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中的12個思想精句,深度了解自我,遠離孤獨和異化!

2020-12-12 文眼看世界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此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心理原因,並描述了現代人處於自由與孤獨的兩難狀態的困境,指出現代人的生存處於無意義的異化狀態,並指出克服這種狀態的積極途徑。弗洛姆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入手,對於人生存的內在矛盾性,以及現代人不斷爭取、獲得自由後,卻又不斷發生異化、逃離自由、不斷陷入孤獨和自我迷失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的解析與批判。

《逃避自由》是弗羅姆確定其畢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為人道主義哲學家的成名之作,該書奠定了他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進行綜合考察的理論起點和基礎。那麼,此書都有哪些關於人類逃避自由的思想精句呢?我們從此書中能獲得哪些重要的人生改變和生命躍升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深度進入。

《逃避自由》中的12個思想精句,了解自我,認識主體意識,讓自己遠離孤獨和迷失。

1,人越成長,越獨立,越與外界減少聯繫,越少束縛,也就越自由,相對地,越孤獨。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所以要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

2,擺脫本能決定其行為,讓理性代替本能,真正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這是任何個體都必須經歷的一個成長過程。

3,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就是事物發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可把握的規律,人越是認識這種必然性,並利用這種必然性,人就越自由。自由自在意味著擺脫無知束縛,回歸主體意識,把握自身命運。否則就不自由,不自由源於對必然的無知。

從不自由到自由,就是從規律的被動遵從者轉變為對必然的主動把握者。不是被動地被規律掌控、無為地等待規律的作用,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未來會是怎樣,甚至對當下也是一無所知、不知所措,一切都是偶然性的組合,自我迷失,主體意識被恐懼和憂慮取代;而是把握必然,順應規律行事,主動地與其他主體和客體建立積極的、良性的、穩定的聯繫,在實踐中認清自身所處的地位、所處在的社會關係。

4,當人類從與自然界同一的狀態中覺醒過來,發現他是一個與周遭大自然及人們分離的個體時,人類歷史於是就開始了。然而,在歷史的漫長時間中,這種覺醒一直是隱晦不顯得。人類歷史的真正開始在於人與自然界相分離,並且在心理上主體意識到這種分離。至此,人的主體意識開始確立。人的這種主體意識或自我意識產生後,開始有了哲學反思、宗教信仰、以及科學和理性,後來的一切思想和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人類逐漸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個體化過程也在不斷完成。

5,隨著工業、新的科學、技術不斷的湧現,人類自身獲得空前的發展,愈加地遠離他人、遠離自然,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統一狀態。人類擺脫束縛,逐步掌控自然,主體意識空前覺醒,在理性和技術的指導下,人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世界、把握規律、改造世界,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權和自由。此時,有些人因為得到太多的自由、擺脫了一切的束縛和與大自然的聯繫而迷失了自我,孤獨和恐懼侵佔了他們的意識,他們不知所措,喪失精神信仰。於是,異化的資本、極權、宗教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對這些人的掌控權,這些勢力從人的世界中產生,又逐步發展為不受人控制、外在於人、人們反而受它掌控的勢力,這種勢力從某種意義看,是反人性的,是遏制人的個性發展的。

6,個體進入成熟期後,肉體與自我意志同時成長,真正意識到自身的獨立地位,開始有意識地同時是有能力地發展自己的欲望,不斷的成長壯大,擺脫原先來自父母的束縛,一切都由自身所掌控。然而,自由給有些人帶來的並不是個體的充分發展和幸福的生活,而是內心的孤獨、憂慮和不知所措。

7,在個體化實現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不受人控制的、外在於人的異化。克服這種異化的途徑就是要把握好自我與外界的關係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在生產、交往、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式各樣的關係如:血緣關係、工作關係、生產關係等。

8,人永遠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必須把他放在歷史中、現實中去理解和把握。人們所產生的孤獨感、想要逃避自由的想法是一種心理上的神經錯亂和情感迷失,是與現實相脫離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現實,並樹立一種與現實相符合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現實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人格與品質,拒絕宗教信仰的迷惑,保持「我之為人」的完整,不唯西方文化是從,不唯權威是從,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9,基督教徒對教會的依賴,對上帝的信仰,是一種對自我個體性和完整性的放棄,他們從一個枷鎖中逃出來,又迫不及待地進入另一個枷鎖,接受上帝的一切信條並遵從它,不去懷疑它是否有利於自我完整性的發展,當他們面對上帝時,他們不再是理性的人,而是沒有思想的奴隸,他們背叛了人性,喪失了對自我內在的探尋。

