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到一則消息,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6月10日,博納影業集團發布消息,集團副總裁黃巍於6月10日凌晨去世,享年52歲。
而死因博納集團並未公布,對於該事件,有自媒體評論稱之為「自殺」,但未得到官方證實。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對於黃巍的生平,網際網路上的公開資料並不太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影院分會副會長,於2009年1月至今任博納影業副總裁。黃巍先生成功籤約、建成並開業了近百家現代多廳影院,擁有深厚的影院投資、建設和管理經驗,擁有15年以上電影院產業從業經驗。
咱家居住的附近有一家博納影院,的確,博納影院在影院運作上還是有一套的,定期甚至還有明星見面會,從消費者感知來說,博納影業還是有很多與別的影院不同之處。
而這些不同之處,就在於運營者的「用心在細微處」,咱家對於他的經營管理,打高分的。
名字中有「巍」,巍峨高山之意,很顯然黃先生骨子裡也是要把博納影業打造成一座高山,但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讓內心的高山坍塌,生命是最寶貴的,任何困難在生死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6月5日,據國家電影局最新通知稱,全國電影院的開業必須執行統一的時間安排。
也就是說,全國各大影院期盼的開放時間,依然沒有時間表,或許也是黃巍扛不住的原因。但影院遲早還是要開放的,很顯然,很多企業怕是等不及。
對於有網友質疑,夜市、燒烤、公交、地鐵等,同樣是人擠人的情況,為啥影院沒有開放?
對於這個問題,儘管官方沒有出來解釋,但閒閒財經觀察,人民的衣食住行是必須滿足的,比如哪怕疫情再嚴重,吃飯還是要吃的,所以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超市還是要開放,老百姓要吃飯。
而公交、地鐵,一定要開放,因為疫情基本得到遏制,長期失業會造成社會問題,必須要開放,要上班,要復工。
影院行業為啥恢復這麼晚?
因為影院行業不是必要消費,不去影院觀影,可以在家觀影,可以看電視,可以上網,影院顯得無足輕重。
為了不必要的消費,造成疫情擴散變得沒必要,所以影院開放變得不那麼迫在眉睫!
世間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影院通風條件不好,人員聚集又多,一旦造成疫情擴散,這個代價顯得太昂貴了。所以,也沒必要對政策求全責備,倘若閣下是決策者,站在普通百姓健康角度出發,恐怕也要反覆掂量吧?
當然了,這樣的結果,勢必造成疫情對影院行業衝擊最大!
其實,不僅僅影院行業,影視行業已經有兩年不景氣了,比如華誼兄弟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去年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賣畫求生,引起行業熱議,王中軍表示,賣畫一解企業燃眉之急,認為這事情不丟人!
王中軍滿滿的正能量,這種心態,他們的華誼兄弟,一定會做得更好,可惜,這種積極態度恐怕沒有感染到黃巍。
2020年的華誼兄弟其實更加難熬,連續虧損兩年,今年第一季度再度虧損,將淪落到艱難保殼的境地了。
所以,去年王中軍灑脫賣畫求生,今年看到華誼兄弟「定增求生」,華誼兄弟4月29日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以2.78元/股非公開發行合計不超過823,741,004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2.9億元,發行對象為阿里影業、騰訊計算機等九家公司,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借款。
這次定增,咱們看到了兩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參與進來了,新冠肺炎好比對孱弱的影視行業最後猛烈一擊,抗風險能力不強的企業,可能就扛不住了。
同樣跟博納影業業務類似的萬達電影,日子也不好過。萬達電影跟華誼兄弟類似,在2019年都來了個對長期股權投資、商譽及其他資產計提資產減值,造成全年巨虧,影視圈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在走了兩年下坡路之後,希望2020年輕裝上陣,有一個好的財務報表,股價有一個好的表現,好回饋股東。
結果,咱們都知道了,第一季度再次巨虧,與華誼兄弟不同的是,萬達影業則表現得更積極,明顯有逆勢擴張的戰略眼光。
萬達電影4月21日晚發布定增預案,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3.5億元(含本數),項目資金主要用於新建影院,項目計劃在2020 年至2022 年新建影院162 家。
很顯然本次疫情對於萬達電影來說,衝擊並不是很大,儘管第一季度虧損,人家信心滿滿,企業抗風險能力強。
在影院行業衝擊較大的情況下,萬達則選擇在行業最為艱難時期定增擴張,戰略眼光不容小覷,這就是咱家經常跟大家聊的,一波疫情衝擊,會造成強者恆強的局面,因為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可能會被市場淘汰,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生存下來,待疫情過後,則是另一片天地。
華誼兄弟也好,萬達電影也好,他們的優勢是上市公司,在關鍵時刻憑藉自己的口碑,在證券市場上可以圈到資金,度過難關,而規模小的企業,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博納影業之前也是上市公司,2016年4月博納影業完成私有化,退出了資本市場,或許黃巍事件是因為企業融資不暢,造成的悲劇。
比如,曾經表示過不考慮上市的西貝老闆,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2月表示,如果疫情持續影響,企業可能抗不過3個月。所以,尤其是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之後,一定要考慮應對系統風險的能力,以及企業的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