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名言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從人物畫的角度來說的。而我們看到,早於他一千多年,中國的孟子就已經從識人的角度把這個啟發說得非常清楚了。
01前言
心中敞亮,眼神就明亮;否則,眼神就昏暗不明。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現代美容術已經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試驗場地,但是,仍有一點是它無能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級美容大師。別聽他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你要看著他的眼睛。觀察眼神,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巨人也好,誅儒也罷,其志氣乃表現在一尺的臉上;一尺臉上的志氣,則盡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02孟子給到我們的識人之術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裡隱藏呢?」
孟子,以儒學大師的身份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採用自己的仁政思想,但是大多以禮相待,無人真正實施他的仁政主張。奔波近20年後,孟子放棄了遊說,歸隱鄉裡,著書立說。這個識人之術,就是他這個期間整理的內容之一。
遊說諸侯,閱人無數,時間跨度較大,孟子此言很有哲理。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有關於識人論述,孔子強調了解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聽其言,觀其行」。孟子通過自己的實踐,把孔子識人之術更加細化:如何識別,那就是觀察他的眼睛,一個人的善惡邪正往往都從眼神中流露出來。
03顧左右而言他,齊王的眼睛告訴孟子,談點別的吧
孟子在齊國待得時間最久,還是齊國大夫,但是齊王只是和他探討政見,很少聽取仁政主張,後來齊國因攻佔燕國而被諸侯合兵圍攻,戰敗。這個時候,孟子才知無法說服齊王按自己的仁政主張治理國家,就放棄大夫之職位,歸隱故土。
有一次,孟子和齊宣王探討責任話題。
孟子用打比方開頭:君王有個大臣把家小託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時,家小又凍又餓,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回答:和他絕交。
孟子接著問:監獄官吏不能管好他的下屬,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罷免他!
孟子最後才問到自己想問的話題:一個國家不能治理好,這樣的國君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沒有回答,眼睛左右張望,隨後轉移了話題。
孟子說理,總是善於打比方,由淺入深,道理講得透徹,並且有說服力。這次,孟子一層一層地把自己的主張漸進式的交談,目的是說服齊宣王認可自己的道理後,再說出解決責任的問題。但是,齊宣王一直不表態實行孟子的仁政主張,顧左右而言他。孟子也就沒再往下說了,這次談話有沒有獲得認可,但是為後世留下了一句成語「顧左右而言他」,倒也是幸事。
04晏子漠視,險失賢士
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子出使晉國時,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反穿衣服的人。引起了晏子的注意,晏子眼光比較獨特,覺得此人不是普通人,就令人上前打聽此人。果然,此人叫越石父,是齊國人。是被賣身到晉國的奴隸。為了回國,他一直找機會,見到齊國使者時,就故意反穿衣服,引人注意。
晏子問清楚情況後,就用一匹馬贖買下來,帶回了齊國。
回到相府,晏子還是和在車上一樣,沒有看一眼越石父,也沒一聲招呼,就只管自己進到自己的房間,相當於漠視,相當於晾著。
越石父來了脾氣,就讓晏子的僕人傳話,要與晏子絕交。
晏子就讓僕人問為什麼?越石父說:君子不因為對人家有恩而怠慢人家,也不因為人家對自己有恩而向人家屈服。在車上,你沒有看人一眼,也沒有說一句話,可能是你一時疏忽。回到相府,你啥也沒說,更沒有正眼看人一眼,你的眼睛告訴我,我在你眼中還是奴隸。所以就請你還是把我賣掉吧。
晏子,聽到越石父的話,趕緊約見,以禮相待。史料沒有記載,晏子是否故意而為之,是否故意在考驗越石父,就這樣,越石父成為了晏子的座上賓。後期證明,晏子有眼光,發現了人才,但是差點因自己的漠視,丟失了越石父。
越石父,春秋時期齊國賢士,為齊相晏子出謀劃策,是重要門客之一。
05結束語
有句臺詞是,是你的眼睛出賣了你。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自己,對他人,對所有人都是一樣,不僅可以反射出內心世界,更是大家可以捕捉內心思想的一條重要途徑。憂慮,眼神無光;喜悅,眼神放光;低落,眼神暗淡;高漲,眼神明亮。善良,眼神祥和;邪惡,眼神恐怖。真實,眼神坦然;虛假,眼神飄忽。肯定,眼神炯炯;否定,眼神搖擺。
識人之術,也是被識之術。其中得失及奧妙,全在自己去應用和把握。
您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若喜歡小編的分享就給個讚唄。
參考資料:《孟子》《論語》《百度百科》
#爆款創造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