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熟悉的一套言辭,直讓人想起軍訓時憤怒的教官,或者是駕校訓練場上恨鐵不成鋼的教練,太有「內爹味兒」了。
向來主打「耿直人設」的黃子韜又登上了熱搜。
過程是這樣的:在綜藝節目《創造營2020》中,一組隊伍表演完後,大張偉回頭問其他選手還有沒有要上臺挑戰的,宋茜也直言這是最後一次坐上成團首發位的機會了。
眼見只有寥寥幾位訓練生選擇挑戰,黃子韜怒而起身,讓到現在為止不曾舉過手的人舉一下手,得到反饋後,再次提問為什麼。
選手劉念說自己很膽小;選手張藝凡則稱,覺得自己才不配位,不敢參賽。
因為過度緊張,兩人甚至連話都沒說完整,就在鏡頭前哽咽著留下了眼淚。
這種露怯的態度引發了黃子韜的不滿,他當場發飆,還貢獻了熱搜金句:「能行就行,不行就走!」
在發言前,黃子韜看到兩位哭哭啼啼的女生,他的憤怒值可能已經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了,否則也不會以「你知道我為什麼那麼煩嗎」來開頭。
那黃子韜,你知道我為什麼那麼煩你嗎?
「爹系」評委,大可不必
黃子韜的發言並不長,但可謂咄咄逼人。
首先讓我不滿的是他的肢體語言。
他一手拿著話筒,另一隻手一直在隨著他情緒的推動上下起伏、指指點點。這個動作讓我想起了小學愛數落人的班主任——他們好像恨不得手指就是教棒,能戳戳各位小朋友「不開竅」的腦袋,點石化金。
而他的表情也更是「嚴厲」:眼神凌厲,嘴巴微張,愛豆必修的表情管理逐漸失控。
最後,再回顧一下黃子韜的話術和語氣:「給你們這個舞臺,不是讓你們表達情緒,來哭的。能行就行,不行就走!」
他也許是想告訴女孩們,競技是殘酷的,所以要珍惜表演的機會,尊重舞臺和對手,好好表現自己——
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卻凌駕在被批者的感受之上,缺乏最重要的同理心。
而且,所謂的「嚴厲」絕不代表著連罵帶吼。
「……來了以後還不舉手,上來以後還哭!你告訴我你們來幹什麼的,前面那麼多人給你們做了榜樣,還不出來!」
這熟悉的一套言辭,直讓人想起軍訓時憤怒的教官,或者是駕校訓練場上恨鐵不成鋼的教練,太有「內爹味兒」了。
更何況,這些女孩也絕不像他說的「只能比膽小」「只會哭」那麼不堪。而導師的作用,也不應是用mansplaining(編者註:以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向他人解釋,且認定對方所知甚少)的口吻去質疑、批評、詰問舞臺之外的個人情緒。
在他滔滔不絕地批評的時候,鏡頭曾經切換到選手席,女孩們全都神情凝重,被針對的幾位女孩更是極度不安。
毫無疑問,黃子韜「鎮住場子」了,但這一基於不平等地位的鎮壓行為,讓人相當難接受。
讓我們再看看其他導師的做法:
黃子韜說完以後,毛不易趕緊出來圓場。他鼓勵學員們要抓住有限的機會,在選擇之前不要瞻前顧後,因為遲早也是要登臺的,所以過多的糾結沒有太大必要。如果錯過了機會,最終只能抱憾離開舞臺,這樣是比較可惜的。
在同類型綜藝《青春有你2》中,蔡徐坤也遇見了同樣的狀況。在他問出有沒有人想battle後,選手們又敢又怕,有幾位猶猶豫豫地舉了手。蔡徐坤把battle的機會給了許佳琪,因為「機會只留給第一個舉手的人」。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選手願意舉手。
上述兩位想表達的意思或許和黃子韜一樣,但前後對比一下,就差距立現了。
別給「爹味式教育」開脫
在相關微博的評論區裡,還有不少人認同了黃子韜的做法。
總結一下,大概有如下理由:首先,在黃子韜開口之前,張藝凡她們就哭了,令人莫名其妙。何況是她們自己膽怯,一而再再而三地退縮,才導致評委們一直在問有沒有選手沒有舉手挑戰。
再者,既然她們選擇了進娛樂圈,就應該擁有強大的心臟,這樣畏縮的颱風和緊張的心態根本在圈內無法生存。
這幾點強調的是,女孩們掉眼淚的錯不在黃子韜。
可是,我們非要接受這種「打擊式教育」嗎?
撇開節目中的爭議不談,生活中不少人對「哭」這一點的態度,就讓我蠻不舒服的。
每個人的情緒敏感點不同,淚點高低也各有差異,有時候難免突然激動,忍不住就掉眼淚了。這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理反應,並不能作為對當事人勇氣、性格、才能的評價標準。
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碰到以下回應:
如果恰好是男孩子愛哭,會被貼上「愛哭包」、「像個女孩」等類似標籤,如果是女孩子是愛哭,可能會得到「矯情」、「任性」、「作」之類的評價。
我曾經聽過的還有:「怎麼又哭啊,有完沒完?」「多大點兒事兒啊,就知道哭!」
先誇大事實,給別人貼上「愛哭」的標籤,然後否定這種情緒抒發的方式,認為「哭」就等同於脆弱、沒能力、不會解決問題。這樣一套連環招,徹底汙名化了「哭」這一行為。
更令人窒息的是,這些拿哭來貶低他人的人,往往不能給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就像網友們吐槽黃子韜那樣,他雖然指出了練習生們存在的問題,但卻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以及具體、可落實的建議幫到她們,就顯得極為糟糕。
我們的文化裡,一直在強調「嚴師出高徒」,在很多家庭中,家長們也遵從了「慈父嚴母」式的配置。
我們中的很多人,從小到大都在有威壓的班主任、「嚴父」支配下的恐懼中成長。早戀了、成績退步了……只要違背了長輩們的意願,都可能遭受「棍棒教育」。
在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中,掌握權力的人通常會採取嘶吼、打罵、威脅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等到他們情緒爆發完了,可能又會轉而給你一些安慰,說點「為你好」等「漂亮」的場面話來體現他們的「情商」——讓你不至於太反感他們。
而他們的邏輯也可能難以自洽,充滿刻板印象,採取雙重標準。
例如,黃子韜不允許學員在舞臺上哭,隨意宣洩情緒,可他自己不也是在發洩嗎?觀眾、其他選手和導師在內的所有人,為什麼要被迫圍觀,為他買單呢?
如果「教育者」本身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但零共情又缺乏令人信服的專業素養支撐,讓整個交流都變成反覆確認自身「權威感」的過程,那這還是在對話,而不是在精神控制嗎?
另外,既然這套「為你好」的邏輯是屢試不爽的萬金油,那下次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我們能否也能粗暴地回敬幾句而不受批評,「給你這個評委的位置,不是讓你表達情緒,來吼的。能行就行,不行就走!」
畢竟,這樣也是在讓你進步、吸收到不同觀點,「為你好」呢。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