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多少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
原創事務君重慶事務所昨天
最近,事務君一個居家和工作都在大渡口的朋友,因公司調動,上班地點改在了江北嘉州附近。
從此每天都很艱難——駕車從大渡口到公司,單程通勤時間要花整整一個半小時。如果乘軌道交通(要換乘),加上步行時間,耗時也相差不多。
晚上回家基本「葛優癱」。
他這樣的情況,在重慶,在中國大城市,並非特例。
近期,「超千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的話題衝上熱搜。
據中規院交通院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通勤時耗增刊》,36個中國主要城市中有超過1000萬人,佔通勤人口的13%,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
其中,重慶中心城區大於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為16%,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城市空間、交通效率、宜居水平的綜合體現,它是市民對城市幸福感最直觀的感受。
十四五時期,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重慶應予以重點關注。
1
1
通勤耗時與距離有很大關係。(以早高峰從家到就業地,全方式出行時耗平均值計)
報告顯示,北京、上海、重慶、成都通勤距離超過9公裡,通勤時耗達到40分鐘,是中國城市中通勤距離最遠、時耗最長的4個城市。
2
1
從不同通勤時耗人口比重來看,重慶離理想水平還有較大距離。
一是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例。
上述報告監測的36個主要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在76%左右。重慶為70%,在10個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1000萬)中,比重是最低的。
一般來說,一個大城市合理的通勤時耗在45分鐘以內。
長的距離可以通過快速交通支撐縮短通勤時耗,而短距離通勤可能會有更高步行、騎行比重,所以更短的出行時耗不一定就科學。
紐約2040規劃就把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90%,作為城市繁榮、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上海、南京也提出了45分鐘通勤覆蓋80%-90%的城市發展目標。
3
1
另一個是60分鐘以上超長時間極端通勤人口比重。
報告顯示,重慶中心城區大於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為16%,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超長時間極端通勤,對個體是一種極大消耗。報告稱,嚴重損害居民身心健康,容易引發一系列環境與社會問題。
國外有研究指出,上下班耗時超45分鐘,離婚率將增加40%。
事務君查了一下,2019年重慶離婚率5.00‰,高居全國31省市之首,不知道社會學家們有沒有研究過其中交通出行的因素。
4
1
重慶平均通勤耗時較高,除地形原因,也與交通狀況有很大關係。
重慶是全國最擁堵城市,交通面臨軌道交通分擔率低、組團之間通勤交通問題嚴重、道路管網密度過低等問題。
2016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道路網密度提高到8公裡/平方公裡」。
重慶路網密度還低於這一要求。據中規院交通院2018年《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監測報告》,截止2017年底,重慶城市建區路網密度為6.49公裡/平方公裡。
當年全國僅深圳、廈門、成都三個城市達了8公裡/平方公裡的水平。
軌道交通建設也有待提升。據今年5月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重慶1公裡軌道交通覆蓋通勤人口比重為24%,不及武漢35%的比重,以及成都的32%。
2020年,成都軌道運營裡程已突破500公裡,超過了重慶。原因我們在此前文章已有分析。
5
1
組團之間通勤交通問題嚴重,反映的是職位分離度。
1公裡軌道交通覆蓋通勤人口,其實就體現了軌道線網與職住空間組織的匹配度,比例不高,說明產城融合水平還有待提升。
調查顯示,居住與上班距離在5公裡範圍內最理想。它也被稱為幸福通勤。
《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重慶這一比重為48%,在36城中,排名靠後。北京最極端,僅有38%。
重慶城市擴張模式,使部分區域職住分離比較嚴重。
如重慶主城內環以外的地區,過去的發展更多依靠行政力量擴張,空間資源的消耗快於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能力,由此帶來職住分離、新區與老城潮汐式通勤,加重了通勤困難和時耗。
所以,未來實現就業與居住的均衡布局,是重慶提高通勤效率最根本途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