說出:「讓我們求同存異吧。」彼此可以各奔東西,暗自希望再也不要與對方打交道。
但是,當我們與伴侶遇到這樣的情況,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之間就會產生衝突,並希望對方能認錯,「求同存異」的退讓模式,並不能使我們彼此內心的某個部分發生改變,其中對於錯誤的認知與要求,讓我們與伴侶彼此對立。每當我們遇到任何與導致最初分歧的事件相似的情況時,我們並不會重溫彼此的「共識」;相反,我們想起來的只是自己曾遭受對立力量留下的傷痛。對立力量間的持續衝突,會導致我們繼續對抗。
痛苦模式2:忽視感受
我們可能會假裝自己不在乎,不痛苦,炫耀自己有一顆冰冷的心。這就是所謂的「冷暖自知」。聽起來似乎很堅強,但是藏在地下的石頭和地面上的石頭一樣重,我們假裝沒有感覺到疼痛,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受苦。
當內心的痛苦積壓到一定程度時,事態總會演變成這樣,壓抑已久的怨恨被釋放出來,較之最初擴大了無數倍,關係崩盤。
痛苦模式3:指責對方
我們會指責伴侶「變了」。暗示對方,不論這段關係出了什麼問題,都是對方的錯。試圖讓伴侶感到內疚,因為對方無法滿足你對他的期望。
這種利用對方的愧疚或羞愧來「重塑」另一半的模式,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即使他可以在你的指責下暫時成為「完美伴侶」,但這種期望無法持續。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丈夫喜歡吃大蔥,喜歡玩快板,妻子總是對他這點不滿。後來和朋友吃了一次鴛鴦火鍋,她便明白了一個道理:閨蜜無辣不歡吃辣的,她喜歡吃清湯的,雖然底料不同,但彼此也吃得很開心很和和諧。這就像伴侶關係,雖然「不兼容」,但是在尊重和寬容下,也可以琴瑟和鳴。於是以後吃飯她都會給桌上備上大蔥,給丈夫在樂器店買了快板相贈。
當你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按自己思維方式去解讀對方,結果就陷陷入一個怪圈:深信他人應該對我們的幸福感負責,我們有權不斷鞭策他們,直到他們做對了為止。看不到對方真實的好,陷入孤獨的漩渦。然後自己被各種負面情緒左右,指責對方、攻擊對方。對方也進入自我保護模式,要麼反攻擊,要麼冷暴力。
於是孤獨出現了,大家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保護層裡面,相安無事。
其實仔細想來,並不是我們越愛越孤單,而是我們在自己的內心築起了一堵自戀的高牆。
02
懂得與自己的痛苦相處,懂得自己的局限性。
伊能靜在節目中哭訴,她說她小時候媽媽就告訴她,如果還不了債,別人就會來家裡潑油漆。她在這樣的恐懼陰影裡長大,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她的危機意識都特別強,她不會享受生活,她先想著如何讓自己生存下來,所以就感覺特別的累。這是她和秦昊完全不同的一點,秦昊懂得享受生活,但是她不懂得,所以她希望秦昊能接納她一這點,包容她,理解她這一點。
所以伴侶不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誠然,在我們被所愛之人的某些行為「逼瘋」時,那些讓我們「崩潰」的人是有「過錯」的。但是,在任何一個不斷升級的衝突背後,真正的原因還是我們自己。
蘇格拉底說:「改變的秘訣,就是把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構建新的東西上,而不是與舊有的事物做鬥爭。」
要知道,在任何與伴侶發生爭執的時刻,我們並不是唯一因此感到痛苦的人,我們的伴侶也很痛苦。
懂得如何和自己的痛苦相處,就懂得和伴侶相處。
(1)我們不應該和對方不停地計較,也不應該因為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而責怪自己。我們被創造出來,不是為了承受別人殘酷而冷漠的批評的,也不是為了不停地後悔自己對其他人做過類似的事情的。我們可以學會用一種全新的、更高層次的理解,將這種不斷舊事重提的怨恨天性替換掉。
(2)將衝突的感受或痛苦的負面狀態歸咎於伴侶的行為,就像是我們因為自己把鞋帶系得太緊而生氣一樣!責怪伴侶,其實上只是在變向的難為自己。
(3)真正的共情:每當我們看到伴侶表達出一種負面的狀態(如憤怒或怨恨)時,我們在那一刻實際上看到的是一個我們深愛著的人,再也無法承受他精心隱藏的絕望所帶來的疲憊。
(4)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識:你越是認同這些無意識的負面狀態,以及它們讓你去憎恨或反對伴侶某些性格的所有原因,你就越容易與所愛之人針鋒相對。
(5)遠離負面理由:負面的理由會讓你覺得自己有權利去怨恨,或者覺得你的伴侶「欠」了你很多。當你感受到自己與所愛之人相互對立時,問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真正愛一個人的同時,還想著去傷害他,這可能嗎?
