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凱文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關於「雲炒鞋」的話題已經持續月餘,至今仍在發酵。
什麼是「雲炒鞋」?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這個詞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但在「鞋圈」中「雲炒鞋」已是眾人唾棄的投機行為。
簡單來說,「雲炒鞋」是炒鞋的「升級版」,即通過網際網路為炒鞋用戶提供一個平臺,將球鞋「期貨化」、「概念化」,買賣雙方可以在平臺上直接進行買賣操作,將電商平臺打造成一個虛擬金融交易平臺,球鞋不再是球鞋,變成了可操作、可流通的貨幣。
這種模式是不是很眼熟?沒錯,這正是「幣圈」的那套玩法,只不過現在將各類空氣幣替換成了球鞋,而此次「雲炒鞋」發酵的幕後推手則是名為nice的球鞋交易平臺。
下架「閃購」,nice罩不住了
9月26日,nice發布聲明《nice好貨對部分用戶違規買賣處理辦法公告》,企圖在攪爛了球鞋市場後,通過停止「閃購」、「成交曲線」、「漲幅榜」等相關功能、服務,並將事件推給平臺用戶,以為自己洗白。不過,吃幹抹淨後nice就想拍屁股走人,有點太異想天開。
nice攤上「雲炒鞋」的名頭全是因為它推出的一個名為「閃購」的服務。「閃購」原本的目的是快速的實現買賣雙方貨物來往,本無可厚非,但是有著「寄售」服務配合味道就變了。
「閃購」+「寄售」能讓炒鞋者在平臺上即時買賣「球鞋」,類似於「期貨」的玩法,即購買者買到鞋後可以選擇不發貨/收貨,而是直接又掛在平臺上售賣,減少商品往來時間,從而讓炒鞋的空間變得巨大,通過操作一夜漲跌數千變成可能,nice更是推出了「成交曲線」、「漲幅榜」等相關功能模塊輔助「雲炒鞋」,說白了就是在「推波助瀾」。
「雲炒鞋」的火爆,吸引了大量輿論關注,央視、新華社、工人日報都主流媒體都曾對這一現象,做了專題報導。
例如,新華社首發,人民日報轉載《鞋圈變身「韭菜園」 其中風險深幾許?》的報導,深刻剖析了「炒鞋」事件,並指出部分平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可以看見,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nice的所作所為基本與文中所提一模一樣。
工人日報對於「雲炒鞋」也做出了詳細分析,指出了更多問題,一是,存在「莊家」通過球鞋炒作使價格達到違背正常市場需求的虛高,營造出一種「一鞋難求」的假象,讓跟風者被「套牢」的風險極大,通俗點說就是有大量群體正在通過「雲炒鞋」割韭菜。
二是,只有流通卻不見實物,這種脫實向虛的模式違背了球鞋本來的意義,又因球鞋產品本就屬於「易仿」產品,在高暴利的驅使下,假貨已經被大量催生。
三是,同樣因為高利,使許多不法分子盯上了這一市場,針對「炒鞋者」的詐騙事件已經時有發生。
最後則是「雲炒鞋」這一模式,已經超脫了所謂「球鞋交易」的範疇,更像是金融操作,而像nice這樣的平臺有沒有金融操作的能力和權利值得懷疑,或者根本上已經涉嫌金融違法。
在面對「雲炒鞋」的問題上,行業、媒體以及市場表現出的態度高度統一,即「雲炒鞋」模式即傷害市場、也傷害用戶,讓商品價格「無理」虛高損害了正常交易市場,同時在「莊家」、「機構」的操作下可能讓很多人「血本無歸」。
眼看,「雲炒鞋」所帶來的負面輿論越來越多,nice不得已只能下架相關服務,並且為表現出「政治正確」,在對外發聲時,反而將其他平臺所樹立「鞋穿不炒」的旗幟高高舉起,卻被廣大網友視為「賊喊捉賊」。
按nice方面給出的說法「部分商品「閃購」價格出現不合理波動,少量用戶惡意哄抬閃購價格,因此平臺封禁了68名用戶,並提出將進一步整頓炒鞋行為。」那麼為何在「雲炒鞋」開始或持續過程中,平臺沒在第一時間警示、停止或做無害化處理。相反,還推出了一系列工具進行輔助?並且關於已經受損的用戶權益如何保障也沒有說法。
由此看來,nice停止相關業務也並非一廂情願,而是迫於壓力,在假貨、套牢、詐騙等一系列衍生關鍵詞下,nice也兜不住。
「懸崖勒馬」OR「暗度陳倉」?
