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LEAD
語
「凡爾賽文學」火遍全網,到底是個什麼梗?
連日來,「凡爾賽」相關詞條頻繁在微博刷屏了!「凡爾賽文學」「凡爾賽鼻祖」「凡爾賽三要素」「凡爾賽終結者」連上熱搜。
媽媽群也沒有示弱,成了「重災區」。
當一位媽媽看似雲淡風輕地說:「大班了,最近已經不教認字了,沒啥好教的。數學也不教了,兩位數加減突破不了,可能已經是智商的上限了,再大點去學校裡學。」
立馬有媽媽不甘示弱:
「我女兒有點笨,5歲才認識1000個字,我真的很為她以後擔心」,「寫的詩也不是首首都精彩」。
不!能!輸!
凡爾賽文學是什麼梗?
「凡爾賽文學」簡稱「凡學」,是指通過先抑後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的一種表達方式,早已經在社交網絡流傳。有網友總結說,凡爾賽文學就是「用最低調的話,炫最高調的耀」。
為什麼要將低調的炫耀是用「凡爾賽」這個詞來形容呢?這主要來自於法國的「凡爾賽宮」,法國的凡爾賽宮代表了一種貴族精神,代表了高貴、華麗,由此延伸出來了「凡爾賽文學」。
梳理相關信息發現,「凡爾賽文學」再次火遍全網,是因為博主「蒙淇淇77」在微博分享「哭要訂機票去維多利亞港哭」「進SKP(高檔商場)之前男朋友蹲下給自己擦鞋」等「日常」,引發網友圍觀,並掀起一場「凡爾賽文學」模仿大賽。
於是,「我的土貨老公扔了我給女兒買的Gucci童鞋」「當家裡沒有酒精的時候,默默地掏出SK-II擦拭消毒,畢竟在我眼裡,這玩意就是個酒精」等帖文開始頻繁出現在微博和朋友圈。
怎麼看待凡學?
針對這一現象,有網友認為,「凡爾賽文學只是一場滿足自戀的虛偽造夢」也有網友認為,「秀優越、曬生活都是他人的自由,畢竟只要自己不覺得作,尷尬的就是別人,看著一樂就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自媒體文章指出,凡學走紅背後,是中國青年網絡亞文化的濫觴,深刻折射了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青年群體中盛行的懷疑、解構、消解等後現代主義性質的心態,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們的現實生活態度。
有網友對此表示認同,「那些創作『凡學』的年輕認為,每天沉浸在自己構想的浪漫粉色世界中,卻忽略了在真實世界中努力奮鬥的價值,也缺乏面對現實和真實的自己的勇氣,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對每一種生活方式保持開放、理解、警覺、自省,不是容易的課題,不輕易對他人的生活下判斷、評頭論足,則更是需要修習,但至少,我們始終可以秉持著對他人包容、尊重的態度來生活,在談論自己所處的文化時,少一分優越和高傲;在他人凡爾賽式的炫耀時,多一份為他人歡喜的從容。
而最重要的是,在自己通往期待中的美好生活時,時刻銘記給其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留一份空間與資源,畢竟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愛斯基摩人要是不在了,地球若是有一天被冰川覆蓋,我們沒有人會知道如何能在冰天雪地裡生存。
還有專家指出,疫情之下,對於不少過得比較難的網友來說,看到「凡爾賽文學」,難免不進行宣洩。但「凡學」盛行,如果不做正確引導的話,可能會帶壞年輕人的三觀,誤導他們的人生價值觀。
南方日報評論則指出,對於炫耀者,虛榮並非罪過,就像備受爭議的「名媛」,如果不是為了詐騙,也沒必要過分指摘。像現在這樣,集體調侃「凡學」、解構「凡學」就不錯,更容易撕開那層光鮮表象。
與其說「凡學」是一種網際網路文學體例,不如說其是一個「梗」,這次大眾及媒體將凡學推至風口,一方面或許是這個梗極具可玩性,不僅戳中眾人神經,人人皆可「凡學」,也可「被凡爾賽」,另一方面或只是今年稍顯壓抑,大家無聊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