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房價高企,動輒幾百上千,普通家庭如果買房,需要掏空全家的積蓄即所謂的六個錢包,還需要背負巨額的負債,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為何依舊要擠破腦袋買房?
一,房子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
人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房子是衣食住行」住的必需品,除了「住」,還有很多方面,所謂衣食住行,夫妻生活,親情交流,獨處自省,甚至生老病死,都發生在自己的房子裡了。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這樣才算在這個城市立足紮根,才算有了家。今年疫情期間,相信從外地回到工作城市的都有體會,這個時期,你沒有房子,房產證,連小區都進不了,這個城市無法收留你。
二,房子是周圍資源的集合體
在某個位置擁有了一套房子,我們享受的不僅僅是水泥、鋼筋、磚塊建成的房子,而且還有的各種資源,各種配套設施。而且你有機會可以調動、使用這個位置所聚集的資源(商業、醫療、教育、交通、人脈等等)。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顧佳和許幻山不住進這個高檔小區,顧佳就不可能接觸所謂的太太圈,那麼就不能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幼兒園,也無法接到樂園的煙花單子,守住已經擁有的家業。
三,房子是固定資產
作為一種資產,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大家,國內房價上漲的可能性大於下跌的可能性。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房價是持續上漲的,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把時間放長,買了就是賺了,多買多賺,少買少賺。朋友圈常見的例子,某某21世紀初,賣掉北京四合院,拿著錢出去創業打拼,十多年後賺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回來之後,發現當初的四合院市值2億+。
和平年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房子天生具有居住和金融兩種屬性。作為巨大財富的聚合物,二十年來房價的持續上漲(幾乎沒有下跌),更是讓大家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