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頂尖的照明設計大師,周鍊先生在採訪中依然多次談到這點。 一頭白髮,一臉慈祥的笑容,精神矍鑠,透著一種豁達的智慧和無我的境界。當阿拉丁「人物邦」邀其採訪時,他正在忙於雲南元陽山區的義工,並對沒有及時回復表示歉意。
周鍊老師
周鍊先生從事照明設計38年,做了4000多個項目。其1978年進入BPI(Brandston Partnership,Inc)事務所工作,1986年開始擔任設計合伙人,參與了公司每個項目從概念設計到燈具定製設計的各個階段。從2000年開始擔任總裁,是眾多獲獎項目及國際知名的負責人之一,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頤和園;臺灣故宮博物院南院;臺灣中臺禪寺及世界博物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塔;香港IFC;紐約自然科學博物館;美國自由女神;日本大坂火環水族館等蜚聲中外的照明設計項目。
美國白宮燈光夜景
臺南奇美博物館
此外,周鍊先生還在國際範圍內講授與照明相關的各種主題,從1994年起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並擔任照明設計及節能課程的指導老師;從1995年開始在帕森設計學院執教17年。
用周鍊的話說,「教書是為了給予,是毫無保留的傳授,把知識給別人,自己也可以裝新的東西。」
周鍊於奇美博物館上照明課
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國際頂尖的照明設計大師,他並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也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的採訪,一直隱秘在幕後,業界甚至用「傳說中的周鍊大師」來形容他。在此次阿拉丁新聞中心的採訪中,周鍊先生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傳遞了他深邃的智慧和強大的人格力量。
周鍊先生的照明設計生涯是從BPI開始的。
「我那時不懂照明是什麼,也不懂照明設計,反正就這樣開始了。」周鍊先生回憶當年進入BPI時如是說。1978年9月,周鍊先生從臺灣回到美國,在同學戴娜的介紹下,進入了BPI幫忙畫圖,當時BPI的創辦人馬上看到了周鍊先生,或許看到了周鍊先生異於常人的想法和出眾的才華,創辦人以高薪將其留下。
周鍊先生從1978年加入BPI進入照明設計行業,當時其女兒剛出生,於是暗自下了一個決定:以後要把常常換工作的心態改變。就這樣,周鍊先生一做就是37年,再沒有換過工作。
1982年,周鍊先生升為了照明設計工作室主管,這一角色的改變又讓他思考:「專業技術知識確實更進一步提升了,但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拿這些東西服務大家。這是一個思維的轉變。」
過了四年,1986年周鍊先生又很快升為BPI的設計總監和合伙人。這在當時競爭激烈的美國設計環境裡,是非常少有的事情。對此,周鍊先生表示:「他們認可的是我做人的態度和設計的態度,我認為態度要比方法重要。」
2000年,周鍊先生接任BPI的總裁職位,把BPI發展壯大,並於2003年在中國成立分公司。他表示這時期更多的是想著如何把公司的設計在照明市場裡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怎樣求得商機的一個平衡。
「但我做的最大的改變是,2012年開始不做BPI總裁。」周鍊先生把這個決定稱之為最大的改變,並坦言退出總裁後,輕鬆了很多,不用受公司事務的束縛,可以出來作一些交流,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更大的環境,更多的人。「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改變了接觸的面。」
周鍊老師
38 年,做了4000 多個項目,談到這一點,周鍊先生用「幸運」兩個字來概括,「設計這件事是我唯一的重點,不需要顧慮什麼,思路會變得很單純,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正面的影響。」
對於照明設計的理解,他表示:「對於我個人來說,要儘量追求十足,樹立社會的正面,摒棄不好的念頭。我對照明設計成熟的理解是不單單指設計本身,還是對人類心理跟人格的重視,把更多的人作為設計思維的中心點,以這個為出發點,長期塑造著設計思路和意識。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人,對事情,對設計,別人都能體會到。我做照明設計更是為了肯定人的根本。」
他認為做設計跟做人是同一個概念,做人不要畫蛇添足,也不要只為表面而做;他還強調:「照明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天人合一』,要尊重自然,又要對人有最大化的幫助;要成全大家,又要大家來成全我;要中庸,不要妥協。我想這跟佛家都是同一個概念,這是我們中國人待人的一些思維。所以說,照明設計,難不難,難,像做人一樣難。」