10,個體化過程給人帶來的除了自由和對自身的發展,還有在此過程中努力獲得又逐漸迷失的「主體意識」。人類社會和人不斷成長,逐漸認識必然,認識理性,發覺個性,獲得自由。理性和個性越發展,人越自由,就越孤獨,越懷疑。自由對人來說不僅意味著擺脫束縛,同時給人帶來孤獨感。因為人在自身發展中不斷擺脫外界的束縛,與外界的聯繫日益被割斷,孤立感給人帶來不安全感,所以人們為了擺脫孤獨,就要逃避自由,重新尋回安全感和歸屬感。

11,要想擺脫孤獨,就得通過愛和工作使自己自發地與世界聯繫起來,藉此表現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能力,同時在不放棄自我尊嚴和獨立性的前提下實現自我、自然、他人、三者之間的融合。

12,屈從於權威,將自己交給別人,完全放棄自由,放棄自我,放棄個體的完整性,通過填平自我與世界之間已形成的鴻溝來克服孤獨感,用外界對自身的掌控來確定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人生狀態,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自由理解。基督徒對上帝的依賴就是這種。

相關焦點

  • 精選了加繆的48個名句,一起來了解荒誕和異化!
    他的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等,這些作品表面上看是屬於文學,是小說,但其背後實際上更深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分析,深刻的揭示出人在異己世界中的窘迫與孤獨、人格與價值觀的日益異化、人在面對外界時所做出的自由選擇、以及罪惡與死亡的不可避免。
  • 《時間中的孩子》:異化的心靈何以被解救?尋回那個心中的孩子
    接下來,我將從「兩類時間中的孩子, 無序社會帶來的異化,找尋每個人心中的「孩子」的必要性」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這部小說的深意。01兩類「時間中的孩子」小說中, 凱特的神秘失蹤,讓小說的人物逐一登場,總體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成人找尋心中孩子的狀態:一種是過度找尋,逃避責任,另一種是找到平衡,尋回活力。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自然辯證法》中論述了許多自然科學理論,卻未出現「技術」一詞。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
  • 想要逃避孤獨?只因你沒認清孤獨並發現它的價值
    是否因為孤獨而感到過痛苦? 有人為了逃避孤獨,而選擇夜夜笙歌;也有人因為害怕寂寞,而甘願磨平自己的稜角。 然而,在兜兜轉轉的人生劇本中,逃避孤獨的人往往只會變得更加痛苦。 既然孤獨讓人如此不安,你有想過要去了解「孤獨」嗎?
  • 孤獨,是一種最昂貴的自由(深度好文)
    獨處的人生並未讓他感到失落,相反,卻從中汲取了力量,充實了自我。 正所謂:「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世間的慌亂和嘈雜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唯有獨處才能真正尋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安寧。
  • 卡爾維諾的反異化追求,由《我們的祖先》中三個故事通向自由
    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
  •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深度好文)
    當我們無法學會與自身獨處,無法自行發掘生命中的精彩與美好,我們便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寂寞的人一開始總是傾向於與他人聯結,但是若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那麼越是在人群中,寂寞便越是強烈。因此要想真正地擺脫內心的寂寞,我們首先必須學會獨處,由內而外地認識自己的興趣之所在,悅納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進而才能走出房間,在太陽底下自由地探索。
  • 《風雨哈佛路》:解讀迷途少女自我拯救背後的現實意義
    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這是一個擁有孤獨靈魂的迷途少女實現自我拯救的簡單故事,卻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娓娓道來後足以引起我們的共鳴和反思。就這樣擁有孤獨靈魂的迷途少女麗茲走上了一條自我拯救的道路,並憑藉著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最終考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勵志故事。
  • 鋼琴女王阿格裡奇的孤獨:她逃避一切,除了愛情
    依然不是獨奏音樂會———42歲後她就拒絕獨奏———這次跟她合作的都是丰神俊美的青年音樂家,古爾達的兩個鋼琴家兒子Pau1和Rico,法國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和他的大提琴家弟弟戈蒂埃,指揮家克裡斯蒂安·阿明。怎麼說呢,你感覺不到那是一個老人和一群年輕人的對話,而是1個天才少女和5個天才男孩的嬉戲和舞蹈。
  • 12個深度哲人語錄,讀懂踐行,遠離迷錯愚痴!
    12個深度哲人語錄,讀懂踐行,遠離錯迷愚痴!都哪12個哲人和語錄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深度進入。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波伏娃02好的社會絕不是人服從人,而是服從於法律和正義。
