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個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是南風窗的兄弟媒體,我們相信:世界比想像更有趣。
在這裡,政治學者帶你解讀世界局勢,剖析政壇動蕩;歷史學家為你講述悠長歷史,回溯往日時光;背包客娓娓道來詩與遠方,帶你領略文化碰撞;電影愛好者向你推薦高分影片,滿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糧……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觀察世界、奇遇人生。
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穆罕默德·阿里
拳王阿里有兩個名字。在人生的上半場,卡修斯·克萊(Cassius Clay)是他的原名,那是帶著父母和祖輩痕跡的命名。而自他33歲改名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Haj),人生的下半場便開始了。
他重新定義了自己的一生。
「拳王」
距離阿里去世已經4年了,但每當有提及「最偉大的運動員」的場合,他的名字從不曾被遺忘。
這個具有含金量的稱呼,不只是對其專業成就的肯定,還是對他奮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認可與嘉獎。因為拒絕服兵役和明確反對越戰,體育界的阿里衝在了政治的最前線,還身體力行地反對種族歧視。
這要從他的膚色講起。1942年1月17日,阿里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一個叫路易斯維爾的地方。他的父親以畫廣告畫和教堂壁畫謀生,常年酗酒,成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母親則是從事廚師與家庭清潔工工作。
穆罕默德·阿里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故居
阿里是非裔美國人,他本來的姓氏「克萊」——有黏土的意思。因此很多人認為,阿里的祖先是被販賣到美洲的奴隸,「克萊」是奴隸主慣用來「賞賜」奴隸的姓氏。
阿里10歲那年,父親給他買了一輛紅白相間的自行車當作生日禮物。他非常喜歡這輛小車,經常騎著車到附近的商場買零食。直到有一天,自行車在路上被偷走了。
當時,阿里正和朋友參加路易斯維爾附近的一個聚會,看到空空蕩蕩的停車位,他急忙拉父親到警察局報案。巧合的是,那名警察在當地經營著一家拳擊館。那輛自行車後來有沒有尋回,已經找不到記錄了,但警察對他說的一番話,卻被記在史冊。他對阿里說:「如果你會拳擊,就能和犯罪作鬥爭。」
隨後,阿里真的就開始在這家警察經營的拳擊館接受訓練,多年如一日。從18歲開始,他逐漸登上業餘拳擊比賽的舞臺,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蝴蝶步,蜜蜂刺」(Float like a butterfly, sting like a bee)——既能輕盈靈活地移動,又能快速地出擊迎戰。
日漸成熟的阿里,積累了技術上的功底,性格上也漸漸顯露出張揚和不羈。
一次,在和「金拳套」拳王(全美業餘拳擊比賽冠軍)比賽之前,站在稱重的秤臺上,阿里轉身問自己的教練:「你今晚要急著去哪裡嗎?」
「沒什麼特別的安排。」教練回答說。
阿里的解釋,讓教練甚感意外:「我想如果你急著去哪兒,我就在第一回合把這傢伙打倒,這樣你就可以早點走了。」
結果,阿里的確在第一回合就用連續重拳擊倒了對手。同年,阿里獲得了出徵1960年羅馬奧運會的資格。
「世界拳王」的稱號,降臨於1964年。阿里參加了第一場拳王爭霸賽。2月25日,22歲的壯實男孩阿里在邁阿密向利斯頓發起挑戰,當時利斯頓稱霸拳壇,開啟了「魔王」時代,他是一個有37釐米拳圍、人稱「殺人機器」的常勝冠軍。結果,阿里在第七回合中就技術性地擊倒了利斯頓,第一次榮獲「世界拳王」的稱號。
1964年,穆罕默德·阿里向桑尼·利斯頓發起挑戰,在第七回合中就技術性地擊倒了利斯頓,第一次榮獲「世界拳王」的稱號。圖為桑尼·利斯頓
比賽結束的第二天,阿里正式宣布皈依伊斯蘭教,他的名字也從卡修斯·克萊正式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穆罕默德·阿里。此舉爭議頗多,有人形容,阿里身上集結了那個年代美國最敏感的身份標籤。
畢竟在當時的美國,種族隔離的陰影如影隨形。阿里小時候從沒有去白人開的餐廳吃過飯,他的膚色隔絕了很多可能性。況且,美國主流社會對穆斯林有著強大的偏見。美國穆斯林委員會一項全國範圍的民意調查顯示,1979-1981年,美國人最不喜歡的族群是穆斯林族群。
走上了拳王道路的阿里,在「叛逆」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出 拳
阿里的拳法,有著自己的特色,甚至可以說是「異端」。他的架勢不像一般的拳擊手的攻擊架勢,而是習慣把雙手垂放在身體兩側,不進行特別的頭部防守,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放鬆的狀態。
阿里鮮少進行近距離的搏擊,更傾向於後撤來調整姿態。他的腳步不固定,應對左勾拳的能力也偏弱。但是,沒有人不把阿里視為一個全面的拳手。
