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前足協向體育總局提交的開賽申請被駁回,再度提交申請即便得到審核通過,但相比6月27日的開賽日期又要推遲不少。雖然分組、常規賽+季後賽的賽制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為了應付一旦開啟就面臨密集的賽程,以及減少各隊旅途勞頓,新賽季的中超極有可能按照賽會制的形式進行。
職業聯賽開始後,包括甲A(甲B)、中超(中甲)在內都沒有以賽會制的形式進行,但頂級聯賽上一次出現賽會制,恰恰是30年前的事情。並且1989年的甲級聯賽按照賽會制進行,那一年的國足差一步就到羅馬(義大利世界盃),如今實行賽會制則是為了國足備戰40強賽「騰空間」,有歸化球員助陣的情況下,國足這次的目標必須先拿到12強賽的名額。
時間緊任務重,賽會制似乎已經成為中超的唯一選擇。
中超開賽條件苛刻,賽會製成唯一選擇
足協此前向體育提交的開賽申請,中超開賽日期定為6月27日,但這套方案被體育總局駁回。雖然駁回的主要原因,並非開賽日期,而是相關的防控預案不細緻,而被總局駁回之後,足協又增加了防控細則,以及新的開賽日期、賽制方案。
由於從申請開賽,到最終得到批准(或者再度被駁回)需要一定的過程,體育總局這一關能否通過,6月上旬才有眉目。
加之足協此前承諾,新賽季開始前會增設3周的臨時轉會窗,並且聯賽的賽制、外援政策都還沒有最終定論,這些都需要時間進行討論,中超6月27日開打的設想基本化為泡影,7月成為新的開賽日期。
賽季不跨年是足協的原則之一,時間再度被壓縮的情況下,賽制也需要做出新的更改。按照6月27日的開賽方案,足協制定的是分組(A/B組),以及常規賽和季後賽的賽制。但推遲到7月份開賽,要按照原先的計劃完成常規賽+季後賽的賽程,必須要增加一周雙賽的頻次,主客場的賽制不再符合要求。
根據媒體的透露,中超16支球隊依然按照蛇形分組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在廣州和深圳、上海和江蘇進行賽會制的比賽。
而中超以賽會制的方式進行,這是職業化以來頂級聯賽從未出現過的景象,即便是此前最為特殊的2003年,甲A聯賽4月份暫停之後,到7月初重啟,依舊按照主客場的賽制完成整個賽季。職業化以來,只有乙級聯賽(包括中乙聯賽)長期以賽會制的方式進行,而隨著職業化的進程,如今的中乙聯賽也實行主客場制,而非賽會制。
頂級聯賽上一次實行賽會制,還要追溯到職業化之前,曾經長期以賽會制、分階段進行的方式,角逐出各年度的冠軍球隊。
頂級聯賽賽會制+分階段,上次出現還是職業化之前
作為1994賽季甲A聯賽的「試驗田」,1992年12月31日-1993年2月28日進行的俱樂部錦標賽,已經有了職業聯賽的雛形。1992年甲級(A組)的前7名球隊,加上甲級B組的佛山,在珠三角的8個體育場進行主客場的角逐,不過當時的「主客場」是乘坐汽車前往,交通遠不如如今發達。
在此之前的1991年和1992年甲級聯賽(A組),則是實施主客場雙循環,以及2分制的賽制,唯一不同的是,1991年的聯賽還有一個奇葩的事情,就是國奧組隊參賽,而且擁有國奧球員的地方隊有加分。
當時的遼寧隊有於明、黎兵2名國奧球員「加」了2分,而北京(翟飈)、廣州(胡志軍)、八一(江津)、大連(李明)則各加了1分。而且當年的國奧球員,由於要參加奧預賽,結束奧預賽之後才代表原地方隊參加了隨後的聯賽。
足協最新提交開賽方案中的賽會制,與分階段比賽,則與1990年的甲級(A組)聯賽有些類似。當年的聯賽,第一階段放在濟南和天津進行,第二階段換到青島和大連角逐,最後階段則移師長沙和南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賽會制場地都設在南方,國安魯能等北方球隊將長期打客場。
每個階段的2個承辦城市,距離不是太遠,為實施雙循環的賽制打下了基礎。遼足最終以14輪7勝3平4負積31分的成績奪冠,這其中包括了7分的國腳加分(傅玉斌、趙發慶、高升、馬林、唐堯東、於明、黎兵)。
1989年的甲級(A組)聯賽,和1990年完全一致,除了賽會制、雙循環、國腳加分之外,參加球隊中出現了國家二隊的名字。儘管遼足憑藉國腳加分多得到了4分,但國家二隊以14輪9勝4平1負積31分的成績奪冠,遼足雖然拿到7勝3平4負的成績,而且得到了4分的國腳加分,但最終積分只有28分。
賽會制進行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時間,1989年的甲級聯賽,總共用時只有一個多月(第一階段6月15-25日;第二階段9月10-25日;第三階段10月19-26日)。
雖然如今賽會制的模式與30年前基本相似,足協擬安排的四大賽區分別是江蘇、上海、廣州和深圳,但分階段的賽制,則與30年前有些區別。
當年的分階段依舊是雙循環的賽制,而即將實施的分階段,則是常規賽和季後賽,最大的共同點也許就是為國足備戰世預賽「讓路」,和中超相比,國足才是足協的「寵兒」。
30年前差一步到羅馬!30年後靠歸化國足起死回生?
