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閉幕。首屆大賽設86個比賽項目,共有2500多名選手、2300多名裁判人員參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此前,我國已有全國技工院校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技能大賽,這些大賽在規模與影響力上都無法與全國技能大賽相比。可以說,全國技能大賽,面向所有技能人才,為技工院校、職業院校以及各行各業技能人才提供同臺競技、切磋的平臺,不但有利於推動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而且有利於助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就業,弘揚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我國社會對技能大賽並不陌生。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參加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技能賽事——世界技能大賽,都獲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在2019年舉行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中國代表團在數控銑、數控車、焊接、製造團隊挑戰賽等項目中獲得了16枚金牌、14枚銀牌、5枚銅牌,再次榮登金牌榜、獎牌榜、團體總分第一。而2021年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將由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也承擔為世界技能大賽選拔參賽選手的重任,當然,除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項目外,還有非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項目。
技能大賽的開展,可促進技能人才培養改革,也給技能人才展示技能提供舞臺。據報導,技工院校參賽積極性高,參賽選手中技工院校學生1208名,佔比47%。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會提高對職業、技能教育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同時,與高手過招,會讓他們專注於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職業教育、技能教育,是以社會需求、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複合人才,必須敏感地根據社會需求、技術發展變化,改革教育內容和培養模式來培養人才。技能大賽無疑是一個觀察頂尖技能人才培養方向的窗口。
曾有不少專家預測,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職業教育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很多職業都將被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替代,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技能人才,而很多新職業尚未出現,怎麼培養適應新職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對此,技能大賽給出了積極回應,那就是必須緊密推進「產教融合」,面向職業教育的新時代。據報導,新基建新職業是近來備受關注的熱點,而此次大賽緊密銜接新基建新職業,相關的工業4.0、軌道車輛技術、光電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增項目,引得不少人駐足觀看。
但是,也必須客觀認識到,在我國社會要形成崇尚技能的氛圍,還任重道遠,雖然在技能大賽中選手們的表現令人嘆為觀止,展現了「大國工匠」的風採,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社會崇尚學歷,還是超過崇尚技能。雖然技能大賽的金牌獲得者,也被各地認定為技能領軍人才,但基本是參照學歷評價體系來認同技能人才。輿論對高考考場上的「狀元」、高分獲得者的關注,也超過對技能大賽,包括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銀牌獲得者的關注。一些獲得技能大賽金牌、銀牌的學生,也把參加高考(高職單招、分類高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歷,作為未來的發展規劃。
為此,我國要堅定推進破除「唯學歷」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基於能力的人才評價體系,真正形成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對於技工院校、職業院校來說,要安於職業教育的定位,聚焦培養高技能人才。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向社會展示高技能人才的風採,可以一定程度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形象,也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