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軍山
「熊孩子」哪一個地方都有,但澳大利亞這兩個「熊孩子」玩得實在有點過分了,有17人因「熊孩子」瞎玩鬧的舉動而染上新冠病毒,不但酒店方面「天怨人怒」,還間接給「發奮圖強」這個成語「抹黑」。
(一)
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報導,5月18日墨爾本市區Rydges酒店發生一起「環境汙染事件」,而近日澳大利亞衛生部門已查明原因。有一家四口人隔離入住該酒店(隔離),而這兩個孩子在隔離期間,將大便塗抹在酒店房間的多個地方,導致該酒店的17名工作人員及其他密接者的病毒檢測呈現陽性。
澳大利亞這兩個「熊孩子」的玩鬧令人震驚,有網友因此「腦洞大開」調侃這兩個「熊孩子」的行為,用了「發糞塗牆」來形容,與「發奮圖強」的諧音相似,其他網友紛紛叫好!
網友一時有「笑噴」的感覺,但「發奮圖強」突然被這樣「曲解」,也讓部分網友生出了「尷尬」的聯想。雖說出發點只是「開開玩笑」,但不知不覺中也有「調侃與抹黑這個成語」的味道。
事實上,自從進入網絡時代後,就有不少正規的詞語、成語,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毀與被抹黑」,讓人防不勝防。比如,「老司機」原本就屬於很正面的名稱,後來卻無意中演變成「好色」的代名詞,以致有網友在一些正式場合,要用到這三個字時都有些撓頭,「用,還是不用?」
類似的事還有,最近甘肅蘭州有一家飲食店鋪開業的招牌取名「臥槽」,引發當地網友熱議。當地相關部門也覺其招牌名有不妥,令其停止使用。其實在非網際網路時代,「臥槽」是指「馬兒歸槽吃草」之意,與飲食之意思相近,做飲食店鋪、或招牌名稱是合適,也沒有問題。
但在時下網絡用語的「語境」中,這兩字基本上屬於人盡皆知的「粗口話」,顯然已不適合用作店名或招牌名了。
不要說蘭家那家店是新開業的,就算其開業了N年,在「臥槽」這個網絡用語沒出世之前就已作為招牌名稱。現在如果被人再「挖出來」的話,同樣可能面臨被取消的境遇。
(二)
有些網絡用語的寓意不好,為人所不喜;但亦有許多的網絡用語因為有趣,成為網友平極愛使用的網絡時尚用語,使用頻率極高。比如「洪荒之力、打醬油、吃瓜群眾、熊孩子、吐槽、杯具、斑竹……」等等。
網絡用語,既有從人的行為方式直接延伸比喻而來,也有從「諧音、外文、借代」等其他方式演變而來。由於其使用廣泛,現在有3000多條網絡用語被收錄進「現代漢語詞典」中,加以釋義。
例如,垃圾食品、地溝油、傍大款、買春、潛規則、假唱、冷暴力,博客(blog)、丁克(DINK)、曬(share)、粉絲(fans)、嘉年華(carnival)、脫口秀(talk show)、宅急便、狗仔隊、劈腿、得瑟、忽悠、代駕、北漂、草根、達人、憤青、款爺、香蕉人、蟻族、月光族、跟帖、電子書、網評、網聊、微博、網癮、雲計算、團購、網購、網聊、背包客、拼車等。這些情況都說明,網際網路對人們日常的用詞習慣產生的影響日趨增多。
「社會與視界」認為,漢語詞彙的演變,與人們日常生活、娛樂、生產、消費等許多方式進化有關,但「公開或正式使用網絡用語」,也有一個不成文的默認規則:使用中性、褒義的網絡用詞,不容易被詬病;而貶義或格調不高的貶議的網絡用詞,往往受限使用,只有在私下裡或特定的場合中才用,正式的場合還是少用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