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脈動2》,離真實的地球更近一點

2021-02-15 世嘉環球旅行

剛剛過去的4月22日是第48個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的宗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今年主題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倡導綠色簡約生活——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新推出的BBC自然記錄片——《地球脈動II》,這部BBC花費10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絕對堪稱大片,講述我們的地球故事!

《地球脈動》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製作的紀錄片,2006年第一季出現後,立刻贏得了幾乎所有紀錄片的大獎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極大認可。

10年之後,第二季在騰訊上同步開播了。

第二季耗費2089天,用了42位攝影師,去了40個國家117個不同地區。

目前已在騰訊播出《島嶼》《山脈》和《叢林》,點擊量7331.6萬,豆瓣9.9分。


這部作品剛一開場就上演了一幕:生死時速——幼蜥大逃亡。

代號小公子的幼蜥,剛剛突破蛋殼包裹的暗黑世界就要開始在沙灘蛇窟中奔命,小公子與群蛇鬥智鬥勇上演了一段自然界中的生死時速。

群蛇埋伏,待小公子出洞。

小公子充分利用遊蛇不識靜物的特點,以靜制動。

   

待敵方切實逼近時,便縱身一躍,憑藉速度優勢脫身。

 

群蛇一計不成,便採取大規模的「群蛇出洞」戰術。

 

小公子一個趔趄,被群蛇纏住,你道如何,一招金蟬脫殼,再次衝出重圍。

 

登上海巖,尚有一蛇賊心不死,跟著上去,不料小公子一腳蹬下,復縱身一躍,直上巖頂。

 

最終,家人團圓,對方深情一吻,小公子害羞了!

 

就這經歷,除了長得醜一點,否則絕對可以在曹營之中喊上一句「我乃常山趙子龍!」


轉眼之間,我們來到了企鵝大陸。看完這一段,真的想說一句,「寶寶,想說愛你不容易!」

上有飛鳥盤旋,下有驚濤拍岸,覓食不易,養娃更難。

小企鵝出生後,必須由父母輪班守候,一個出海打魚,一個帶娃防鳥。

 

求生從來不易,何況浪急巖堅。

 

借浪攀巖,看似容易,可一不小心也會披紅掛彩。

回來後,還要走上好幾裡地,並在茫茫鵝海中,辨音識聲,尋找自己的家人。 


每一次夫妻相會,都是劫後重逢,令人百感交集。

 

「爸爸,快給我,我要吃。」

「小企,你就這麼迫不及待,哈哈哈……」

接下來,換班,由媽媽出海捕食。

夕陽下的背影似乎訴說著無止境的輪迴,屬於他們的命運,每一天都在和死亡較量。

科技的革新終於能讓製作團隊實現了第一季未完的夙願——拍攝青藏高原雪豹。

把攝像機放在絕壁上雪豹可能經過的各個角落後,他們守候了整整幾個月。

這次的主角是一隻帶著女兒獨自生活的母雪豹

春秋兩換,女兒漸漸長大,豹媽有意重組家庭。

於是她到處蹭巖撒尿,留下氣味,發情嘶吼,以便吸引雄豹與自己交配。

雄豹來了,可惜是兩隻。

對於小女孩兒,他們沒興趣,可對象又只有一個怎麼辦,只得大打出手了。

 

不過,在那之前,他們在自然規律的操縱下,要一致剷除並非自己親生的小豹子。

浴火縱然焚身,奈何舐犢情深,豹媽怎麼能眼睜睜看著女兒在面前死去。

於是她集中生智,翻滾發情以吸引兩隻雄豹,美人計成功,兩隻雄豹被她迷住。

 

小豹子趁機逃走,期間三顧回首,最終母親放棄交配,趕走了雄豹,拖著受傷的身體和女兒團聚。

一個月後,小豹子踏上了獨立的徵程,在他前面等著的將是大自然給予的關乎生死的嚴酷考驗!


總共6集的紀錄片,全班人馬竟歷時五年,才拍攝完成。

攝影師們蹲點數周,拍下幾十個小時的鏡頭,最後能被剪輯用上的……可能只有5分鐘。

然而每個5分鐘都是金石雕玉般的精彩片段。

棕熊蹭樹萌不萌!