為了給中超BIG4的亞冠讓路,以及國足進行最後4輪的40強賽「挪地」,也是中超無法按照正常賽制進行的主要原因。7月份開賽,全年只剩下5個月的時間可用,而國足在40強賽的處境不佳,前4場只拿到7分,最後4場至少需要8-9分才有希望過關。國足的世預賽,是中國足協的「重中之重」,一把手主抓國足就可以看出足協對此的重視程度。
1989年的世預賽亞洲區小組賽,國足與伊朗、泰國和孟加拉同組,主場與伊朗的比賽,憑藉著柳海光和張小文的進球,國足2-0取勝。雖然此後做客德黑蘭,國足2-3告負,但憑藉世預賽史上面對伊朗的唯一一勝,國足以5勝1負+淨勝球的優勢KO伊朗挺進新加坡6強賽。
唯獨可惜的是,在與韓國、阿聯、朝鮮、卡達和沙特爭奪2張出線門票時,沉浸在此前國奧打入漢城奧運會氣氛中的中國球迷,卻遭遇了重大打擊。第2場和阿聯的比賽,國足第88分鐘和第90分鐘被對手連入2球,遭遇黑色3分鐘最終1-2告負,到手的勝利拱手相讓。
不過國足的末戰之前,韓國1-1戰平阿聯,而國足只要戰勝卡達就可以前往羅馬,第76分鐘,馬林的進球讓國足無限接近世界盃,但最後時刻國足遭遇了6強賽的第2個黑色3分鐘(1-2遭逆轉),史稱離羅馬只有一步之遙。
如今這支國家隊,再次站在了歷史的關口。
1989年的世預賽,也是國足2001年出線之前,離世界盃最近的一次,或者可以說,在世預賽史上,這是除了2001年之外,國足最有希望拿到入場券的一次。
30年後的國足,與30年前的那批國腳實力上有著巨大的差距,但3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歸化球員,成為國足最後的底氣,並且如今的國足離亞洲區決賽階段還有一定的距離,保留進入世界盃的希望,首先要闖過40強賽這一階段。
為了讓國腳踏實準備40強賽,足協不惜對中超賽制進行巨大的調整,壓縮中超賽程,並且用賽會制的方式保留賽季的完整性,實現「一箭雙鵰」。如果連40強賽都無法闖過,中國足球未來的幾年又將在黑暗中熬過。
30年前聯賽以賽會制進行,為國足提供了大量的長期集訓機會,30年後長期集訓已經被外界摒棄,但特殊時期,李鐵的國足5個月之內已經進行了3期集訓。
下半年,高拉特、費南多、阿蘭等歸化球員都可以馳援國足,李鐵的球隊能否先闖過40強賽這一關,拿到12強賽的名額,然後再圖大業?特殊情況下,賽會制重新出現在頂級聯賽,只是30年前還是專業運動時代,30年後則是職業化大踏步前進時代,但無論何種時代,對於國足的感情,中國球迷沒有變。
(扎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