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醫者,救危難於生死,防疫情之蔓延;他們不是先鋒,守萬家於平安,固疫情之防線。
疫情當前,他們在幕後,志願為在隔離期的同志們服務,做好各項保障工作,為防疫防控助力。
他們,就是戰「疫」特殊時期,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65所疫情防控單身青年黨團員突擊隊的志願者們。
在抗疫阻擊戰波瀾壯闊的畫卷中,他們默默地留下了一個個生動而又感人的剪影。
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我報名」,「我也報名」,團委支部書記微信群中,回復聲此起彼伏,沒有豪言壯語,短短幾個字,表達了大家在疫情面前的擔當和勇氣。
疫情發生後,165所團委立即行動,有效落實上級黨組織和團組織關於做好防疫工作的相關部署要求,所團委書記聯合團委委員和其他團員成立165所疫情防控單身青年黨團員突擊隊,本著安全第一、接觸範圍最小的原則進行了明確的排班、分工及志願人員防護保障工作。
突擊隊通過職工宿舍微信群,每日接龍統計第二天就餐情況,確認訂單後統一下單。如有職工提出其他購買需求,也都通通滿足!
每天中午11:45和下午5:45,在菁華公寓樓下總能看到兩個身穿紅色志願者服裝的青年,他們帶上口罩、手套,熟練地取餐,迅速兵分兩路為隔離人員送餐。
為確保食品運送安全衛生,所團委為每一個房間準備了裝餐收納盒,並為青年送上了消毒用品、礦泉水、體溫計等暖心包。
到達公寓後,送餐志願者將收納盒放到房間門口,敲門三下,接著靜靜地去往下一個房間。
敲門、人走、門開、取食、關門。靜默卻充滿默契,樓道間滿滿都是愛的傳遞。
我來護住大家的後方
「團幹部就得第一個上」,1月30日正月初六一大早,當大多數人都在家休息之際,165所團委書記韋明戴上口罩披上衣服就往家外走。
蕭瑟的寒冬,他駕著小車在冷清的街道上疾馳,每看到一個藥店他就停下詢問,差不多把轄區內的藥店跑完,總算買齊了體溫計。
在採買體溫計的間隙,一個電話掛斷又一個電話響起,疫情防控,後勤先行,作為突擊隊的領頭羊,韋明與後勤小組爭分奪秒統計信息,配齊各項防控物資。「大家放心,我保證人人都有必須的防控物品。」
儲備消毒液、購買體溫計、發放物資、定製宣傳橫幅、保證隔離人員就餐……一切有條不紊,一刻不能停歇。
今夜,他的家中又燈火通明,他說「我只怕做得還不夠細緻。」
為確保送餐全過程安全衛生,本著接觸範圍最小化原則,韋明決定給每一戶隔離人員配上獨立餐盒。
由於各類物資極度緊缺,他獨自跑遍了各大超市都沒找到。當看到家裡透明的收納盒,他靈機一動,用收納盒來裝餐品,這樣既安全衛生又不發生接觸。
但是收納盒也是緊缺物品,他想盡一切辦法聯繫到收納盒,雖然很折騰,但是解決了裝餐工具的問題。
第二天一大早,他獨自一人開始了送餐服務。「我是一名團幹部,更是一名黨員,這種時候,我就得首先站出來。」在他的帶動下,更多的青年加入到青年突擊隊伍中。
一封簡樸的感謝信
疫情阻擊戰仍然在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同往常一樣,165所疫情防控單身青年黨團員突擊隊按照制定的防控措施和保障計劃,輕車熟路地為住在菁華公寓的隔離青年們配送餐品。
第二天送餐時,他們在15樓最靠後的一戶門前收穫了驚喜。空蕩蕩的餐盒上整齊地放著一張有點褶皺的信箋,上面簡單而有力地寫著「謝謝!辛苦了!」兩個志願者中的女同志眼眶瞬間溼潤起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普普通通的一個笑臉,融合在簡樸的一張紙上,就是對這支青年突擊隊、對衝鋒戰疫第一線的165所青年先鋒力量在危難之中、逆向而行最好的鼓勵與獎賞。
寫感謝信的是從外地探親返回的青年職工曹小倩。小倩家在河北,初五回到西安後,在菁華公寓宿舍裡自行隔離,僅有的屯糧只夠三天,正當她一籌莫展的時候,所在的機關團支部微信群傳來消息:住在菁華公寓的青年職工,在隔離期間由專人送餐。這個消息,讓小倩長舒一口氣。
更讓小倩感到溫暖和貼心的是,第一次送餐的收納盒中還有她急需的體溫計和一次性手套。自從開始每日上報體溫,沒有體溫計的她,每日要到別的宿舍借或者去一樓的門衛處測量,不僅麻煩還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風險。
收到體溫計,小倩想感謝大家,但每日也見不到這些志願者同事們,所以就手寫了一句話在紙上,放在盒子上面表達謝意。這一封簡樸的感謝信,也代表了許多隔離同志們的心聲。
以上三幅剪影是165所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隊伍的縮影。初心使命不是說出來的,而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165所疫情防控單身青年黨團員突擊隊此刻依然奮戰在防疫第一線。
每到飯點,公寓的門口永遠有熱乎的盒飯,樓道裡瀰漫著消毒水的氣味,防疫物品時時供應,這樣的場景近期都在重演,這世界可能確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千萬螢火匯聚成星河,點亮人間。
韋明 王瑋婕/文
何怡/編輯
張美書 張平/審核
歡迎訪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投稿郵箱:httjnews@sina.com
主辦:航天六院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