 

為了拍極樂鳥開屏的瞬間,要花300個小時。

 

雪峰之巔,兩隻金雕為一死狐而舉翅揮爪,真正是大鵬展翅、鷹爪功啊。

 

初冬,南山絨兔出來曬太陽,呆呆的。

 

還有在冰河上踏著魔性舞步求偶的火烈鳥,麥可.傑克遜如果活著,也會嘆為觀止的!

 ……

《地球脈動2》的成功,音樂功勞不小,或震撼,或溫情,或糾結,或魔性,一切都恰如其分,好萊塢也不過如此。

因為他們請的都是知名電影配樂人——漢斯·季默(Hans Zimme)、雅各布·謝伊(Jacob Shea)和雅沙·克勒貝(Jasha Klebe)。


主持拍攝的是已經89歲的大衛·阿滕伯勒公爵,他是英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主持人及製作人。

他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喜歡大自然中的風景,所以耗費畢生精力拍攝所有恢弘壯麗的自然。

最後給大家講講《地球脈動II》幕後故事——執導人大衛·愛登堡。他是英國「國寶」,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而他也曾被起重機吊起在雨林上空,曾被眼鏡蛇噴過毒液,曾被蘇格蘭松雞扇倒……

耄耋之年,他仍能乘坐熱氣球,飛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還能吊在樹上,講解飛蛙。

愛登堡與自然的結緣起於7歲,那時的他已經開始對自然痴迷。

▲1958年1月4日,愛登堡向查爾斯王子和安妮公主介紹鳳頭鸚鵡

在BBC任職期間,他瘋狂大補自然歷史知識。28歲這年,由他擔任製片人的《動物園探奇》問世,攝影團隊才得以走出演播廳,去往全球各地拍攝各樣的野生動物畫面。

對於BBC和愛登堡來說,這部紀錄片是裡程碑式的存在。因為它,BBC建立了自然歷史項目。現代自然紀錄片拍攝有了準則:在野外要遠距離拍攝野生動物。此後,有了《人類的攀升》、《文明的軌跡》、《植物私生活》……

愛登堡的腳步從不停歇,離開BBC後。作為一名自由作家,開始撰寫和製作電視節目。

《與愛登堡向東進》記錄了在印度尼西亞的人類學研究,《部落之眼》探尋世界各地的部落藝術。

▲在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愛登堡的團隊們給當地的部落送去禮物

如果沒有他,有些完全與世隔絕的部落,根本就不會被人所知。為了將自己完全沉浸部落中,他和原始人一樣,除了一塊腰布,其他什麼也不穿。

☞而他真正的巔峰在50歲:《生命的進化》

為了這部紀錄片,愛登堡的團隊幾乎走遍全球,運用了當時最尖端的攝影器材,讓世界範圍內的野生動物影像,出現在每戶家庭的電視機上。那一年,5億觀眾知道了這麼一個名字:大衛·愛登堡。

  

儘管年數已高、載譽無數、名聲正盛,他依然選擇五年磨一劍。全心投入高清巨製野生動物紀錄片《地球脈動》。

而如今,十年寶劍又出鞘,紀錄片作品採用了最先進的攝影器材。但事實上,愛登堡可不是一位科技發燒友。

他不會開車,連用手機接電話都感到困難。然而,客廳裡卻擺著一臺50英寸的三維電視。他說,雖然自己被科技束縛,但卻熱切希望能通過科技向公眾展示奇蹟。

如果沒有愛登堡和他的團隊的堅持,也許很多人一輩子,也看不到這些珍稀生物。

他說,感謝這個時代能實現他們心中所想。

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炙熱的火山口;從荒蕪的撒哈拉到生機盎然的雨林,愛登堡的足跡似乎無處不在。年齡的增長似乎並不能阻止,他熱情洋溢,將這個絢爛的世界呈現給公眾。

▲年過8旬的大衛挑戰9301英尺海拔和極寒天氣,拍攝《冰凍星球》

如今他已步入90高齡,歲月似乎沒有留下過多痕跡。他的身上透出一股親切而充滿活力的氣息。

愛登堡的一生是大寫加粗的傳奇,他創造了很多個「最」:2014年,他被投票選為英國最值得信賴的公眾人物。他是可記載的旅行路程最長的人,他是登上北極中的人最年長的……