如果我們希望和伴侶擁有無條件的愛,那麼我們的關係就不能局限於我們想從或者不想從兩人的愛中得到什麼。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愛」,那麼就必須接受愛一個人所帶來的全部,而不僅僅是那些我們了解的或是我們認為值得擁有的。
我們知道,我們不能以任何痛苦的名義攻擊我們的伴侶,因為這些痛苦想要把自己的出現歸咎於他們。我們不應該出於對伴侶的負面能量的抗拒而對他們進行反擊,因為這種負面反應只會放大雙方的痛苦。
03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界限感,給對方留有空間。
曾讀過這樣一個婚姻故事,妻子每回吵架,就會挖出丈夫送別前女友時「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場景,把丈夫前女友的「照片」翻出來貼到門上,還摳了個洞。丈夫為了反擊,把妻子前男友送的衣服給狗做成了衣服。
舊事重提,彼此挖苦,彼此傷害。
雖然和伴侶關係親密,但不是對他的事事都了如指掌,可以肆無忌憚的去翻對方的手機,可以任性妄為的去揭對方的傷疤,不給對方留有任何私人領地。
當這位丈夫和妻子吵過架,一氣之下奪門而出,在經過一個建築工地的時候,他看到工地上有一輛挖掘機,他突然想到挖掘機可以蓋起高樓大廈,而婚姻裡做彼此的「挖掘機」,只會摧毀婚姻這座大廈。
在親密關係中,把我們所受的痛苦歸咎於我們的伴侶並不能改變什麼,因為我們責怪伴侶身上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我們自己。
婚姻裡需要的不是互相改造,而是互相成長,成長的前提就是:伸出愛的手,幫助他們實現天性中的任何積極變化,但我們必須學會留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看到真實的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有必要清楚「關係魔法ABC」,才知道如何處理好關係,完成共同成長。
(1)「關係魔法ABC」中,「A」代表憤怒(Angry),它是一種盲目的力量。
任何時候,當我們因為伴侶天性中的某些東西而變得憤怒並表達不滿時,會發生什麼?他們對我們也同樣感到不安。而他們越是反駁,就好像越是「證明」我們從一開始對他們的判斷就是正確的:他們的性格中存在缺陷,我們有責任「糾正」它。隨著我們的堅持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不願意考慮我們的要求。結果,我們的憤怒非但沒有幫助我們的伴侶睜開「雙眼」,反而在他們的身上誘發了一種心理上的「失明」——產生了與我們原本期待的恰恰相反的結果!
在這種盲目的情況下,我們也無法讓我們的伴侶感受到我們的感受。我們對伴侶表達的任何憤怒都會將他們推入一種心理上的殼。在這種殼裡,他們只看到有人在傷害他們,這些人是他們必須攻擊的敵人,或者他們必須逃離的人。我們可以想像這種「失明」的狀態。
(2)「關係魔法ABC」「B」代表著責備(Blame),它與憤怒的致盲效應攜手作用的方式:我們的局限性隱藏的方式之一,就是因我們的伴侶讓我們意識到了它們而責備他們。
有多少次,尤其是在我們「猝不及防」的時候,我們的伴侶指出了我們身上一些不那麼令人愉快的特徵?當我們的伴侶指出我們的一個缺點或一個弱點,他們能看到而我們渾然不覺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感到被攻擊,然後保護自己。剎那間,我們站在了我們本性中努力隱藏的東西的一邊,現在我們知道自己超越它的唯一希望是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局限性。我們身上任何隱藏的局限性都無法自行治癒,而我們的伴侶才是揭示這些局限性的「秘密」代理人!我們是與伴侶一起經歷的每一次快樂或痛苦經歷的「另一半」。我們是分享快樂的「另一半」,也是伴侶和我們在一起分擔痛苦的「另一半」。這就是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讓你放棄指責遊戲。
(3)「關係魔法ABC」中,字母「C」代表強迫(Coercion)。
「強迫」的字面意思指用武力、恐嚇或權威來強迫他人,尤其不考慮個人的欲望或意志。
對於伴侶的不滿,讓我們無言以對、冷漠相待,又或者我們對伴侶投去不贊成的目光。
一旦我們對伴侶說過或做過的任何事情,沒有讓他們做出相應改變。在我們看來,他們是不夠愛我們,否則他們就會遵從我們之前不那麼強烈的要求,改變他們的某些行事方式。總之,我們把他們拒絕解決我們告訴他們的事情看作對我們愛情的拒絕。
但是沒有人明知道自己能做卻不去做。所以,我們看到伴侶固執地拒絕承認錯誤,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錯誤的存在。而導致我們這些看法的前提是我們看待伴侶的內在動機:你身上有些東西讓我心煩意亂,所以別再提了。當然,你可能不知道,但我提出來了,你為什麼還沒有改正呢。不管怎樣,我們發出了某種形式的公開威脅:「要麼趕緊改變,要麼承擔後果!」你必須照做。
我們普遍持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我們指出伴侶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就等於他們能夠同時看到這種缺陷!我們又錯了。驅使我們對伴侶提出改變要求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堅持認為,他們應該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擺脫自己的局限。這種堅持分散了我們對自身「光芒」的注意力。因此,我們在試圖強迫伴侶看到他們尚未意識到的性格中的缺陷的同時,也正遭受著類似的「失明」。我們看不到自己其實也未達到那些對伴侶的要求:耐心、富有同情心、充滿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