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子
86版的《西遊記》,一首《女兒情》唱到了30年後的《歌手》舞臺;95版的《大話西遊》,插曲《一生所愛》跟著電影翻拍被翻唱無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國產影視音樂都難現佳作,上一首能想起來傳唱街頭巷尾的影視原聲還是2001年的《還珠格格》。
但在去年,韓劇《太陽的後裔》ost在酷狗獨家賣出了千萬元銷售額,打開影視音樂的市場新思路。今年IP大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配樂《涼涼》、《繁花》,在酷狗獲得超65萬條用戶評論,正在熱播的《楚喬傳》片尾曲《心之焰》也一直位居酷狗熱歌榜單TOP10。張碧晨、鄧紫棋、董貞等新生代歌手被貼上新晉ost「小天后」標籤,活躍在影視平臺保持熱度。
顯然,近兩年正版政策推動下,網際網路音樂進行迭代升級:圍繞「天王巨星」的壟斷時代被更包羅萬象的「眾星時代」代替,尤其在影音聯動的泛娛樂生態促進下,哪怕一個音樂新人也容易借熱播影視劇在數位音樂平臺躍升「巨星」。另一方面,長久被當做影視「配角」而邊緣化的影視ost,也在平臺推動正版付費的環境中,逐漸打開新的市場格局。
「進擊」的國內影視音樂: 影視方、音樂人、音樂平臺達成共贏
從《超女》、《快男》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電視綜藝成為歌手「火起來」的有效成名路,但要保持大眾更長久的關注度,一次的登臺閃現顯然不夠。張杰、張碧晨、鄧紫棋跨界「影視圈」唱主題曲,提供了歌手們在音樂市場「保鮮」的好方法。同時,這些優質新聲音的親情加盟,也成為影視劇口碑的加分項。
例如因摳像、抄襲飽受詬病的《楚喬傳》,雖然製作水平口碑撲街,但四首影視音樂獨家上線酷狗音樂後,卻獲得用戶超10萬條評論。其中,張碧晨聯手劇中主演趙麗穎首次「跨界」合作片頭曲《望》,以7萬評論連續半個月排名酷狗熱歌榜前10,同樣登榜的還有鄧紫棋獻聲的片尾曲《心之焰》。就連最近被差評「加身」的黃磊版《深夜食堂》,影視原聲音樂也賣出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音樂是影視創作不可或缺的環節,一首合格的影視音樂作品,要做到和劇情「水乳交融」,讓兩者形成相互依存的屬性。縱觀國內影視音樂,經歷了兩個階段:1、通過版權購買「吃現成」。這樣的影視音樂因和劇情缺少關聯,沒有特色,難以流傳;2、配合劇本,啟動專業的音樂創作,讓歌曲不僅好聽,還能為服務電視電影的情節氣氛,這就需要音樂製作人思考音樂與劇情、人物性格、場景畫面的關係,得到聽眾和觀眾的認同。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OST就是對第二階段「專業影視音樂」的一次很好詮釋,《三生三世》、《涼涼》、《繁花》、《思慕》在劇終後依然是被廣泛傳播、傳唱的經典之作。《涼涼》在酷狗獲得37萬條網友評論,熱度緊追2017被排熱歌榜第一名的《剛好遇見你》。
《繁花》的詞曲唱作人董貞曾坦言,當初《三生三世》音樂製作人找她創作片尾曲,對歌曲的要求是「能聞到桃花的味道。」出道自酷狗音樂旗下5sing原創音樂基地,董貞最擅長古風音樂創作,風格符合《三生三世》的仙俠氣質。這首「能聞到桃花香」的《繁花》在獨家上線酷狗音樂後果然深受劇迷追捧,評論超過6萬條,其中不少留言內容都是契合劇情且耐人尋味的歌詞。
為了創造出讓觀眾更有「代入感」的影視音樂,國內一些影視作品也在嘗試讓劇中演員參與演唱。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微微一笑很傾城》主演楊洋獻聲的同名片尾曲,在酷狗評論超過13萬條;《花千骨》主演霍建華、趙麗穎獻聲的主題曲《不可說》評論也近6萬。
可見,國內影視音樂在不斷「進化」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好評,更在數位音樂平臺的作用下,放大了音樂人、影視的傳播作用。其實對音樂平臺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討好」用戶的途徑,畢竟依靠熱劇IP、明星IP打造出的「粉絲經濟」,可以吸引大量書粉、劇粉、明星粉,大大促進了音樂平臺的社交功能,達到音樂人、影視方、音樂平臺的三方共贏。
影視音樂的商業價值:版權售賣打開市場新格局
在國外,影視音樂是比較成熟的市場,它不僅是影視營銷傳播熱點,更是一件可以用來買賣的商品。在國內,要讓影視音樂實現商業價值,應該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探索。但值得欣喜的是,數位音樂平臺在影視音樂商業模式的嘗試已經取得了初步突破。
在酷狗音樂有這樣幾個經典案:2016年暑期,《誅仙青雲志》原聲數字專輯《青雲志》獨家上線酷狗音樂,首月銷售額接近30萬元;而此前《蜀山戰記》數字專輯,由主演趙麗穎演繹的《我不存在》在酷狗獨家銷出6萬餘張,成為「白金唱片」。
這一系列的成功其實還要得益於2016年3月,一度席捲大陸的韓劇《太陽的後裔》ost獨家上線酷狗音樂2個月,賣出1200萬元銷售額。酷狗開創的數字專輯營銷新玩法,如:粉絲打擂、粉絲銘牌等等鼓勵粉絲為正版音樂付費的方式,也為其他音樂平臺帶來了靈感。這些成功,在實體唱片時代是很難想像的,加上那時的版權管理不夠完善,影視音樂的實際收益其實與它們的市場價值不成正比。
隨著國內電視劇數量驟增,激烈競爭下,如今的影視作品急需有代表性、能流傳的音樂當做傳播介質。於是,影視音樂開始受到重視,最突出的一點體現,就是各大數位音樂平臺上,排行榜單被若干影視音樂霸佔,這不僅僅是大IP的影響效果,也直接體現出優質內容的價值。
其實,影視ost被劇情賦予了「容易紅」的屬性,除了服務劇情的主要職責,也有著「天生」的商業價值亟待挖掘。隨著國內對影視音樂的投入逐漸增大,以及在音樂平臺付費售賣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未來影視音樂的商業模式可以被期待更大的發展空間,趨向更精良的製作,最終獲得消費者認可。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