☞愛登堡說,如果人們不了解自然,那麼就不會去拯救自然。

▲2015年愛登堡和歐巴馬見面,討論氣候問題

這部作品堪稱自然史詩,男女老少皆宜,不論國家民族。

因為他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娛樂和視覺,而是試圖解釋生命與自然這一世界上最偉大的課題,並呼籲全球人民一同保護地球自然生態,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解這個時代的廣闊風景。

目前在該紀錄片可以在騰訊、愛奇藝等各大視頻網站付費觀看,當然在網絡上也可以輕鬆下載觀看!還沒有看過的小夥伴還不快去欣賞啊!

相關焦點

  • 地球:無與倫比的創造,無法逃避的受苦 —— 觀《地球脈動2》
    貓頭鷹回答說:「不,我在人身上看到一個洞,深得像永遠填不飽的肚子,這洞就是他的憂愁和欲望之源,他會不斷索取。直到世界有天說:『我已枯竭到再也不能給你什麼。』」人類一味索取導致整個地球在受苦。籌備十年的紀錄片《地球脈動2》《Planet Earth 2》於2016年11月播出後,便在IMDb上得到了10分的滿分,並在豆瓣上獲得了9.9分的高分,堪稱豆瓣史上最高分。
  • 每隔26秒,地球就會脈動一次?
    每隔26秒,地球就會脈動一次,很具規律性。但其脈動微弱,人體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過去60年來,世界地震學家一直在對「地球脈動」進行追蹤和研究,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1961年6月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傑克·奧利弗在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通過紙質記錄儀,第一次記載下了「地球脈動」,每26秒跳動一次。
  • 春季特別推薦:地球脈動第一季第二季
    《地球脈動》。如果沒有淡水,陸地上就不會有生命出現;而太陽則掌控了地球上的所有動物和植物並決定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太陽對生命的作用在北極的春天裡得到了最迷人的展現。第2集雄偉高山  從地質學和火山活動兩方面揭示了形成陸地和山脈的原因。從形成於地球低洼之地的山峰,到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地球脈動》將帶觀眾遊歷世界上眾多雄偉的山脈。
  • ...bbc|life|王朝|紀錄片|地球|地球的力量|荒野間諜|地球脈動2...
    《地球脈動》出品時間:2006-02-27豆瓣評分:9.7分2006年BBC出了一部直到如今都被很多人奉為絕對經典的自然紀錄片《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討論,用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地球的壯麗輝煌。
  • 9.9分,創造世界奇蹟的BBC紀錄片《地球脈動》
    《地球脈動》Planet Earth Season10年後,《地球脈動2》強勢歸來,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紀錄片,它在豆瓣上高達9.9分,排名第一。多年來無數描繪地球的紀錄片,都仿佛在向《地球脈動2》致敬。
  • 紀錄片 | BBC《地球脈動》美到窒息的地球探險 第一季11集全趙忠祥解說珍藏版
    《地球脈動》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難以數計的生物以極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看到了Okavango洪水的漲落及其周邊賴以生存的動物們的生存狀態,看到了罕見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獵食的珍貴畫面;看到了冰原上企鵝、北極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嚴苛情景,也見識了生活在大洋深處火山口高溫環境下的驚奇生物。
  • 漢斯季默×BBC「地球脈動 生命禮讚」上線
    時光網訊BBC特別節目《地球脈動 生命禮讚》(Planet Earth: A Celebration) 雲交響音樂會將於9月1日12點獨家上線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全民K歌平臺。 該特別節目是BBC的一次公益創作,旨在在非常時期用優質內容振奮人心。
  • 在紙上看《地球脈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丨蝌學薦書
    終年冰封的北極世界: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神秘莫測的廣袤大漠: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孕育生命的江河湖泊: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生機盎然的熱帶雨林: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富饒絢麗的海底王國: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人跡罕至的洞穴迷宮: 圖片來源《地球脈動》 還有遼闊的平原,雄偉的高山,深邃的海底……所有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壯闊畫面,都以其獨一無二的魅力感染著我們。
  • 巨大的太陽風暴離地球越來越近了!
    而據一項研究表明,猛烈的太陽風暴正在離地球更近的地方發生,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近,這不僅讓科學家開始警覺。雖然地球被一個叫做磁層的保護泡所保護,它可以阻擋有害的太陽輻射。但是,當太陽偶爾發射出高速的輻射流,並隨之產生強烈的磁力線時,它們可以與地球自身的磁場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距離如此之近的時候,就更加強烈。
  • #資源#「4K HDR紀錄片」地球脈動 第二季 Planet Earth Season 2 (2016)「全6集更新」