  • 末日世界人類異化成甲蟲,孤獨的男女在隱秘中完成了超現實的交合
    在《洞》中,人類文明分崩離析,被異化成甲蟲的人蜷縮到黑暗中。 人們無依無靠,整個世界就像一片廢墟,這洞是孤獨的出口嗎?男主開始對洞下世界進行窺視與試探,孤獨的男女在隱秘中完成了超現實的交合。 終於,在世界末日,他們共享了彼此的孤獨。
  • 理解情緒勞動:從異化到治理術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生產的異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為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和過程的異化、勞動者同其類本質的異化、勞動者之間關係的異化。⑧霍赫希爾德的情緒勞動體現的主要是勞動產品的異化和勞動過程的異化。  就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而言,霍赫希爾德認為在社會中存在著一整套情感規則(feeling rules)。
  • 過於自我的性格,往往導致水瓶座陷入孤獨,註定是個死結
    假如你陷入孤獨,那就永遠不要貪圖它的味道,因為孤獨也會上癮!造成孤獨感的客觀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人在自然中的逃避,這種人很難被周圍的人接受、理解,這種雙向的矛盾會使人產生孤獨感,另一種是人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無法接受外界,也沒有興趣跟外界保持溝通。
  • 反直覺思想,為什麼說: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無法擺脫自由?
    Hello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薩特有一句名言,他說: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無法擺脫自由。這句話非常反直覺,為什麼我們的自由變成了一種不自由?
  • 什麼才是「自由」?弗洛伊德:大多數人並不真的想要自由
    有人遁跡深山,有人混跡紅塵,有人四處流浪……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生命對自由的深沉的嚮往。而我們雖然可以搬運自己的身體,但終究是受困於身體的欲望,光是一個飲食的欲求,就能讓人不由自主。何況在身體裡面,還有那顆被七情六慾所捆縛的心啊。真正的牢籠不是在監獄,而是在我們的思想觀念裡面。
  • 卡夫卡《飢餓藝術家》:異化世界中的殉道者與探索者
    在臨終前,他囑咐自己的好友布洛德將自己的作品全部銷毀,但他自己卻一邊流著淚,一邊修改和校對《飢餓藝術家》,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篇小說極能體現卡夫卡式的寫作風格。它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生存狀態的異化、現實生活的悖謬,以及抗爭者的孤獨。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越發頻繁,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由於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許多青年背井離鄉,遠離父母來到大城市發展,他們認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夠滿足更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渴望在大城市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但與此同時,一些遠離家鄉、遠離家人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對獨居生活。
  • 2020新冠疫情:務必收藏的100句名言精句,中高考作文必背素材
    2020新冠疫情:務必收藏的100句名言精句,中高考作文最佳素材2020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湧現了無數英雄人物,有大到像鍾老這樣救國救民值得我們銘記一輩子的醫護人員,也有在小事中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民,他們都是中國的守護神
  •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人生海海,與其逃避現實,不如勇敢面對
    本文將通過安德魯在面試時的撒謊、情感中的自我封閉、工作中產生的孤獨感,最後漸漸走向自我和解的過程,來解讀這本書中給我帶來的思考,在人生的岔路口,生命的唯一真相就是要你親自參與,人生海海,與其逃避,不如坦然面對。
  • 孤獨,猶如人的影子,終其一生伴隨著每一個人
    "百年孤獨"裡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人生終究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前世迷茫,孤獨後是成長。生命本體就是孤獨,一人一世界,沒有任何人可以走到你內心的世界,你也走不到任何人的內心世界,所以真正快樂的人必須了解自己內心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一個是真正完全快樂的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孤獨是事實,不可逃避,只有面對接受,你才會活得很踏實。否則總想逃離,內心不安的四處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