對於照明設計的方法,他談到,照明設計不是純藝術,是一種有創造及實用性的設計,用設計來處理好光與各方的關係,最終創作出適合人類照明的光環境。
經常碰到一個設計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好空間,比如的空間的大小,環境以及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當時當下去尋找這些關係的平衡點和突破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會變化很大,心理條件跟環境條件最終不斷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照明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但設計中最根本的一個觀念是對人好,照明設計的手法和方式都是要對人好,都有要自己成熟的想法。
周鍊先生還談及了做設計的一些感觸,他提到,做設計是在傳承中不斷突破和改進,這種改進是內心應有的一種挑戰。設計往前走的話,就是水平的文化厚度,不是刻意求變化而變化的一種進步。
對於我來說,我會做到兩點:第一點,我不會去抄襲別人;第二點,我不會抄襲自己。
關於如何平衡設計的藝術性和商業性,他指出,照明設計公司一定會有其商業性,這種商業性是管理與盈利,管理創意性的各個部分的設計,它不是通俗的,是有藝術性的。「所謂的商業性藝術,於我而言就是對著人的需求和商業上的需求與自己的設計結合一起思考,看可不可以交集出一個新的概念。其實不是說設計要有商業性,但是真正的設計,是要符合商業特性,才能生存。」
911 WTC塔頂部新博物館
在照明設計中,光不僅僅用於照明,還承載著歷史和文化。
如何將光與文化結合在一起,周鍊先生談到了他的觀點,他表示,光的文化是指光跟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結合在一起的好的光。
比如頤和園的照明設計,我們就會思考:我們去頤和園,要看什麼?是看以前皇家的建築,皇家的生活。在這個前提下,頤和園的設計,都特別注意四季的變化,注意養生和陰陽結合,它所有的結構,都很嚴謹,這就要把這樣的環境,夜間的安寧表現出來。所以我們不會在頤和園裡用RGB LED的顏色跳動來表達夜間的喧譁。
北京頤和園燈光夜景
南京科學博物館
對於當前很多城市絢麗的夜景設計,周鍊先生表示了他的擔憂,他認為城市的照明設計做成熱鬧的夜景,把中國文化的厚度做得很薄。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照明設計,這個城市的什麼東西都看不到了,當地居民對歷史的傳承看不到了,我們看到的只是LED燈條。我們的人文,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根基思維,我們歷史的厚度,都被卡在炫麗的LED燈條下,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目前照明設計業界該負起責任,不要都推給業主及領導。
談及如何用光的手段來體現城市的文化,他進一步談到,每個城市都有他的特性,要遵循他的歷史和文化。純碎的文化是有厚度的,尤其歷史的厚度,這就要去體會裡面的力度,去體會裡面的設計點在哪裡。看一個人,是看他周邊的人,看一座房子,是看他周邊的房子。燈光是讓建築換一個方式來看,把建築本身的層次表現出來。
在這裡周鍊先生再次提到了做人的態度,他表示,燈光表現的手法來自於燈光表現的態度,用做人做事的思維去強調中國建築的魅力。
南京
關於城市的亮起來和暗下去的問題,周鍊先生指出,一個城市的暗和亮,關鍵在於如何讓我們在夜間有一個得宜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面,人們生活中每一處情景所需要的光都不一樣,我們要為了在這個環境裡面人的需求進行打光,這樣的環境才是有魅力的環境。暗和亮轉變的理由應該是為了人。其實暗不暗,這是視覺也是心理,最後心理跟心靈結合在一起。
很早之前,周鍊先生就提出了「見光不見燈」的要求,他認為,燈光和建築是一體的,當我們看光與建築之間關係的時候,其實光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是被光照亮的物體。
如何讓光完全融合在建築的機體裡,周鍊先生有他獨特的見解,他指出,要不斷琢磨並真正深入了解燈光與建築的關係,要非常了解建築的結構,了解在什麼時候在視覺上採取什麼手法。在視覺上,燈的線條跟光之間的關係,跟建築的關係是統一的,不要把它分成光的兩個部分。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照明設計中普遍遇到的問題是:很多時候設計師設計理念的發揮會受到業主的限制或者極大的改動,如何在項目設計中處理好與業主的關係,周鍊先生給出了他的建議,他談到,要看改動的來源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他方法的來源。跟業主打交道,除了專業技術之外,還是一個溝通技巧和態度上的問題。要讓他們相信你,要讓業主方所有的人都相信你;另外就是正能,正能不是做作不是偽裝,是認識到自己的好,相信自己的好,進而讓他人相信你。