上述所提及的「蝴蝶步,蜜蜂刺」是他的動作特點,那些靈活優雅的步法走位,不規則而多變的出拳角度,實際起到了令對手難以估計攻擊方法的作用。
在代表美國出徵了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後,阿里獲得了金牌,本以為世界冠軍的榮譽,帶來的是無處不在的熱烈歡迎,結果當他去到白人所經營的飯店裡吃飯,卻找不到為他服務的人。
1960年羅馬奧運會,穆罕默德·阿里(右二)贏得81公斤級拳擊金牌
他很不解。「我是冠軍,我是金牌得主!」冷水潑到面前的現實,讓他深思:即使是冠軍也改變不了有色人種所帶來的偏見,也就是那次之後,據說憤怒的阿里將金牌扔進了大海。
當然,這個說法流傳了數十年後,也有人對其真實性產生了質疑。拳王究竟是因為金牌不小心丟了,還是因為受到歧視怒而丟棄金牌,難以考據。
無論如何,一代拳王所遭遇的不公和歧視,是真實存在的。阿里坐不住了,他不僅要在賽場上出擊,還要在生活中,將遇到的畸形現實一一擊碎。
1967年正是越南戰爭期間,阿里很快接到了徵兵信。他在報紙上看到過關於生靈塗炭的紀實照片,他的信仰和內心都把他推到反戰的浪口。接到入伍通知後,阿里通過媒體發表了著名的反戰宣言,其中提到:
「為什麼政府要求我穿上軍裝去萬裡之外,向越南的黃種人頭上投擲炸彈?而在我們身邊的路易斯維爾,政府對待黑人像狗一樣,並且拒絕給他們基本的人權。」
其後,世界拳擊協會弔銷了阿里的拳手執照,相關的賽程被取消。徵兵中心體檢的通知再度下發,阿里仍然選擇了拒絕。
於是,最重的處罰公布了:休斯敦聯邦法庭判處他5年徒刑,罰金1萬美元。後來,阿里被保釋。一直到1970年,隨著國內反戰呼聲越來越高,阿里才被宣布無罪,恢復了參賽資格。
徵兵、越戰,這些名詞和記憶離2020年的我們已經相當遙遠了。然而,今年在美國爆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運動,依然體現出阿里的行為的生命力。現在看來,他的舉動,象徵著一名體育運動員投身公共事務所達到的最大影響力。
老 去
再偉大的人物,也會有老去的一天。
22次重量級拳王,2.9萬多下頭部重擊,連同身上的斑駁傷痕,都是阿里榮譽的印記。多年來,阿里作為一名黑人、穆斯林、反戰人士的形象被逐漸放大,「阿里精神」衍化成專有名詞,變為了反抗壓制的文化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人生不僅有拳擊。在被拳擊界驅逐的時間裡,他還發揮餘熱,參與了一些百老匯的舞臺劇。他出演了舞臺劇《巴克·懷特大時代》中的主角——一名激進的黑人演說者,劇中幾乎每一首歌都是他自己演唱的。
舞臺劇《巴克·懷特大時代》劇照
1978年,阿里摘得最後一塊世界冠軍的獎牌,3年後便退出了拳壇。
退役後第二年,阿里確診患帕金森氏症候群,相繼出現了說話困難、肌肉僵硬、動作笨拙等等症狀。醫生判斷,阿里患病與頭部屢受撞擊直接關聯。
多年以後,阿里已經不再是那個虎虎生威的拳手,帕金森氏症候群一直困擾著他。對一位曾經步履輕盈、出拳如風的拳手而言,老去,是一件極為沉重的事。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的點火儀式,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火炬已經被交給了最後一位火炬手——阿里,飽受帕金森病困擾的他,顫顫巍巍地接過火種,努力地用雙手對準了燃點,最後才成功點燃火苗。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阿里顫顫巍巍地接過火種,努力點燃火苗
由於身體疾病,阿里的行動和交流能力減退。大部分時間,他都在亞利桑那州天堂谷的家裡度過,看看西方電影和老式的電視節目。他很少再接受電視訪問,妻子說因為他不喜歡自己如今在鏡頭裡的樣子。
30多年來,醫生不斷給阿里發出診斷書,認為他可能活不久了。他本人則樂觀對待,稱正在經歷一場「一生中最艱難的拳擊賽」。
這場戰鬥,持續了很久。2016年的6月4日,阿里逝世,享年74歲,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長眠。他應對「帕金森」這個對手足足有35年。
那天,路易斯維爾為他降了半旗。
穆罕默德·阿里中心(Muhammad Ali Center),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一所非營利性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圖為該博物館內景
曼德拉曾說,阿里「鼓舞了我,即便在監獄裡也是如此,因為我謹記他的勇氣和他對拳擊運動的獻身精神。我被他的仁愛和他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深深觸動」。
阿里的不屈、毅力和堅韌,使得他的魅力歷久不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讚賞阿里為民權事業付出的努力,稱讚他像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一樣,即使環境困難,也要勇敢地站出來。
當身體不再強健,阿里仍然願意為了和平奔走各地,並告訴處於殘疾和重病狀態的兒童,他們也可以成為「最偉大的人」。
作者 | 莫奈
排版 | 氷微漾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