    故事簡介據外媒The Atlantic 報導,《地球脈動2》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正式播出,並繼續由英國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擔任旁白。「在2006年播出時,首次全程採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地球脈動》是當時BBC攝製成本最高的一部紀錄片。
  • 黑洞吞噬範圍小 地球離它更近一步也無妨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與銀心黑洞距離比1985年數據要小12月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阿貝爾2261(Abell 2261)星系團中,發現了因2個星系併合,而產生的2個超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的線索。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有14個地球之大,四季比地球更舒適
    2011年12月,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到了第一個位於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這個星球被命名為克卜勒22b,雖然相比較地球所處的宜居帶而言,克卜勒22b距離它的主恆星要更近一點,但克卜勒
  • 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人類可以登陸太陽的原因
    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按照等離子宇宙體的說法,地球如果與太陽一樣大,地球也會變成電弧,進而發光發熱,成為一顆恆星。地球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越冷,越遠卻越熱?
  • 為什麼月亮離地球越來越遠了?天文學家給出了答案,看完恍然大悟
    圖解: 月球在近地點和遠地點的大小比較。然而,我們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事實上正在離地球越來越遠。圖解: MRO從火星軌道上拍攝的月球和地球。目前,地球的自轉和一天的長度因為月球(質量是地球的1/81)的存在,每百年延長約2毫秒。地球面向月球的那一面,地月之間萬有引力更強。
  • 地理視頻 |《地球脈動》 第二集    雄偉高山 ,學習英語和地理的好資源
    編者按:昨天從公眾號「葉子聊英語」獲取了十一集的《地球脈動》視頻,我如獲至寶,立馬收藏並決定分兩天奉獻「講地又講理」的朋友們
  • 研究稱參宿四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小、更接近地球
    「我們發現第二個較小的事件很可能是由於恆星的脈動,」主要作者Meridith Joyce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周五的一份聲明中說。科學團隊利用建模來梳理「脈動」的情況,將其追溯到共同作者東京大學的Shing-Chi Leung所描述的 「壓力波--本質上是聲波」。這項活動幫助研究人員弄清了這顆恆星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 地球四季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和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係嗎?
    其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地球人幾乎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為一年,然而,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看上去的正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太陽的位置就在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 那由於這個焦點和橢圓形的中心點並不是一個點,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會出現遠近之分。
  • 比「新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還有這些
    其體積比地球大 60% ,公轉周期為385個地球日,這些數據相信各位已經看了無數次了,但對這個星球的了解也只有這些,因為星球離我們約 1400 光年,如果保持 14 千米/秒前進也需要 3000 萬年的時間才能抵達,所以根本沒法接觸;雖然現在人們對於這個新星球不盡了解,但對於這次的重大發現,還是一個宇宙探索歷史裡的一大裡程碑。
  • 晚上看到的星星,離地球有多遠?
    夜空中肉眼可見的恆星,約90%距離地球不超過1100光年,四分之三距離地球不到500光年。由於星體的平方反比定律,恆星的視亮度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小。像太陽這麼大的恆星,一旦距離地球超過56光年,人眼就看不到它們了。
  • 地球近日點比遠日點離太陽近500萬千米,為什麼我們卻是冬天?
    ,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稱為「恆星日」;另一種是地球的公轉運動,也就是地球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做繞轉運動,每轉一圈就是一年,時間是365天6小時9分10秒,稱為「恆星年」。關於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我們稱為「黃道平面」,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於正圓的橢圓軌道,其偏心率僅為0.0167(約接近0就越圓),由於萬有引力是相互的,所以地球和太陽之間是相互吸引的,因此嚴格來說地球是繞著太陽和地球兩者的公共質量中心在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