nice針對「雲炒鞋」的問題,主要做出了幾點改變,但在此過程中有幾個方面顯得疑點重重。
下架了「閃購」業務,號稱全新升級為「速達」,且沒有了「寄售」變為寄存,但卻沒有徹底杜絕「雲炒鞋」,因為依舊可以通過「寄存」+「速達」結合的方式炒鞋。
其次,對於此事,nice方面卻沒有發布任何正式公告,僅僅做了一個Banner在平臺上放了幾天。甚至很多用戶都不知道,都是通過詢問客服得知。
最後,有相關用戶詢問客服,目前「速達」的「寄存(寄售)」業務具體情況,而得到的回答是「只是暫時下線,並非永久關停」。由此看來,速達「升級」為以前的「寄售」模式也並非沒有可能。
這些疑問的存在,不禁惹人猜想,nice的一系列行為到底是「懸崖勒馬」還是在「暗度陳倉」。
在此次「雲炒鞋」風波中,nice試圖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但實際上nice獲利頗豐。
兩個層面,一是流量,之前「閃購」的模式因可以快速買賣,一天能為平臺帶來巨大的GMV,而流量數據對於nice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6月剛剛完成D輪融資,那時nice所依仗的正是GMV,對外宣傳月活過億,「閃購」模式儼然成為了nice流量製造的利器。
二是現金流,高頻的買賣除了流量,還未nice帶去了大量的現金流,當玩家入場後,等於是將自己的真金白銀兌換成了「鞋子」,而又因為「閃購」不需要實體貨物, 這就有了可操作空間,而當有玩家需求提現時,卻發現在nice平臺上的錢無法取出,錢去了哪裡?有沒有被平臺挪作他用?都是問題。並且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個例,黑貓上已經出現大量投訴,控訴nice涉嫌非法集資。
由此可見,若說nice對於「閃購」模式沒有其它什麼想法,誰都不會相信。所以,會不會又是一起「換皮」?
在市場、政策等方面對於網際網路環境監測越來越嚴的情況下,「換皮」已經成為了許多問題軟體的常用手段。
如在年初爆出的一款名為「睡睡」的「酒店拼房」軟體,因提供 「異性拼床」,致使這個平臺由原來的「節約出行成本」變成了「涉黃」。
進而被各大平臺封殺,但創始人很不甘心,通過「換皮」方式繼續走拼房路線。例如,把拼房小程序和APP名字都改成了「趣伴」,內容上沒有變化。
從「閃購」到「速達」,若是之後「寄售」業務再次上線,不就又是一起「換皮」?在聯繫nice創始人周首之前的言論「賺錢是必須的,誰炒鞋不賺錢呢?只要你炒鞋,你就想賺錢,今天中國的球鞋文化不是那麼健康,雖然我們nice是個炒鞋平臺,說白了就是個炒鞋平臺,我們賣了那麼多AJ和椰子,我們相信我們平臺是有責任的,但我不認為這是錯的」,所以看起來nice似乎還有所謀。
「四面透風」的nice還能撐多久?
nice帶來的「雲炒鞋」讓「穿鞋」用戶十分受傷,價格虛高,使他們只能望而止步。而又突然下架「閃購」,又讓許多「賣鞋」的被套牢,這下nice等於將買賣雙方都得罪了。
nice平臺問題頻出,也不是一兩次了,在黑貓上可以找到大量關於nice各種問題的投訴。如售後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平臺提現出現限制、品控差等等。
作為一個「球鞋電商交易」平臺,nice似乎走錯了路子。如果nice將自己定義為平臺,那麼他需要知道,什麼叫「平臺經濟」,平臺經濟本身並不生產產品,但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之間的交易,說白了就是一種資源的統領,平臺經濟本質不是「單贏」,應該體現平臺、商戶、用戶的「共贏」。
但nice卻在通過「閃購」等手段既破壞了「賣方」的利益,又破壞了「買方」的利益,從始至終都是nice「獨贏」,這種模式註定無法長久。
在電商領域,這樣的案例已經出現大把。
如另一個平臺淘集集,企圖分食「社交電商」這一大蛋糕,卻最終倒在了自己腳下。回顧淘集集的歷程可以發現,在運營上打著高額補貼、免費流量的路子,淘集集看似高歌猛進,但暗傷也開始一點點積累,明明融不到資,卻拿著商戶的錢依舊做著高額補貼,只為流量、GMV、月活等數據好看,直到東窗事發,捅下近30億欠款的巨大窟窿。
淘集集CEO張正平最新發布的聲明稱淘集集「接下來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掛掉」,這也說明想要依靠「旁門左道」,而忽視平臺本身生態的運營的,最終都將不過是「曇花一現」。
再回到nice本身,不是想著如何從服務、質量、運營等各方面做用戶沉澱,而是通過「閃購」的方式不停「薅流量」,即便短期內能為nice帶來可觀的數據,長期來看被當成韭菜的買賣雙方們還會來嗎?沒有了用戶的平臺還如何成為平臺?久而久之nice還能靠什麼維持?
所以nice的種種行為也註定只能是短期得利,前景堪憂。
結論
誠然「球鞋電商平臺」競爭已經趨於白熱化,是因為競爭過於激烈也好,短期利益太誘人也罷,但都不應是「雲炒鞋」模式的誕生的理由。
現階段,「雲炒鞋」已然成為了過街老鼠,nice存有的僥倖心理無異於飲鴆止渴,但想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打造平臺健康生態、維護買賣雙方的實際利益,或許才是長遠之道。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財富生活》等多家雜誌特約撰稿人。微信十萬+曝文《京東走向「四分五裂」》《「維密秀」被誰殺死了?》創作者;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