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想要修行有成就,持戒和智慧缺一個都不行!

2020-12-26 每日一首佛歌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

這個時候,有圓暉上人者,圓暉上人是玄奘大師的再傳弟子,玄奘大師在印度跟戒賢論師學。印度當時佛法最興盛的地方就是那爛陀寺,幾萬人在那學佛,戒賢論師是那爛陀寺的主講。那麼戒賢論師跟誰學的?戒賢論師是跟護法論師學的,護法論師是唯識的大德,護法論師又跟前面的大德學,一代一代傳下來,就這樣。

那麼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以後,他的弟子很多,當然神泰、法寶、普光這下面再傳下弟子就是圓暉上人。「上人」就是有德之人叫上人。慧炬熾然,戒珠融朗。「慧炬」就是智慧就如燈光一樣熾然向上。這個「熾然」,這個「慧」,所以這個名詞多少好!你看,我們的智慧在那地方用「聰明」,很死板的,遇到環境以後死板得不得了,不叫智慧;「熾然」是一點呆板都沒有的,一點執著亦沒有。

非常自然,如燈光一樣,你看那燈光,油多了它就滅了,油少了不能著,恰到好處,這點油滅了,馬上上去了,這邊油還沒有完,那邊油馬上就升上來了,這燈光一點也不斷截,熾然向上,沒有呆板和執著,這叫「慧炬熾然」。我們現在,你要學法,在那地方,越學越死板,眼睛發呆,坐在那裡人盛飯了也不知道,等飯盛完了以後去,這個智慧就不叫智。

戒珠融朗,他的智慧很大,持戒怎麼樣?所以佛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持戒,一個要有智慧,另一個要持戒。有智慧,你不持戒就談不到智慧,所以要持戒!「戒珠融朗」的「融」是很融合的,圓融!而我們持戒,「我就要是這樣子的」,在那地方一犟子一塊的(「一犟子一塊」是山西土語,表示這個人就跟犟牛一樣,性格固執倔強,不會融通),雖然他持戒了,卻不理解戒的真實含義,不叫「融」。

「朗」,就是如水晶一樣,裡頭沒有夾雜。怎麼不夾雜?我們持戒就是清淨的、無我的、涅槃解脫的,不要夾雜「我」。外道就是這樣的,有些「我要閉谷了」、「我要不吃飯了」、「我要打餓七了」,或者他認為正確的這些,那雖然也叫修行,但那裡頭不「朗」,夾雜有其它的思想,你的知見不一定正確。

後來之美,在玄奘大師以後的三個大德的後起之秀,沒人再比得上他了。先達所印,前面好多的高僧大德也都印證的,他確實是了不起的,不是我一個人說的。幼好斯文,上人從小就好學,特別喜歡《俱舍論》。這個從小喜歡,就如我剛才說的,雖然你這一生當中聽不懂,只要你堅持好好去學,聽下去。

種下這個種子了,下輩子一聽到這個《俱舍論》就喜歡,從小就喜歡這個《俱舍論》。你喜歡,將來就能通達。長而獨得,長大了對《俱舍論》的見解有獨到之處,什麼叫獨到之處呢?就在你內心當中有證的,現量地證的《俱舍論》當中的見地。嘗因暇日,見為討論。