關於照明設計與建築設計的關係,周鍊先生談到了他的經驗:「如果一個照明設計師能把建築設計師的要求做出來,並且還會做得比他要求的更多,那這就是他跟照明設計師產生的關係。」 「跟建築設計師開會的時候,我一般會去看建築設計師的背景,看他的設計,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周鍊先生調侃道。
周鍊先生現在雖然已經離開設計公司,周鍊先生現在雖然不用天天到公司上班,但他依然在做一些以光為元素的公益項目,「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創造好的光環境在做一些事情,更能體會項目中的業主不是我的業主,我的業主是大家。因為我們大家才是真正使用這些項目的人,我們所有人才是真正的業主。比如蓋一個博物館,不是給你自己看的,是給大家看的。」
周鍊先生的祖藉是浙江鎮海,但生在成都,一歲到武漢漢口,七歲到香港,八歲到臺灣,二十六歲到臺北,美國,後來在世界各地做了很多照明設計項目。談到這點時,周鍊先生感觸道:
一方面這會令他不斷去適應環境,另一方面,會不自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自己的一個思維天地和一個不受環境影響的天地。所以我想這就是很小的時候慢慢培養起來的一些待人處事的原則、方法和態度,不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但我會去了解人們做事的整個變化過程,什麼事都會變,自己也會變,但如果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人天地,煩惱就會比較小。
談及家庭,周鍊先生多了一份溫情:「我從小不喜歡念書,但喜歡藝術,喜歡畫畫。父母都希望我念最好的學校,而我只能去念最不好的學校,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他們從來都是相信我,鼓勵我。家人對我的信任,對別人信任的態度,影響了我,影響了我,就像我現在這麼信任大家是一樣的,源起於同一個地方。而太太和孩子則給了我更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以及 外也培養了我的責任感。責任感也成了我好好做人的原動力」
周鍊先生除了工作,還忙於公益事業,前段時間在雲南元陽山區做義工,參加山區少數民族支教活動。「主要是教給他們一些正面思考的方法。我的想法我所有的東西都是大家給我的,我是想用自己的方法把這些還給大家。在照明設計的案子裡,我同樣作了一個決定,從現在開始不再做商業的案子,會做一些公益方面的項目。」
周鍊老師與雲南的學生們
在照明界裡,大家都似乎非常熟知「周鍊」這個名字,但是關於他個人的報導卻非常少。當問及是否「刻意」保持這麼低調時,周鍊先生笑道:「我只是沒有刻意地為自己吹噓。低不低調沒有關係,但一定要好好做,如果立足點太薄,太脆弱,就很難走下去。
當問及如何評價自己時,周鍊先生給出了一句話:「我是個很幸運的人。」他表示自身有大環境的突破,有家人、朋友、業主以及來自不同面的協助,這些都是他的幸運。
「我是個很幸運的人。我最幸運的是跟大家沒有界限,沒有高下,沒有老少,沒有前後,在這樣一個沒有界限的環境裡被大家接受。我幸運的是被大家接受,我最成功的地方也是被大家接受。要努力去做,要相信大家,要愛護大家,這樣別人才會相信我,也愛護我,所以我是個很幸運的人。」周鍊先生如是總結了他的成功。
周鍊,美國最大建築照明設計公司BPI總裁,作為國際頂尖的照明設計大師,周鍊的從事照明設計37年,做了4000多個項目,除了以上項目,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館,美國自由女神、紐約自然科學博物館、麻省理工學院、北京頤和園、臺南奇美博物館等蜚聲中外的照明設計。
其擁有國立藝術學院雕塑藝術學士學位,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MFA(純藝術碩士學位,主修雕塑副修電影製作),以及紐約普瑞特學院環境設計理學碩士學位。他曾在帕森設計學院教授純藝術碩士學位之照明設計課程共17年。同時,他也在國際範圍內講授與照明相關的各種主題。
從1994年起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並擔任照明設計及節能課程的指導老師;是照明工程學會IES會員以及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會員,是臺灣優值質光環境聯盟首席發起人,也是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榮譽理事長。其主要職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