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影響,CBA聯賽處於延期狀態,最近也一直在關注CBA的動態,但是突然又想到了在2019年10月份,CBA聯盟官方發布的工資帽措施,今天就這一制度淺析一下對CBA發展的影響。
我們知道這個制度是在去年的男籃世界盃後發布的。也就是說,這個措施的發布和世界盃失利是有一定關係的,但不是佔主要原因。只是在這個時間是最適合的。眾所周知,目前咱們參加CBA聯賽的各個球隊基本上都是常年虧損的。除了球員工資外,球場安保費用、青訓費用、教練組費用等都是投入非常多的,再加上球員高額的工資,那麼球隊的投入和回報是完全不對等的,也就是長期虧損的。雖然虧損,但CBA又不同於NBA,CBA很多球隊是有國企背景的,所以大部分球隊還是能撐得過去,但是這種情況不會給CBA帶來良性發展,相反會是CBA聯賽發展越來越慢,甚至是停滯不前。基於這個原因,CBA出臺了工資帽措施。
既然下賽季(2020-2021)要實行工資帽,那麼對球員會產生什麼影響?
公布的工資帽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從2020-2021賽季開始,初始工資帽為3600元,上限4800萬元,下限2400萬元,浮動1200萬元。而單一球員的最高合同為該賽季的初始工資帽的25%,也就說下賽季球員個人工資最高900萬元。這一條是直接影響到球員收入。按照這個金額的話,下賽季的球員中會有很多定薪球員。但基本不會影響現有的定薪球員(周琦、郭艾倫、易建聯等),畢竟球隊為了得到好的球員會拿出高新的合同來的(這個和NBA一個道理),雖然有了工資帽措施,但球隊會在獎勵制度中想辦法,例如單場獎金、季後賽獎金等等。
如果高新球員不受什麼影響的話,那麼那些球員會受到影響?答案是:中下遊球水平球員。因為球隊的大部分薪資被高薪球員拿走,那麼中遊水平球員和中下遊水平球員的薪資就會受到限制,這部分球員如果不努力改變的話,在這種措施下是很難拿到高薪的。而高薪球員如果出工不出力的話也很少拿到之前的薪水,所以該措施激發了球員的競爭性和球隊的競爭性。從這一點來看,對球員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積極作用。
公布的工資帽措施當中,有一條是對外援的,那就是:暫不設定外援工資帽。單從這條措施我們可以看出,下賽季對外援的工資沒有限制,球隊依然可以尋求高水平外援,像遼寧隊的史蒂芬森(年薪400萬美元)。但從整個球隊的基準值來看,如果籤約高薪外援的話,球隊基本上會很難,因為外援佔據了球隊大部分的薪水,回報有限而本土球員的積極性又收到打擊。所以我想很少會有球隊這種操作。看似不受限制,隨之本土球員的競爭,我想這也是外援限薪的前奏。
說完了對球員的影響,我們再來說一下對球隊和聯賽發展的影響。
工資帽措施實行以後,不出意外的話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租借球員會增多,從高薪球隊向低薪球隊租借,因為CBA有很多球隊大量球員進不了輪換陣容但又不得不支付薪水,而有些球隊沒有青訓,沒有儲備球員,只能靠租借渡過難關。球隊不失去球員的所有權,還能降低工資帽,又能掙到一部分錢,何樂不為。
如果後期外援的工資受到限制後(這是個趨勢,我想很快就會實現),球隊想用高工資挖角球員的話,是很困難的。因為頂薪限制,得有薪資空間才行。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球隊把錢花在青訓上面,因為只有青訓球員超過工資帽續約好處(實際合同工資支出超出工資帽上限或者低於工資帽下限的俱樂部,應向聯盟繳納青訓調節費(比例逐年遞增,2022-2023賽季起為100%))。所以對球隊和聯盟發展來說都是積極向上的。
總之,下賽季開始實施的工資帽措施,不管是對球員、球隊還是對聯賽的發展,都是意義非凡且有積極作用。我想我們的聯賽也會開始重視青訓--看重運營管理--加強球館建設--增加收入--聯賽值錢的良性循環上。雖然任重道遠,但天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