我經常有閒暇的時候就與上人坐到一起,向上人求學,討論《俱舍論》。餘時迫俗塵,「餘」就是我,賈曾自己是大官,世俗的那些塵事太多了,倦於周覽,沒有時間來周遍地學習這八千頌的《俱舍論》。我雖然很喜歡,但是沒時間學習,乃求略釋,這個就是緣起,就這個原因,我求他作略釋。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佛教:念《心經》中的咒,究竟有多大成就?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二、持戒所謂的持戒,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戒掉妄想與執著,也唯有把這些舍掉之後,內心才得以清淨,修行者才有可以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因此,這裡的持戒並不是專指佛教之中戒條,而是以戒為律,用以規範自己的內心與行為,這也是佛一直強調「以戒為師」的道理。
  • 持戒能得到十種利益,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圓滿你一切的智慧 | 妙法蓮華經淺釋
    這十種的利益:(一)滿一切智: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圓滿你一切的智慧。(二)如佛所學:和佛所學的是一樣的;佛就是以戒為師,所以才說「金剛光明寶戒,是諸佛之本源」,諸佛都是從這個戒生出來的。現在你持戒,智者不毀謗你,而且還讚嘆你。所以你想要人家讚嘆你,你就不要爭第一,不要去搶第一。你要做出來事情做得第一,誰能做得最好,誰就是第一;做得不好,你就是第一,也是一個假的,沒有用的。你看那些個演電影的,有做皇帝的,又有做娘娘的,但是他那個是假的。雖然大家看他是皇帝,哦!這是影帝呀!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
  • 我見是無始病根,必應依佛所說法,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遵依儀軌、持戒、懺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
    遵依儀軌、持戒、懺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 增長,解行成就。】  這一小段,對我們修行來說非常重要。要想真正發心修行,這幾句話要記住。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我們本來跟十方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今天會落到這種地步?佛也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佛教:為什麼皈依後要持戒,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福報從這裡來
    這些戒律其實不難做到,受戒之後持戒才有功德,而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議,有諸多現世的利益可以使我們修行更加精進。《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鹹皆稱讚,諸魔遠離。《長阿含經》云: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鬆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灑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 佛教:一個學佛者的信念,從發願開始
    佛在《金剛經》中說: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如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一個學佛者,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信念,心中有佛,念念與佛相應。
  • 淨土宗對修行人的六大貢獻
    淨土宗這一個法門對佛教修行人的貢獻有哪幾點?以下簡略舉出六點:第一點、指出人生永恆之歸處很多人雖然學佛修行很多年,但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不曉得人生的去處在哪裡;不曉得永恆的歸處在哪裡。淨土宗就有一個貢獻了,它直接指出我們永恆的歸處就是極樂世界,是最安穩、最究竟的永恆的歸處,那裡是成佛的境界。
  • 修準提法不需要持戒嗎?
    時常聽到說修準提法者在家人不用持戒,是否完全如此呢?且看如下分析: 一、經典記載「不揀淨穢」 一般認為佛教的修習必須持戒律,但在準提經典中均提及修持準提可「不揀淨穢」 1、佛言:此咒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潔速得菩提。
  • 佛教:世上真的有佛菩薩嗎?別再愚昧了!
    世上真的有佛、有菩薩嗎?如果有的話,在哪裡?如果沒有,我們為什麼要信仰佛教?相信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都會有此疑惑。不明白可以解惑,但是切記不要迷信、走錯了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都嚮往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極樂世界遙遠,如何到達?一個念頭足矣。念佛修行當以修心為要,「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一顆清淨善良的心比任何外在形式的「賄賂」都更有效用、更有功德。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可能從小就被灌輸了「佛教是迷信」這樣的觀點,這是對三寶的嚴重詆毀。
  • 佛教中的咒語有什麼功德利益?
    咒語,聽著看似非常神秘,你可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佛教咒語,是一種不能用言語說明的特殊力量秘密語,是在祈求息災、增福開慧時所唱誦的密語。
  •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
    佛教:讀經可以開智慧,持咒可以得到功德,為何都比不上一句佛號。讀經可以開智慧,畢竟有開慧的楞嚴之說,就是《楞嚴經》。讀經能不能開智慧?能。什麼道理?因為你修的是戒、定、慧。「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持戒。你就照著這個規矩去做,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讀一千遍,就開智慧。
  • 佛說:你的「知見」理解錯了,再怎麼修行用功都是徒勞
    戒定慧三學和無漏三學這二個還是有點差別的,增上三學有二種含義:首先第一個是增勝義(所趣義),第二個是最勝義。所趣義,就是讓我們的戒定慧功德不斷地向上增長。我們持戒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禪定。反過來說,禪定從哪裡生起來?就從持戒。
  • 佛教:三種人念此咒,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有你嗎?
    佛教:這三種人念此咒,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看看有你嗎 | 文:金剛智慧海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在神謐幽冥的法界裡,楞嚴咒,就是那支又高又響的穿雲箭。聽到召喚的各路神明鬼靈,馬上匯聚過來,看看召喚的人,有什麼指令。
  • 佛教最神秘的一個分支,因為太過於強大,竟然被皇室下令封殺
    大家好,我是老陽,最近一直以來都和大家聊水滸,有些朋友也和我們反饋,想聽一聽佛教的知識,那麼老陽也開設這個新課程,和大家聊一聊佛教知識,當時原來的聊水滸還是照樣進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教宗,以說法為修行,和人說法也是修行哦,你首先得搞懂經文裡面說的什麼吧,再其次你得自己實踐了,你才能教別人吧,教宗就是這樣修行的。律宗,以持戒為修行,佛說了很多戒律哦,往小了說有250比丘戒,往大了說有八萬四千戒律,無時無刻的你都得持戒,你能做到嗎?當代大德,弘一法師即是律宗高僧。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佛教:家中設置佛堂,這3點規矩,你需要注意
    一、佛堂放置的位置佛堂原本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當然是越乾淨和安靜最為好。一定是不能夠靠近廁所和處理垃圾的地方,廁所和垃圾方是比較汙穢的地方,在另外的場中都是極其腐敗惡臭的氣味。人修行是需要一個乾淨舒適的道場的,如果有這些東西,你如果在佛堂靜修或者入定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的嗅覺就特別的敏感,就會讓你無法安心的打坐,同時佛菩薩也是不喜這些氣味的。另外人們都常說,佛在西邊道在東邊。佛像儘量安防在西邊的朝陽的地方,當然了如果西邊沒有位置,在任何乾淨的地方都是可以的,畢竟佛在哪裡就是西邊。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目前做的是關於《法寶壇經》的宣講分享系列。如果用很大篇幅來講解有關「戒律」方面的法,會有點跑題;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佛教的戒律弘深,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宣說清楚的;一帶而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第三個原因是我們佛教的「戒律」還是有區別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