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樊多多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2015年5月10日,第二屆「中國長壽之鄉」浙江·仙居授牌儀式在仙居縣下各鎮新路村舉行。這是仙居繼桐廬、永嘉、文成、麗水之後,全省第五個獲此殊榮的地方。
「中國長壽之鄉」是一張含金量極高的金名片,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它由中國老年學學會評審認定,評審標準極其嚴格。就在仙居獲得此項授牌之後的第二年,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於2016年1月21日發布公告,表示即日起停止受理「中國長壽之鄉」的申報工作,仙居由此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長壽之鄉」。
這次的百歲老人尋訪之旅,我們再次把目的地定在仙居,去感受中國最後一個長壽之鄉的康養魅力。
出仙居縣城,駕車往東南方向行駛4裡路,還沒看夠永安溪的美景,管山村就到了。
接待我們去訪百歲老人的是管山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田忠,他的母親是管山人,這個古村也承載他在外婆家的很多美好時光。
皇室後裔福蔭管山
仙居縣有3個街道,分別為福應街道、安洲街道和南峰街道。我們要去的管山村屬於南峰街道,有趣的是村裡一山一塔均以安洲為名,可見這「安洲」二字不止和管山村有歷史淵源,還是仙居人心裡的老故事。
走在管山村的老街上,陳田忠跟我們講著安洲和管山的故事。唐武德年間,安洲山還不叫安洲山,那時稱「九旬山」。隋朝時,天台宗五祖灌頂大師(561-632)經過此地,看到山下村落被永安溪主幹和支流環抱,水流湍急,經常有人溺水而亡。於是發願說「如果這條溪變為平地,我願在此講經普度眾生。」話音剛落,溪水立即退去,白沙露出而成平地。於是灌頂大師便在此處講授法華經,為眾生弘法。從此九旬山便改叫安洲山。這就是記錄在《佛祖統記》中的故事。當然,關於灌頂大師與安洲山的故事還有很多版本,內容梗概大致相仿,都與佛家的慈悲普渡有關。至於管山的來歷,則是因為村子位於安洲山腳下,同時取大師的一個「灌」字命村名為「灌山」,年長日久地叫著叫著就成了「管山」了。
站在老街上一眼就能看到矗立在安洲山頂的安洲塔。雖然沒有近距離親見,遠望去的七層輪廓還是很清晰的,塔體端莊,能感覺到它的雄偉和可以想像的做工精巧。據說這安洲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算起來距今也是有457歲「高齡」,但是這跟安洲山史傳的形成年代唐武德年相比,幾乎還有「千歲」差距。
圖 | 李氏後裔九進士,笑傲科場
永安溪畔,安洲山與對岸的南峰山隔岸相對,山上的安洲塔與南峰塔又似隔空對話,管山村這一山、一水、一塔的格局讓我們格外感覺古村的寧靜,更加佩服當初遷始祖的高瞻遠矚,也因祖先的世代化育,才讓這個李姓古村人才輩出。這遷始祖就是李唐皇室六代孫古道公。李道古曾任鄂嶽觀察使,後攜夫人及第三、第四兩個兒子於唐天寶年間隱居管山小峽嶺,隨著開枝散葉,李氏遂成為望門大族。宋朝時期,管山村出了九位進士,父子、兄弟、叔侄皆進士,足可笑傲科場。我們今天要去看望的百歲老人李妙香也是李氏後人。
歷百年心境從容
李妙香老人住在管山村的東面,現年已是103歲高齡。老人家的一日三餐由女兒照料,除了吃飯,其他時間喜歡出去走路,腿腳還很靈便。
看到老人時,她在屋中正坐,顯然是在等人。原來是陳書記提前告訴他會有政府的人來安排體檢。仙居倡導慈孝文化,民政服務老人也做到了村裡,經常會有送餐、理髮、體檢之類的上門服務。除了聽力下降,李奶奶記性還不錯,一起來家裡的人,除了我們是生人,其他同來的都能叫出名字,尤其對陳書記很熟,一屋子人說著仙居話,你來我往,笑聲不斷,好不熱鬧。我們雖然聽不懂,依然被淳樸的笑聲感染。知道我們從杭州來,李奶奶有點不好意思地一個勁兒說你們路這麼遠來,很難得,沒什麼東西好招待。
圖 | 百歲老人:李妙香
李奶奶年輕時信仰佛教,念經、吃素近七十年,經常去寺廟裡拜佛。因為信仰誠摯,還得了個「吃素人」的雅號,逢到村裡有老人過世,她也會去給老人念經超度。在飲食方面,李奶奶的女兒給她做飯後,她就隨緣了,不挑剔,做什麼吃什麼,包括魚、肉等。這些年李奶奶又出名了,原來是因為百歲後的她依然喜歡到處走走,在管山社區大家都知道這麼個愛走路的老奶奶。有時李奶奶只是在家門口坐坐,如果碰到陳書記來辦事,還會熱絡地問他:「你今天怎麼走到這裡來啦?」
村裡的漂亮石窗
站在管山村老街,可以遠望安洲塔
問她身體好不好,她說自己身體好也不怎麼好,壞也不怎麼壞。又問我「沒事不?」陳書記翻譯說是問我身體好不好。而後忽然又問:自己下輩子還有「人」可以做嗎?
李奶奶年輕時很漂亮,使得一手好雙槍,是個文武雙全的奇女子。因為歷史原因,一度上山做了土匪。再回到村裡居住後,又經歷了文革的苦難,受了很多苦,甚至被綁起來吊在樹上一天一夜。她沉默地接受了一切,受再多的迫害都是不吭一聲。是性格堅韌隱忍也好,是有佛法支撐信念也好,李奶奶熬過了最苦難的時期。大概是一段又一段異於常人的經歷,讓李奶奶走過了百年的歲月長河,依然笑容溫暖,那眼神裡偶有迷茫,就像她對前世今生的發問,但更多的是遍嘗世間冷暖後胸懷的平淡從容。
圖 | 管山村的「三透九門堂」
據社區老年協會的會長說,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多個,90歲以上的有10個,過世的還有一對百歲老人夫妻呢。走到管山祠堂,這座建於清朝康熙辛酉年(1687)的宗室祠堂幾經修繕後,現在是村裡老人的休閒樂園。坐在裡面的老人有的搓麻將,有的在打牌,有的在閒聊,見了我們顯得有幾分好奇。聊天時會熱心的推薦我們去看南峰聳翠「三透九門堂」和進士鄉,那些都是村裡引以為傲地歷史遺存。
山上青天山下溪,白雲流水兩相宜。
丹成共爾南山老,採採松枝亦療飢。
管山村已有1200年歷史,站在永安溪畔眺望南峰山,想像著神仙修丹飲露的世外生活,再回望藍天白雲下的安洲塔,內心竟也升起一種平靜。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會專訪】百歲老人李妙香:承佛宗皇韻慈孝遺風氣質,歷百年笑看安洲風雨從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