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紐西蘭政府徵集新國旗方案,希望通過公投取代「米」字旗國旗。受英國影響深遠的紐西蘭想要擺脫殖民地影子,但就換國旗過程本身而言,政府極力推銷,民眾未必買帳,其實在不經意間展示了英國人帶來的現代文明制度。
紐西蘭現在的官方國旗從1902年開始,已被使用超過百年。這面以寶藍色(Royal Blue)作背景、左上角為英國國旗(Union Jack)、右側為南十字星座(Southern Cross)的國旗,常常被人誤認為是澳大利亞國旗,因為它們長得太像。它們本身的創作過程就存在「撞車」——這兩個南半球國家的國旗都選擇了南十字星座作為標誌,因為南十字星座只能在南半球的夜空被看到;而國旗左上角的「米」字旗,不僅顯示它們是大英國協國家成員,還顯示它們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長得太像」和「殖民地」這兩個特徵,讓紐西蘭政府動了換國旗的心思。已經第三次連任的總理約翰•基(John Key)表示,「我相信現在是適當時候讓紐西蘭人民去考慮改變國旗的設計,從而更好的反映我們作為一個現代、獨立國家的現狀。」
作為受英國政治制度影響深遠、成熟的多黨制民主國家,紐西蘭要不要更換國旗,絕不是一兩個人拍腦袋所能決定。2014年10月,紐西蘭內閣決定,在2015年年底舉行第一次公投,讓民眾從三到四個備選設計中選出一個可行設計,再於2016年4月舉行第二次公投讓民眾從現有國旗與新設計之間選二選一。內閣規定了完整的、精確到日的公投程序時間表,承諾所有程序會在2017年大選前完成,並公布了詳細的公投程序預算為2572.4萬美元,一言一行都呈現在民眾眼皮底下。
同時,內閣決定組建獨立、超黨派的國旗討論小組(Flag Consideration Panel),專門負責國旗備選方案挑選事宜;而由副總理比爾•英格利希(Bill English)領導的跨黨派議員小組(Cross-Party MPs』 Group),為國旗討論小組提名不同性別、年齡、黨派、種族的候選人,並且負責審核本次國旗公投的立法是否有漏洞。
為了能讓民眾廣泛參與,紐西蘭政府不僅在內閣文件中指出,公投程序的原則其中兩項是:「社區驅動」(國旗設計稿和建議必須來自社區)與「廣泛知曉」(民眾有權獲取信息從而做選擇),其所組建國旗討論小組還專門設計「如何才能讓民眾積極參與」的具體方案。他們建立了界面友好的官方網站,安排公眾比賽,組織國旗路演(例如5月18日在阿什伯頓市Ashburton、5月19在瓦納卡市Wanaka)。他們在社交網站不斷爭取曝光機會(建立Twitter, Facebook & Instagram頁面),並在傳統媒體投放廣告。
他們為「紐西蘭國旗的歷史」製作直觀的動畫視頻,並發布到YouTube上。在視頻裡,1834年毛利人齊聚一堂,投出了紐西蘭第一面國旗;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國旗「撞車」的原因,被詼諧地描繪成「設計者剛好在澳大利亞的皇家海軍艦艇上待過幾年」;視頻的結束語讓人激動人心,「國旗的下一段歷史,就取決於你了。」
不過雖然紐西蘭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換國旗公投,雖然公開徵集國旗方案第一天就吸引到了500多份設計稿,但紐西蘭457萬民眾其實並不買帳。《紐西蘭先驅報》的民調顯示,2014年3月,有52.6%的人反對更換國旗,40.6%的人支持更換;而到了2015年4月,反對比例上升到70%,支持的人則下降到25%。紐西蘭電視臺(TVNZ)於2014年做的民調也讓支持換國旗的人大失所望,其反對/支持比例:2月為72%/28%、9月為65%/35%,反對者人數依舊遠大於支持者。
在過去百年內,「紐西蘭民眾並沒有仔細考慮過(換國旗)這個問題」。紐西蘭於1907年成為英國自治領地,1947年從英國獨立,但更換國旗的聲音從來沒有佔過主流。1973年,工黨全國會議否決了致力於更換國旗的決定;1979年,當時的內政部長提議國旗應該更換,他請來一個設計師設計了帶有銀蕨葉的國旗,沒有多少人支持它;1988年,當時的紐西蘭外長也喊出要更換國旗,但收效甚微;2005年,一份更換國旗公投請願書只徵集到10萬民眾籤名而被迫撤銷,根據紐西蘭法律,只有徵集到27萬份籤名也就是10%的選民籤名,才可以提出公投。
許多紐西蘭民眾認為換國旗沒有必要。現有國旗反映了紐西蘭和英國間從過去到現在的親密關係,也並沒有合適的吸引人的旗幟,來代替現有國旗。許多退伍軍人組織認為,在現有國旗下,紐西蘭人經歷過許多戰爭,更換國旗是對老兵和逝者的不尊重。羅託路亞(Rotorua)市西高地高中一名女學生稱更換國旗是「花了大量的金錢,卻沒有反映我們的祖先和遺產。」 總理約翰•基個人品味是,把現有國旗換成黑色背景加上一片銀蕨葉的圖案,銀蕨是紐西蘭特有的植物——結果被人嘲笑該國旗圖案是向無政府主義、盜版和ISIS等元素看齊。
為了反對2005年的那場公投請願,奧克蘭律師約翰•考克斯(John Cox)創建了紐西蘭國旗研究院,堅持保留現有國旗,並且提供關於國旗更學術的觀點。考克斯說,「現有國旗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一個國家拋棄他舊有的象徵,而去追逐新時尚,是迷失內心、無視遺產的行為。」該研究所的一篇《為什麼國旗不應該被改變》認為,許多設計稿都太注重毛利和太平洋元素,而事實則是紐西蘭大部分的遺產、文化、語言背景和政治制度都是英國人帶來的。
大多數大英國協國家都已更換帶有「米」字旗的本國國旗。加拿大於1965年通過新的國旗圖案,南非則是1994年,他們經常被紐西蘭的換國旗支持者當作正面案例。在2015年2月,斐濟政府宣布將把英國國旗從斐濟國旗中移除,同樣是為了標榜自己的「現代」和「獨立」。現在只剩下紐西蘭、澳大利亞、吐瓦魯這三個前英國殖民地還在國旗中保留「米」字旗,作為國家象徵。
儘管似乎全世界都在極力擺脫英國殖民地的影子,但正如斐濟等前英國殖民地的經歷並不能被抹去一樣,人們也許更應該記住英國統治的好處:在19世紀末英國人到來之前,斐濟只是南太平洋一個孤獨的、與現代文明隔絕的島嶼。英國人終結了斐濟島嶼上無休止的部落戰爭與醜陋的「食人」現象,並帶來了法治、自由貿易和基督教。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政府就表達了對英國國旗「戀戀不捨」之情,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在澳大利亞,更換國旗並沒有很大的需求。澳大利亞政府和反對黨,並不願意擁抱變化。