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此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心理原因,並描述了現代人處於自由與孤獨的兩難狀態的困境,指出現代人的生存處於無意義的異化狀態,並指出克服這種狀態的積極途徑。弗洛姆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入手,對於人生存的內在矛盾性,以及現代人不斷爭取、獲得自由後,卻又不斷發生異化、逃離自由、不斷陷入孤獨和自我迷失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的解析與批判。
《逃避自由》是弗羅姆確定其畢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為人道主義哲學家的成名之作,該書奠定了他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進行綜合考察的理論起點和基礎。那麼,此書都有哪些關於人類逃避自由的思想精句呢?我們從此書中能獲得哪些重要的人生改變和生命躍升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深度進入。
《逃避自由》中的12個思想精句,了解自我,認識主體意識,讓自己遠離孤獨和迷失。
1,人越成長,越獨立,越與外界減少聯繫,越少束縛,也就越自由,相對地,越孤獨。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所以要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
2,擺脫本能決定其行為,讓理性代替本能,真正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這是任何個體都必須經歷的一個成長過程。
3,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就是事物發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可把握的規律,人越是認識這種必然性,並利用這種必然性,人就越自由。自由自在意味著擺脫無知束縛,回歸主體意識,把握自身命運。否則就不自由,不自由源於對必然的無知。
從不自由到自由,就是從規律的被動遵從者轉變為對必然的主動把握者。不是被動地被規律掌控、無為地等待規律的作用,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未來會是怎樣,甚至對當下也是一無所知、不知所措,一切都是偶然性的組合,自我迷失,主體意識被恐懼和憂慮取代;而是把握必然,順應規律行事,主動地與其他主體和客體建立積極的、良性的、穩定的聯繫,在實踐中認清自身所處的地位、所處在的社會關係。
4,當人類從與自然界同一的狀態中覺醒過來,發現他是一個與周遭大自然及人們分離的個體時,人類歷史於是就開始了。然而,在歷史的漫長時間中,這種覺醒一直是隱晦不顯得。人類歷史的真正開始在於人與自然界相分離,並且在心理上主體意識到這種分離。至此,人的主體意識開始確立。人的這種主體意識或自我意識產生後,開始有了哲學反思、宗教信仰、以及科學和理性,後來的一切思想和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人類逐漸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個體化過程也在不斷完成。
5,隨著工業、新的科學、技術不斷的湧現,人類自身獲得空前的發展,愈加地遠離他人、遠離自然,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統一狀態。人類擺脫束縛,逐步掌控自然,主體意識空前覺醒,在理性和技術的指導下,人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世界、把握規律、改造世界,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權和自由。此時,有些人因為得到太多的自由、擺脫了一切的束縛和與大自然的聯繫而迷失了自我,孤獨和恐懼侵佔了他們的意識,他們不知所措,喪失精神信仰。於是,異化的資本、極權、宗教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對這些人的掌控權,這些勢力從人的世界中產生,又逐步發展為不受人控制、外在於人、人們反而受它掌控的勢力,這種勢力從某種意義看,是反人性的,是遏制人的個性發展的。
6,個體進入成熟期後,肉體與自我意志同時成長,真正意識到自身的獨立地位,開始有意識地同時是有能力地發展自己的欲望,不斷的成長壯大,擺脫原先來自父母的束縛,一切都由自身所掌控。然而,自由給有些人帶來的並不是個體的充分發展和幸福的生活,而是內心的孤獨、憂慮和不知所措。
7,在個體化實現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不受人控制的、外在於人的異化。克服這種異化的途徑就是要把握好自我與外界的關係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在生產、交往、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式各樣的關係如:血緣關係、工作關係、生產關係等。
8,人永遠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必須把他放在歷史中、現實中去理解和把握。人們所產生的孤獨感、想要逃避自由的想法是一種心理上的神經錯亂和情感迷失,是與現實相脫離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現實,並樹立一種與現實相符合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現實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人格與品質,拒絕宗教信仰的迷惑,保持「我之為人」的完整,不唯西方文化是從,不唯權威是從,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9,基督教徒對教會的依賴,對上帝的信仰,是一種對自我個體性和完整性的放棄,他們從一個枷鎖中逃出來,又迫不及待地進入另一個枷鎖,接受上帝的一切信條並遵從它,不去懷疑它是否有利於自我完整性的發展,當他們面對上帝時,他們不再是理性的人,而是沒有思想的奴隸,他們背叛了人性,喪失了對自我內在的探尋。
10,個體化過程給人帶來的除了自由和對自身的發展,還有在此過程中努力獲得又逐漸迷失的「主體意識」。人類社會和人不斷成長,逐漸認識必然,認識理性,發覺個性,獲得自由。理性和個性越發展,人越自由,就越孤獨,越懷疑。自由對人來說不僅意味著擺脫束縛,同時給人帶來孤獨感。因為人在自身發展中不斷擺脫外界的束縛,與外界的聯繫日益被割斷,孤立感給人帶來不安全感,所以人們為了擺脫孤獨,就要逃避自由,重新尋回安全感和歸屬感。
11,要想擺脫孤獨,就得通過愛和工作使自己自發地與世界聯繫起來,藉此表現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能力,同時在不放棄自我尊嚴和獨立性的前提下實現自我、自然、他人、三者之間的融合。
12,屈從於權威,將自己交給別人,完全放棄自由,放棄自我,放棄個體的完整性,通過填平自我與世界之間已形成的鴻溝來克服孤獨感,用外界對自身的掌控來確定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人生狀態,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自由理解。基督徒對上帝的依賴就是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