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季《奇葩說》中,我最喜歡的辯題是:奇葩星球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這個話題我認為是整季最具價值的討論,看到了觀點的碰撞,理性的對話,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場辯論誕生了很多的金句,例如黃執中:遠方的哭聲;傅首爾:我不懂畫,我懂人情;蔡康永:博物館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詹青雲的那句:在歷史時間軸上,我們並不孤單。
藝術和生命的討論,說到底是對比同理心和格局的高低。不可否認傅首爾最擅長家長裡短的話題,但對比傅首爾的一辯,緊接其後的詹青雲就顯得格外有文化素養。
奇葩說的特色就是構建價值,救畫的價值高樓已經被詹青雲構建的宏偉壯觀了,所以更容易打動聽者的心,迎合聽者的意。
詹青雲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講了抗戰時期,故宮保護者為了保護文物不惜犧牲自己。藝術是崇高的,是人類對永恆的追求和渴望,救畫是對藝術價值的傳承。
前有古人拼死保護,後有來者捍衛價值,而她作為其中一名藝術的傳承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她不孤獨。
為什麼一代代先輩願意用生命和時間去保護這些落灰的東西?雖然詹青雲的觀點沒有直接指出救貓的意義有多小,但是她放大了救畫的意義,文物的重要性背後是人類對於民族的意義。
而你選擇救哪個,就意味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體現了你對世界的理解能達到什麼樣的層次。是做一個只看得到眼前悲喜的人(指救貓的人),還是做一個能理解藝術品背後所傳遞人文價值的人(指救畫的人)。
之後,有選擇救貓的網友提出,畫是死的,貓是活的,詹青雲的辯論毫無邏輯,屬於唯心主義。忽視了貓這個個體的存在,而提高了人們對於畫的定義。還讓大家警惕那些「為了更高尚的價值犧牲個體」的理論,認為只有尊重個體,世界才能美好。
這就上升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較量中了。
首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本就是兩種哲學態度。好與壞完全靠人的主觀需要去取捨,取之則是,棄之則非。它是人類認識史上一朵不結果的花。
對於這一點,傅首爾企圖在開槓環節偷換概念,傅首爾說:「如果這幅畫是壁畫,你怎麼辦?」詹青雲說:「這個辯題能成立,就是這幅畫能被救,否則這個貓到處亂竄,你怎麼辦?」
所以,說詹青雲唯心的觀點並不成立。本身辯題的設立,就是已經肯定了畫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由詹青雲定的,辯題也肯定了個體的價值,否則為什麼不是:「一幅畫和一隻老鼠你救哪個?」
選擇救貓的李誕說:「藝術最大的價值就是永遠地活在人們心中,而生命最大的價值就是活著。」聽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對社會產生價值嗎?人死了價值就消失了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世上還有那麼多的經典名作、文物古蹟、文人思想留下呢?因此,蔡康永才會說:「博物館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
活著是可以體現價值,但是逝去了也能讓價值更加放大。例如一個醫生死後將秘方留下治癒了無數人,那秘方就是價值,醫生將永遠被人歌頌。
藝術品的意義在於對世人的影響,人的生命什麼是短暫的,而產生的價值是永久的。為了捍衛價值的傳承,詹青雲才會說:「在歷史時間軸上,我們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